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较长 做个连载
记得关注谨防丢失
别人听戏我唱歌
955年,济南第六区改称槐荫区。那里有一个大槐树庄,槐树遍地,槐花飘香。据说,是明朝初期的山西洪洞县移民,为了怀念家乡,开始种植槐树,才有了后来的规模。
津浦铁路济南机厂位于槐村街,建厂的标志中,就有一棵大槐树。厂里的工人,有很多也来自全国各地,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济南的新移民。厂西门不远,就是一片“红房子”,住着一百多名携家眷来济南的技术工人。
“红房子”旧址
据《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记载:“济南的产业概况,以济南津浦大厂为最大,新城兵工厂次之。工人们的生活最苦。”下班后,工人们无处发泄苦闷,有的互相串门吐槽在厂里受到的虐待,还有的则赌博,或借酒浇愁。
有一位姓张的老师傅为这些年轻人着急,“要想办法给他们寻点乐,再苦也要活下去。”于是,他招揽大家去自己家里散心。张师傅和他们下棋,教他们武术,给他们讲《三国》《西游》的故事。张师傅是天津人,说话哏,深受年轻人喜欢。不久,他家就形成了一个工人们自娱自乐的公共场所。于是,工友们就自己动手为张家大院盖了门楼,并在门楼上挂出了“公所”的牌子,还立了公所的规矩:“一不信教,二不拜佛,三不吸烟,四不喝酒,五不赌钱,六不嫖娼。”
时间一长,张师傅的故事也讲差不多了,能教的也都教了,自觉技穷。常来公所的一名油漆工李广义带来了一名年轻人,就是王尽美。
王尽美的故事全是新的,而且格外吸引人。他给工人们讲的是苏维埃革命,号召工人组织起来,争取做社会的主人。
浦镇机车厂的工会会长王荷波也到这里,亲自教大家认字读书。第一课,他教给大家“工”这个字,把上面一横说是天,下面一横说是地,中间一竖说是一根顶天立地的柱子:没有它,就要天塌地陷。”
通过王尽美和王荷波的讲解,工人们明白了社会不应该是:“我们种麦子,人家吃白面,还嫌白面不好吃;我们忙蚕桑,人家穿绸缎,还嫌绸缎不美观”,而是要建立一个自由公平的社会,让工人们都能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
1921年6月,津浦铁路大槐树机厂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这是山东第一个具有工会性质的组织。
工人俱乐部旧址
俱乐部在中大槐树北街租了五间房子,购置了乐器,还请了一个人称“戏篓子”的御戏子教戏,“公所”里耍把式、说书的工友也全搬到了这里,很是热闹。工人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下了工吃罢饭,就急匆匆赶往俱乐部,有的学戏,有的学武术,有的学认字,有的下棋,其乐融融。
1921年的济南被称为曲山艺海,仅新市场内,就有戏院、剧场四处,茶园、茶社、茶棚多达二十余家,每天上演着南词北曲数十个曲种,锣鼓喧天,纸醉金迷。
济南曲山艺海博物馆
这里距工人俱乐部不到五公里,在那边,夜幕降临时,经常能看到王尽美的身影,他不会唱《响马传》,也不会《刘公案》,却让《天下工农是一家》传唱在津浦铁路济南机厂的工人中间:
天下工农是一家
不分你我不分他
不分欧美非亚、英美日法俄德和中华
全世界工农联合起来吧
世界太平
弱小民族开放自由幸福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