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反奉之战:为什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胜利在望转为速败?

2022年07月05日10:42:24 历史 1096

发生在1925年11月的奉军将领郭松龄倒戈事件,可以说是把北洋军阀时代的荒诞性演绎到了一个极致的状态。这场背叛连着背叛、倒戈套着倒戈的荒诞战事把北洋军阀的荒谬与腐朽暴露无遗,同时也预示了北洋时代必将被彻底取代的命运。完全没有忠诚与理想可言的北洋系军队命中注定不是北伐军的对手。


(一)


身为张作霖麾下最重要将领之一的郭松龄为什么要起兵讨奉,背叛张氏父子呢?关于这一点,历来说法很多。

郭松龄反奉之战:为什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胜利在望转为速败? - 天天要闻

郭松龄

有的说法是郭松龄得知张作霖与日本秘密签订了卖国条约,激于义愤,所以才要反叛。但是,这种说法应该是站不住脚的。在郭松龄倒戈之前,张作霖并没有与日本签什么条约。后来为了对付郭松龄,张作霖才答应了日本人一些条件,但是后来又反悔了。再说,真要是有什么秘密条约,张作霖也不可能让郭松龄知道。


还有的说法讲,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获胜后,郭松龄没有得到安徽省督军的头衔,觉得张作霖亏待了他,所以一气之下就反奉了。这种说法其实也不能成立。郭松龄心胸再狭隘,他也不会不知道起兵造反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如果仅仅因为仕途不顺利就造反,那么一旦失败,岂不是什么都没有了?真的只是为了一顶乌纱帽,那郭松龄大可以采取称病辞职之类手段来发泄,完全犯不着造反。这点道理,郭松龄不会想不明白。


说来说去,郭松龄的倒戈只能是因为一个原因:他觉得自己羽翼丰满了,觉得自己可以取张氏父子而代之了,而且当时又有冯玉祥与李景林的支持。这样一个强烈的诱惑摆在郭松龄面前,他终于把持不住,最终铤而走险了。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与冯玉祥的关系很快就变得紧张起来,人们都纷纷开始预言张冯之间要有一场大战爆发了。


冯玉祥的国民军来自贫瘠的西北,穷得叮当响,论实力完全不是东北军的对手。冯玉祥当然会感觉到自己身处险境。这个时候,他想找盟友也不好找,全中国也没有能够与张作霖对抗的人。所以,冯玉祥思来想去,只能是从奉系内部入手,争取其内部发生变化。

郭松龄反奉之战:为什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胜利在望转为速败? - 天天要闻

冯玉祥

在这样的情况下,冯玉祥与郭松龄之间开始有了联系,慢慢地这其中又多出了一个李景林。


李景林是奉系第一军军长,与郭松龄一样都是科班出身的职业军人。由于张作霖重用军校毕业的军官,所以他才与郭松龄一起步步高升,直到当上了军长。


现在,两位职业军人都开始琢磨着要造自家总司令的反了。


这也是张作霖以及众多北洋军阀首领都普遍面临的难题。就拿张作霖来说吧:他的那群土匪老哥们儿对他忠心耿耿,绝对不会叛变,但是他们忠诚有余,能力却不足,不懂得现代化战争该怎么打。张作霖用他们去作战,只会吃败仗。


而郭松龄等现代军官虽然军事水平高,能打胜仗,但是忠诚度又不够。郭、李两位军长级别的将领都造反叛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张作霖真是好难啊!


(二)


郭松龄在1925年时担任了奉军第三军团的副军团长,军团长是张学良本人。不过,张学良事情多,平时不在军中,所以第三军团实际上就由郭松龄控制了。


1925年11月13日,张学良到天津召集郭松龄与李景林开会,传达张作霖要他们与冯玉祥开战的决定。

郭松龄反奉之战:为什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胜利在望转为速败? - 天天要闻

张学良

然而,郭李却都表示反对,搬出了民族大义之类的高调表示不能再打内战了。


张学良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他向张作霖汇报了此事后,精明的东北王觉得郭松龄有异心了,于是,命令郭松龄率部到滦州集结。


郭松龄则觉得张作霖要对自己动手了,于是立即派人与冯玉祥、李景林联系,三方共同商定协议,要一致起兵反奉。


协议规定:反奉成功之后,直隶热河两省归李景林所有;东三省归郭松龄所有;冯玉祥驻军西北。


这样的一份协议实际上隐藏着诸多猫腻,可惜的是郭松龄一点都没看出来。


冯玉祥本来就占据着西北。按照协议,他是白白反奉一场,什么便宜都没有捞到,反而要把自己已经占有的直隶、热河等一些地方让给李景林。依照常理,谁也不会签署这样慷慨大方的协议,这岂不是纯属犯傻吗?


然而,冯玉祥就这么答应了下来,很显然,他之所以变得这么无私,其实就是想用这一纸协议哄骗郭松龄、李景林二人赶紧起兵反奉。只要他们和张作霖打起来,那就一切都好办了。至于这个协议本身,冯玉祥是压根儿就没打算执行的。

郭松龄反奉之战:为什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胜利在望转为速败? - 天天要闻

李景林

而李景林在与郭松龄协商时又表示:自己的老母还在沈阳,所以自己暂时不能在协议上签字。如此一来,李景林实际上等于不参加反奉,而是处于观望的地位。真正反奉的就剩下郭松龄自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松龄居然还以为自己已经有了强援,放心大胆地开始造反,由此可见,郭松龄在政治方面的水平实在是太低了。


11月22日,张学良面见郭松龄,劝他回心转意。郭松龄却破口大骂杨宇霆等人,声称张作霖受到宵小之辈的迷惑,已经无可救药了,现在应该让老帅下台,由张学良取而代之。


张学良听了郭松龄的话,不禁骇然。此时,如果张学良有胆魄,立即去见第三军团的各级将领,向他们宣布撤销郭松龄的职务,或是采取什么别的方法解除郭的军权,那么这场事变也许就不会发生了。然而,张学良由于感到事情不妙,选择走为上计,连夜乘坐火车东去。这样一来,就没有人能够阻止郭松龄了。


当天深夜,郭松龄就发布通电,呼吁和平。要求张作霖下台,由张学良接任,并要求撤销杨宇霆的职务。


11月23日,郭松龄在滦州火车站附近的一家火柴公司的楼上召集第三军团将领们开会,正式宣布起兵。


有人可能要问了:第三军团的将领们难道就真的都愿意跟着郭松龄造反吗?郭松龄用什么办法说服他们跟着自己走呢?


(三)


郭松龄为了让将领们跟着自己走,打出了张学良的旗号,声称张氏父子互相争执,自己要站在少帅一边,因此要求大家跟着自己一起造反。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他还拿出了一些张学良写给自己的私人信件。在这些信件中,张学良对张作霖有很多抱怨,并且流露出了希望老头子赶紧退位的想法。

郭松龄反奉之战:为什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胜利在望转为速败? - 天天要闻

第三军团的将领普遍都对张学良感到亲近,再加上张学良的亲笔信,所以大多数人都信以为真。也有一些将领觉得不应该参与张氏父子之间的争斗,但是他们处于少数,郭松龄很快就把他们软禁了起来。


恰在此时,安徽督军姜登选乘坐火车路过此地。郭松龄逼着他一起反奉,姜登选不肯,结果郭松龄就派人把他枪杀了。


第二天,郭松龄把自己的七万人马改编成五个军,大军向着山海关一线扑去。


郭松龄的突然倒戈打得张作霖措手不及。一开始,他还以为张学良真的是与郭松龄一起造自己的反呢。后来搞清楚了之后,张作霖赶紧采取安抚的手段,首先让杨宇霆辞职,避一避风头,然后张作霖又派张学良去劝说郭松龄,让他停手。


张学良于11月26日赶到了秦皇岛。他多次与郭松龄联系,想要与他面谈,但是郭松龄始终都表示拒绝。张学良无奈,只好悻悻地返回沈阳。


郭松龄的进攻则势如破竹。他11月23日起兵,26日就攻克了秦皇岛,27日拿下了山海关,29日占领了绥中

郭松龄反奉之战:为什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胜利在望转为速败? - 天天要闻

张作霖可是傻眼了,因为他的手里没有兵啊!奉系虽然兵多将广,但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摊子铺得过大,战线拉得过长,数十万大军分散在从山海关直到淮河一带的广阔地域上,而且还要同时对冯玉祥、孙传芳等对手开战,现在,郭松龄这支最精锐的主力部队突然反叛,奉系的兵力一下子就调度不开了。


张作霖有心把黑龙江一带的部队调过来,但是当时苏联控制着中东铁路,他们拒绝给张作霖运兵。因为苏联已经和冯玉祥结盟,冯玉祥现在反奉,苏联想要帮他的忙,所以就不允许张作霖使用中东铁路。张作霖气得跳脚骂娘,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这件事也埋下了日后张作霖强占苏联大使馆以及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之战的伏笔。此乃后话,按下不表。


张作霖没有办法,只能是还打张学良这张牌。他见郭松龄以张学良的名义起兵,于是就命令张学良带兵到前线迎战郭松龄,希望能够争取第三军团的其他将领反正。


郭松龄见张学良挑明了旗号来和自己对抗了,于是他索性于11月30日发布通电,把自己的军队改编为东北国民军,不再使用张学良的名义了。


郭松龄这么做,他就不怕手下的将领知道了真相后反叛吗?我们只能说,由于现在郭军进展顺利,所以将领们也都动了心思,开始琢磨着在新主子的麾下给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所以一时间竟然没有一个将领跑去投奔张学良。


(四)


郭松龄见大家都跟着自己走,不由得心中大喜。他立即布置军队向着锦州发起进攻。而张作霖也命张学良与张作相率领着好不容易纠集起来的数万人马在连山(今辽宁葫芦岛)迎战郭松龄。


12月3日,郭军向着连山发起了进攻。当时天降大雪、气温陡降,海水结冰。郭松龄指挥着部队踏着海冰绕过了奉军的防线,从背后发起了进攻。


连山的奉军大败,纷纷溃逃。12月5日,郭军占领连山;6日占领锦州;7月渡过大凌河占领沟帮子。


锦州失守后,张作霖智穷力竭、无计可施,沈阳城内一片混乱,有权有势的人要么逃往大连投奔日本人,要么私下里联络郭松龄手下的人准备归顺。城里的商店纷纷关门,物价飞涨;到处呈现出一片惶惶不可终日的末日景象。


张作霖没有了办法,只好准备下野。他下令把金银财宝转移走,自己也打算到大连去避难,还下令临走的时候要把沈阳的大帅府付之一炬。用张作霖的话来讲:就是尿盆子也不能给郭鬼子留下一个。

郭松龄反奉之战:为什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胜利在望转为速败? - 天天要闻

眼看着关东大地就要改朝换代,日本人首先坐不住了。他们一边公开声称要“严守中立”,一边又派人私下里与交战的双方秘密接触。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首先派人接触了郭松龄,表示愿意帮助他夺取整个东北,条件是把整个辽东半岛都像大连一样租借给日本。


郭松龄在民族大义方面还是一点都不含糊的,很干脆地表示拒绝。当然,这也与他此时的军事形势十分有利分不开。


日本人在郭松龄这里碰了一鼻子灰,转过脸来又去找张作霖。张作霖此时正急需救命的稻草,于是,饥不择食地答应了日本提出的条件。当然,事后张作霖翻脸不认账,称自己当时盖的是私章,不是公章,不算数,这是另一回事了。


在与张作霖签订密约之后,日本人立即开始着手帮助张作霖。11月8日,日本以“护侨”的名义,派出关东军一个步兵联队进驻沈阳。11月15日,又从朝鲜和日本调集了两个师团进入东北,也是声称要“护侨”。


同时,日本利用南满铁路帮助张作霖调集兵力,把黑龙江和吉林的军队运到前线。张作霖的部队缺少火炮弹药,日本人干脆把自己的弹药直接送给了张作霖。


另一方面,日本关东军则以种种借口,阻挠郭松龄部队的进军。郭松龄原本打算取道营口向沈阳进攻,但是日本关东军蛮横地将营口划为“中立区”,禁止郭军通过。


郭松龄的部队进攻受阻,行动开始变得迟缓。11月13日他们才占领白旗堡,22日才到达新民。日本人的阻挠,为张作霖争取到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到了11月20日,张作霖已经集结起了一支六万人的部队,可以在新民的巨流河迎战郭松龄了。


(五)


郭松龄在沈阳这一边遇到了麻烦,而在关内那一边,他的两个“盟友”又开始给他添乱了。


郭松龄起兵后,冯玉祥和李景林都发表了通电。冯玉祥的通电看上去还像是与张作霖决裂的样子,而李景林的通电完全就是一副苦心劝谏的语气了,根本就没有反对张作霖的意思。


冯玉祥发表了通电之后,很快就出兵了,不过他出兵打的可不是张作霖,反而是李景林!


冯玉祥首先以借道为由,向着李景林占据的热河进军。李景林见来者不善,就表示拒绝,结果双方就发生了冲突。随后,冯玉祥又开始进攻天津,都是李景林占据的地盘。


李景林一看冯玉祥冲着自己来了,立即借坡下驴,宣布支持张作霖。他还出兵把郭松龄部队的后勤仓库都给占领了。郭松龄的部队向着沈阳进军,正需要棉衣,但是后面却运不上来了。官兵们冒着严寒作战,却缺少棉衣,这让郭军的士气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就这样,郭松龄倒戈张作霖,而他自己也遭到了冯玉祥与李景林的倒戈,这让他的形势急转直下,迅速处于不利的地位。

郭松龄反奉之战:为什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胜利在望转为速败? - 天天要闻

郭松龄与夫人韩淑华

22日,郭松龄与张学良指挥的部队在巨流河交锋。当天,吴俊升指挥的骑兵偷袭了郭军设在白旗堡的弹药库,将这里摧毁。郭军弹药不继,进攻陷于停滞。


随即,奉军的飞机出动,到处撒下传单,号召“吃张家饭,不打张家人”,郭军官兵的士气开始涣散,不断有人向着奉军方面投诚。


23日,郭松龄召集部下开会,参谋长邹作华等人都主张停战议和,但是也有几位军长坚持要打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松龄丧失了斗志,他在24日凌晨带着夫人韩淑华以及少数随从放弃了军队逃走。这样做显然是非常错误的,此时还有将领愿意追随郭松龄,至少还能坚持几天。郭松龄轻率地抛弃部队逃走,只会让自己速死。


郭松龄首先来到了新民的日本领事馆,请求接纳,遭到了拒绝。他只好转道南下逃生。一路上,他的随从纷纷逃走,最后只剩下了郭氏夫妻二人。


郭松龄夫妻都化装为平民,郭松龄找了一辆大车,慌不择路地逃走。结果被吴俊升的部队抓获。25日,张作霖下令就地枪决。当天,郭氏夫妇被枪杀于辽中县,并且被暴尸三日。

郭松龄反奉之战:为什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胜利在望转为速败? - 天天要闻

郭松龄夫妇死后被暴尸

就这样,郭松龄反奉之战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彻底失败了。探究失败的原因,我们只能说败因主要在于郭松龄这个人在政治上极度的幼稚。很显然,郭松龄只适合于当一位军事将领,完全没有能力成为政治上的统帅。他没有认真地分析形势,很草率地就起兵反奉,在与冯玉祥等人结盟时又表现得过于天真。在作战时,他对于困难的准备与估计又非常不充分,一旦遇到难题就无法解决。因此,他最终速败是一点也不出人意料的。


当然,郭松龄的倒戈让张作霖遭到了致命的打击。从此奉系就失去了夺取天下的机会,最终只能局限于东北一隅之地。这是郭松龄事先没有想到的结果。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中央决定,孙志禹、李富民履新! - 天天要闻

中央决定,孙志禹、李富民履新!

中央决定,孙志禹履新 6月26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宣布了党中央关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职的决定:孙志禹同志任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公开信息显示,孙志禹,男,汉族,1968年5月生,吉林梨树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 天天要闻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点击收听:撰  稿:段  裕、叶  刚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驻新疆的一兵团六军选调干部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那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正准备集体就地转业,很多指战员对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心驰神往。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赵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赵予征趁着赵予征来...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天天要闻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左为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右上为清代“湖北盐厘局薛永升”五十两银锭,右下为民国时期官方造币厂生产的金锭。(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保留了船形锭的原始状态,使今人可以直观了解此历史阶段大宗商业交易的...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消息,作为海上禁毒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海警局以“净海”“净边”“禁毒两打两控”等缉毒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为主攻方向,重拳打击惩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动。2019年6月至今,各级海警机构海上缴获毒品8.729吨(冰毒3.066吨、氯胺酮2.136吨、可卡因2.322吨、大麻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