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充满澎湃活力的地方,来到这里的年轻人,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希望,因此,当时的延安成为了全国进步青年的朝圣地。
1944年7月22日,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来到了延安最宽的城市主干道——这里曾是延安唯一的飞机跑道,那天,他们将要迎接一队从美国远道而来的军事观察团。
毛主席对于观察团的到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可是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毛主席及我党其他重要领导人,不得不怀疑美国人前往延安的真实目的...
那么,当时,美军观察团为什么会在如此特殊的时期来到延安?他们究竟怀着什么样的目的让毛主席怀疑?毛主席又是如何应对的?
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美国严重不满
对于美军观察团的到来,延安的毛主席、美国的罗斯福和重庆的蒋介石,三方可谓是大费周章,为此开展了多次的博弈与谈判。
1943年11月23日,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在开罗会议中,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那时候处于政治生涯巅峰时刻的蒋介石,却被美国总统罗斯福泼了一盆冷水。
为了取得战争的早日胜利,罗斯福建议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组成联合政府,但态度强硬的蒋介石当时就拒绝了这个提议。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保证日军的兵力被牵制在东方的战场上,罗斯福决定要向蒋介石施压。
同年的秋天,美国制定了以印度和中国成都附近的机场为基地,对日本本土、台湾和中国东北的工业基地,进行战略轰炸的马特霍恩计划。
然而在计划的实施的过程中,日军集结重兵于1944年发动了豫湘桂大决战。
由于国民党军队在前线的节节败退,导致国民政府根本无法掌控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进而更加不可能向美军提供所需的情报和支撑保护,使得美军的计划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发起反攻。中共武装对日军的有效抵抗,让美军驻中缅印战区司令史迪威刮目相看。
其实早在1942年,美国的一些军政人员就不间断地游说美国国务院和军方,要求向延安派出军事观察员。与此同时,周恩来也向美国来华的军政界人士发出访问延安的邀请。但在当时这些游说和邀请全都石沉大海。
直到1944年,国民党在豫湘桂战役中大败,这不仅打乱了美国的轰炸计划,而且还让美国产生了严重担忧,他们认为中国大陆战局的恶化,必定会影响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行动。
因此,美国白宫对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和不满,为了避免消灭日本法西斯计划的落空,美国外交官戴维斯向罗斯福提出的派遣观察组进驻延安一事,终于迎来转机。
美国副总统亲赴重庆,向蒋介石施压
在豫湘桂战役没有爆发之前,日军在东南亚地区的海上补给线已被美军切断,因此日军迫切需要打通从中国到东南亚地区的陆路补给线,基于这个情况分析,罗斯福一直隐隐觉得日军在中国可能要有大的动作。
鉴于局势发生的变化,1944年2月,在罗斯福的授意下,身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的史迪威,给蒋介石发去了一封电报。
这封电报内容主要强调了,美国对于中国华北抗日主战场的情报获得极为匮乏,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罗斯福总统认为应该向中国山西及山西北部和其他地区,派出一支美国观察组,搜集情报。
对于这封电报,蒋介石一眼就看出来了,美国观察组想去的地方就是中共的根据地延安。
因此,蒋介石担心,如果美国人去了延安,与中共接触上,极有可能会对共产党进行援助,到时候自己的政权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思前想后,蒋介石以美国考察组如果想要来中国,路线需要由他们规划的理由,拒绝了罗斯福。
可是不久后,罗斯福再一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正在蒋介石想着再找一个什么样的理由让罗斯福死心的时候,豫湘桂战役爆发了。
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误,蒋介石使出了浑身解数,先是封锁中共的抗战实情,然后又意图掩盖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取得的胜利,甚至还将国民党在战场上的失力归结到共产党的身上。
罗斯福很快就派遣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前往中国与蒋介石会谈。
在这次谈判中,华莱士表示,希望蒋介石能够联合共产党一同抗日,而且再一次提出了要派遣观察组前往中国延安。
这一次,蒋介石不仅同意了美国的想法,而且还撤销了对观察组的一切限制。
但是,蒋介石却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美国方面将史迪威从中国战场召回去。
史迪威自从被派遣到中国后,与蒋介石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蒋介石曾在一年内两次要求美国撤换掉史迪威,但是无一例外都遭到了拒绝。
就在华莱士到达重庆之前,史迪威与蒋介石因为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大败还发生了强烈的争吵,史迪威对国民党在此次战役中的糟糕表现给予了强烈的职责,蒋介石则是气急败环大喊一定要将史迪威赶回美国。
终于,蒋介石借美国派遣观察团前往延安考察的机会,终于得偿所愿,换掉了史迪威。
考察团顺利抵达延安,中共热烈欢迎
1944年7月22日早上,穿着一身崭新衣服的周恩来和叶剑英出现在了延安的机场上,此前机场的标识牌也在一夜之间都换成了新的。
上午八点左右,一架美国C-47运输机降落在了机场,随后从飞机上走出来了9位身份特殊的美国客人。
这9个美国人分别是来自外交、情报、通讯等美国政府和军方的精英人士,在抵达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后,开始了正式访问。
1944年8月7日,又有9名美国人再一次抵达延安。
历史上,这18名美国人被称为“中缅印战区驻延安美军观察组”。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背后还有一段小插曲。
最开始,美国按照常规的操作,将这一队人马命名为代表团,但是却得到了蒋介石的强烈反对。蒋介石觉得“代表团”这个名字,通常是在两个国家之间外交出访时使用的。
然而,此次美国方面只是派人去延安进行考察,所以他认为“代表团”这三个字规格比较高,建议使用“视察组”这个名字。
但是美方对于“视察组”这个名字也提出了异议,因为“视察”一般是指上级去下级单位检查工作,美国方面和中共显现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
最后经过多轮的协商,代表团的名字最终被确认为“观察组”。
为了迎接观察组的到来,毛主席和党中央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从专门修补机场到他们在延安的衣食住行,毛主席都会亲自过问相关细节,比如怕他们吃不惯当地的饮食,还特意准备了咖啡。
为了让观察组成员尽可能住得舒适,贺龙的部队特意腾出了一批位置和条件较好的窑洞,而他们部队的办公地点则从城南门搬到了城北门。
此外,就在美国观察组所住窑洞不远的位置,还专门修了一个条件较好的厕所。
除此之外,我党还特意派了陈嘉庚和黄华两个英文较好的同志,时刻与观察组进行对接,了解他们的需求。毛主席不仅亲自接见了观察组的成员们,还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此后,他们和朴实的陕北居民打成一片,穿上陕北风格的衣服,和党员干部、群众一起修路,一起劳动,一起走到抗日前线。
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美国提出改名
在陕北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身为观察组政治顾问的美国人谢伟思整理了一份报告。在他的报告中明确提到,每一个观察组的成员都能感受到延安生机勃勃的气象和力量。
身为观察组组长的包瑞德更是强调,国民党对于共产党的描述是不真实的,生活在延安的百姓丰衣足食,十分拥护共产党,与国统区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包瑞德还表示,如果共产党能够获得更好的武器和补给供应,他们一定会在对日的作战中取得胜利。
可是就在一切事情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时,毛主席和党中央认为,凭借着给观察组成员留下的好印象,美国与中共的关系将会有实质性突破,但就在这时,美国方面却提出了一个非常无理的要求...
美国方面曾对外宣称,派遣观察组的主要目的除了要收集更多有利的战场情报以外,另外一个目标就是调停国共两方之间的矛盾。
围绕第二个目标,同年8月底,谢伟思突然向毛主席提出,中共如果想要获得美国的援助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最好修改一下“中国共产党”这个名字。
美国人当时提出的这个无礼要求,使得他们的私心昭然若揭。
美国提出这一无理要求,与其说军事观察组意在调解国共两方的矛盾,倒不如说这是美国在华秘密军事战略的实施过程,而这个战略的最终目标当然是为了实现美国政府的利益。
毕竟,早在1943年初,美国政府就通过了一个所谓使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的新政策,其真实目的是希望通过提高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来遏制苏联,进而支撑自己在远东的主导地位。
因此观察组的诞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源于这个充满野心和私利的计划。
虽然当时美国已经对国民党提供了各种支援,但是很明显,国民党非常不争气,反观共产党在中国却是深得民心。
当时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却远远好于美国,并且美国与苏联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的差异。
鉴于美国与中共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他们提出了希望共产党改名的要求,而且在这个要求的背后,还掩盖了美国更大私心。
毛主席态度十分坚决,拒绝无理要求
对于谢伟思提出中共改名的无理要求,毛主席并没有当时就给予答复。但是在后续召开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的会议上,毛主席发表了明确的观点,并且直接否定了美国人的要求。
在毛主席看来,任何以国际援助为诱饵,企图改变共产党名字和初衷的行为都是无稽之谈,而且他一眼就识破了美国的鬼把戏。
美国观察组成员提出希望共产党改名,完全是从自己国家利益上出发。
共产党改名后,美国将会全面支持国共两党,为他们掌控中国政治的私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当时的状况下,国民党为了争取美国这个强大的后盾,一定会被迫进行改革。
再加上美国给中共提供援助,国共双方则是向着达成联合政府的方向上发展,这样中国政治潮流的走向将牢牢掌控在美国人的手里。
美国方面在得知毛主席拒绝改名的要求后,一直不死心,又派了一名特使访华,希望能更进一步促成国共和谈,这个人就是赫尔利。
可是赫尔利这个人来到中国后,完全一边倒向了国民党。
在与毛主席的会谈中,他的态度十分蛮横不讲理,并且一直用威胁的口吻强迫中共必须同蒋介石国民党合作,共同建国。
在毛主席看来,赫尔利显然搞错了重点,虽然他话里话外充满了威胁,但毛泽东丝毫不畏惧。
因为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从来都不是靠着飞机大炮,即使没有美国的支援,共产党也可以靠着小米加步枪,带领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自强。
毛主席靠着不卑不亢的态度,在延安与赫尔利签订了《五条协定草案》,里面写着:成立联合政府和联合军事委员会、承认所有抗日党派的合法性等内容。
然而,令赫尔利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前往重庆,将这个协议交给蒋介石后,蒋介石却完全否定了里面的内容。
结语
在这场美国要求中共进行改名的风波中,美国的如意算盘打得是非常的好,但是毛主席明显技高一筹,没有让美国人的阴谋得以实现。
因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的那一日起,不论是政府还是军队,都是来自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努力奋斗,挽救民族于危难,挽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始终坚持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初衷,不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