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2022年07月01日04:28:06 历史 1834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茶陵古城

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为清末最后一次科举会试第一名、殿试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擅长书法,与于右任、吴稚晖、胡汉民并称为民国四大书法家,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美称。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美食家。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葬于南京中山陵之畔的灵谷景区。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谭延闿像

一、官宦子弟,庶出被欺

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是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名进士,官至两广总督,为晚清的显贵。母亲李夫人曾是通房丫头,出生在贫苦人家。初入谭家时,被安排照顾主家夫人。李夫人被收房前,谭钟麟已经有了几房妻妾。因李夫人姿容秀丽,且照顾的又是谭钟麟的母亲,他们见面的次数自然比寻常丫头更多。被谭钟麟看上后,纳为妾室。通房丫头的身份,让身为小妾的李夫人在谭家吃尽了苦头。谭钟麟和正室吃饭时,她都得在旁边伺候,待他们说“好了”后,她才能退下去到杂厅用餐。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通房丫头——姿容秀丽

谭钟麟任浙江巡抚时,李夫人有了身孕。怀孕后,她日夜盼望生下一个男丁,并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1880年1月25日,谭延闿在杭州出世了。那天晚上,刚刚入睡的谭钟麟竟梦到晚清大臣何凌汉上门拜访。惊醒后恰逢延闿诞生。吉祥的征兆,使他认定:这孩子定是探花何凌汉投胎而来,遂大喜,为儿子取字为“祖庵”,与何凌汉字“祖安”谐音。有了谭延闿,李夫人终于可以不用再干那些下人的粗活了,她的主要任务和一般妾室无异:照顾丈夫和正室夫人、养育儿子。后来,李夫人虽再度生育了两子,可她在谭家的地位依旧没有太大提升。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贵人出世——西湖泛光

平日里,不仅正室经常对她呼来喝去,就连家里的妾室颜夫人等,也经常对她颐指气使。李夫人虽出身贫寒,却心性极高,她心里装了太多委屈,却无处诉说。丈夫对她的态度也始终不如对待其他妻妾温和。一次,她偶然撞见了丈夫和正室陈夫人聊天,两人说着说着,谭钟麟亲昵地用手抚摸了陈夫人的脸,那神态动作,满满都是宠溺。此时的她才想起:之前丈夫对自己表达喜爱时,总是喜欢捏她的脸。捏和抚摸的区别在哪儿?抚摸,更多的是平等,而捏,则更像是主人对待宠物。悟明白这一层意思的那天,李夫人独自在房里捂着嘴无声痛哭。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谭延闿书法

也从那时起,她懂了:即便自己生再多儿子,也不可能“母凭子贵”,真正要“母凭子贵”非得儿子有出息。之后的李夫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儿子身上,她尤其对聪慧过人的谭延闿寄予了厚望。谭延闿5岁入了私塾,谭钟麟规定:三天必须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谭延闿的书法曾受咸丰六年状元、光绪帝师翁同龢的赏识。他曾对同科进士谭钟麟说:"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谭延闿优秀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母亲的悉心教导。也是上了私塾后,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一次,他因对别人称呼自己“小老三”不满,而回来向母亲诉苦。他道:“他们怎么老叫我‘小老三’,怪难听的,我是小,可也不兴这样叫啊!”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光绪帝师——翁同龢像

李夫人看着儿子一脸的疑惑,心里一阵刺痛,她本想随便安慰几句话就把这事搪塞过去,可她偏偏没控制住情绪,落下了泪。谭延闿见了忙道:“别哭别哭,我就是奇怪他们为啥总叫我‘小老三’,娘不高兴,当我没问便是”。李夫人一把抱住儿子,一边落泪一边道:“我是你父亲的小老婆,他们叫你‘小老三’就是嘲笑你是小老婆的儿子,带有‘庶出’的意思。你兄弟要努力读书,好好做人,将来做番大事业,做个大人物,才算是争光争气,那我在谭家吃苦也感到欣慰了。”年幼的谭延闿虽还不能完全明白“庶出”的意思,但经由母亲这番话,他隐约懂得母亲总是耷拉着脸,并且经常独自垂泪的原因了。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翁同龢书法

那日,依偎在母亲怀里的谭延闿,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了自己金榜题名的情景。他暗暗发誓,要如母亲说的那般“努力读书,好好做人,做番大事业、做个大人物”。李夫人发现,那次母子对话后,儿子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不少。平日调皮捣蛋的他,竟也安分了不少。有小伙伴喊他出去玩时,他也总推说“还有功课要做”。11岁那年,谭延闿开始学习八股文,古代学八股文的年岁,通常是12到15岁,可谭延闿却比大多数人都要早。延闿的出色表现,让谭钟麟欣慰不已,他看向李夫人的眼神,也多了几分温柔。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官宦之家——妻妾成群

二、少年及第,事母至孝

1893年,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竟一举考中秀才。这年,他年仅13岁。消息传来,谭家上下激动不已。李夫人在谭家说话的声音都高了两个分贝,但碍于自己是丫环出身的妾室,面对正室陈夫人和颜夫人等时,她依旧低眉顺眼。平日里,她们吩咐她做的事,她也依旧不敢有分毫怠慢。因为长期过度劳作的缘故,李夫人经常腰痛,见到腰痛的母亲还总是站着伺候父亲和陈夫人用膳,谭延闿心里很不是滋味。谁愿意让自己的母亲去伺候人呢?尤其读了《孝经》后,他更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羞愧。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湖南名胜——岳麓书院

读书之余,他总想着“如何让娘在谭家不那么苦呢”?思来想去后,他更加确定:母亲当年说的话是对的,只有他出息了,她才有出头之日。人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在李夫人的引导下,她身为妾室的事实,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甚至多少变成了谭延闿奋斗的动力。在为人处世上,谭延闿也谨记母亲的教诲,他几乎从不与任何兄弟争抢,有时候,他还会主动谦让。遇到其他几位母亲,他也总是毕恭毕敬,唯恐有一丝怠慢。家里有人争吵时,他也总是站出来打圆场。任何时候,他都恪守“不得罪人”的原则。从小养成的这种性格,也让他在以后驰骋官场时能成为“不倒翁”的原因所在。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谭延闿书法

谭延闿小小年纪考上秀才后,谭钟麟更加确信:这孩子是探花投胎无疑,谭家后继有人了。此时的他更加看重儿子的读书,除了亲自教导外,还不惜重金为其聘请名师。谭延闿曾在长沙拜名儒王闿运为师,使其诗文水平迅猛提升。谭延闿把读书看成“唯一出路”,每次听讲时,都竖着耳朵并认真做着笔记。他的学习态度让老师“赞不绝口”。每次听到人们夸赞谭延闿,李夫人心里满是欣慰。1904年,谭延闿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会试,名列贡士第一名,即会元,填补了清代二百余年湖南无会元的空白。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长沙名儒——王闿运像

在当年4月的殿试中,他位列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谭延闿不仅文章好,且字亦极为漂亮,极有可能被钦点为状元。相传,就在慈禧老佛爷要下笔圈其名字时,发现谭延闿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谭,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为痛恨的湖南籍"乱臣贼子"谭嗣同,就改点刘春霖为状元。一是刘春霖书法亦佳,二是当时天下大旱,春霖之名甚为吉利。延闿运蹇,被降为进士。但尽管如此,在此之前,清末的湖南虽出过胡林冀、曾国藩左宗棠等一批大人物,但都不是科场高第。所以,谭延闿在桑梓之地湖南,还是颇具人望的。消息传回谭家那日,谭家上下欢欣鼓舞,谭钟麟更是满面春风,李夫人激动得眼泪直流!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王闿运书法

当日用餐时,谭钟麟一坐下便对侍立一旁的李夫人道:“你以后都坐下跟我们一起吃吧!”李夫人听了这话,突然感觉自己有几分眩晕。那一顿饭,咽下饭菜时,她几次错觉饭菜里有自己的眼泪。谭延闿衣锦还乡后,见到母亲已经在正厅吃饭时高兴不已。每次吃饭,他都主动挨着母亲坐,并不断地给母亲夹菜。平日里,他对母亲晨昏定省,十分孝敬。他心想:自己的母亲,如果自己都不看重、尊敬,家里其他人就会更加鄙视了。封建时代,大家庭等级森严,即便谭延闿万分尊重母亲,且处处护着,可她妾室的身份摆在那儿,她在谭家就永远只能“低眉顺眼”。加上她是丫环出身,地位自然比普通妾室更低一级。即便有了“贵子”,她的地位也未得到明显提升。不久,谭延闿的父亲过世了。这李夫人往后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低眉顺眼——心比天高

三、都督湖南,为母争名

谭延闿进士及第后先入翰林,旋授编修,后返湖南办学。慈禧太后晚年,曾亲自主持改革,即所谓"丁未新政",谭延闿积极呼应,属湖南立宪派首领,任省"谘议局"议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任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民政部长。10月底立宪派杀害正副都督焦达峰、陈作新后,被咨议局推举为湖南省都督。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长,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支部长。1913年,他参加二次革命,宣布湖南独立,并在《长沙日报》发表《讨袁檄文》,遂被袁世凯撤去都督之职。去职后,先后避居青岛、上海。1915年,袁世凯称帝,谭延闿参与护国运动。1916年8月后,复职湖南省长兼督军、湖南参议院院长。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湖南名胜——南岳衡山

民国初期,谭延闿虽然公务繁忙,可也总是定期给母亲通信问安。他几番叮嘱胞弟谭泽闿:兄不在时,务必侍奉好母亲大人。谭延闿结婚后,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特地将妻子方榕卿留在家里照顾老母。为了让妻子尽心照顾母亲,他在妻子面前,总是对母亲表现得格外恭敬。他始终谨记一条:只有自己尊敬母亲,他人才会更加敬重她。谭延闿对母亲言听计从,就连出任湘督这样的大事,他也非得母亲首肯后才同意。第二次督湘时,李夫人身体已经不行了,可为了不给儿子添加麻烦,她总说“没事,没事”。1916年,李夫人病重,当时政局动荡,方榕卿始终未把婆婆的真实病情告诉他。李夫人离世时,她最爱的长子谭延闿竟不在她的身旁。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谭延闿书法

没能亲自给母亲送终的谭延闿懊悔不已,他死活要回家给母亲办葬礼。身边人提醒他:“你若在这个时候回家,湘督‘宝座’恐将不保啊!”谭延闿明白其中的厉害,可在他心里:母亲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未能给她送终,已是不孝,若丧葬事宜他也不能参加,岂不是“大不孝”?1917年,谭延闿扶母亲李夫人灵柩迎葬长沙,暂厝荷花池。谭宅位于谭姓族祠的后进,灵柩出殡必须经过族祠出门。按照族规,妾死后不能从族祠大门出殡。李夫人正式下葬那天,谭延闿要求让母亲的灵柩从族祠大门出。可族人却认为:李夫人只是妾室,走大门出殡不合祖制。为此,族人纷纷前来劝谏谭延闿道:“违背祖制,恐家族遭殃啊!”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谭氏宗祠

谭延闿坚持不从,他吩咐杠夫道:“今天就走大门出!”几个年长的族人挡住大门,做出了一副死活都不让走的架势。他们纷纷嚷道:“一个妾室,想走大门出,哪有这样的道理!”谭延闿一怒之下,索性仰卧在母亲的棺盖上,命杠夫起灵,并大喝道:“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族人见此情景,面面相觑,全场顿时一片寂静。良久后,挡住大门的族人无奈让路。谭延闿和母亲终于从大门出了!躺在棺盖上晃悠着被抬过正门那一刻,谭延闿的眼泪簌簌往下掉,他全然不在乎刚刚自己对自己的诅咒,他心里想的全是母亲。他喃喃道:“母亲,您走大门了,咱走大门了!”谭延闿用这种方式为一辈子低人一等的母亲,挽回了地位。也因为深知做妾的苦,他暗暗发誓:此生绝不纳妾。是啊,自己母亲受过的苦,他不忍心再让任何一个女人再受一道。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追随孙文——拥护共和

四、结识孙文,投身革命

1920年11月,谭延闿被部下赵恒惕驱逐而赴上海做寓公。他以《麻姑仙坛记》为日课,其间共临了203通。谭氏所临《麻姑仙坛记》锋藏力透,气格雄健,酷似钱南园,而笔画更为厚重,其雄浑较钱氏更甚,挺拔之气跃然纸上。其结构严正精卓,如贤者正襟端拱于庙堂,深得其神髓,令人钦佩。当年,谭延闿的妻子方榕卿因病去世。此时,他虽然才40岁,却终身未再续娶。别人问何故时,他总说:“故人恩义重,不忍更双飞”。熟悉谭延闿的人知道,他这句话里的“恩义重”,主要是指妻子替他照顾母亲所做出的牺牲。他曾对妻子许诺说:只要你帮我照顾好母亲,你提任何要求我都答应。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谭延闿书法

方夫人一直铭记着丈夫的这句承诺,死前她留下的遗言,正是她的要求:不可再娶,将子女养育成才。为了这句承诺,他婉拒了无数媒人,这些遭婉拒的媒人中,还包括他的老友孙中山。谭延闿与孙中山认识,就是在上海。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去上海。谭延闿亲自到码头迎接,从此谭延闿一直跟随孙中山。随着两人交往的日益增多,他越来越了解孙中山,逢人就讲,革命领袖非孙公莫属。他把变卖田产的钱拿出5万光洋给孙中山作军饷。孙中山也重用谭延闿,先后任谭延闿为内政部长、北伐军总司令。黄埔军校筹建时,孙中山原想让谭延闿主持,他却把校长位置让给了蒋介石。不过,黄埔军校的校名"陆军军官学校"这几个字,还是谭延闿题写的。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筹建黄埔——留名军校

1924年1月,谭延闿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大本营秘书长。孙中山为了加固和谭延闿的关系,他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了谭,并让谭延闿认宋的母亲为干妈。彼时的宋美龄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且品貌出众,谭延闿却直言自己对妻子有“不续娶”的承诺。为了不至于伤到宋美龄的自尊,他干脆备了厚礼来到宋家,并郑重给老太太磕头拜了干娘。这样一来,宋美龄就成了他的干妹妹了。谭延闿的行为让宋美龄大为感动。后来,他们一直以兄妹相称,且感情良好。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宋美龄像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谭延闿和蒋介石的关系日渐密切。1925年7月,他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兼军委会委员、常委,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9月署理广州国民政府军事部部长。1926年1月被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3月代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7月又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1927年3月后任国民党中常委、中政会主席团成员、军委会主席团成员、国民政府委员、常委、武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委员会委员。9月宁汉沪三方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任大会主席。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南京名胜——中山陵

五、三不主义,湘菜宗师

1927年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反对蒋宋联姻,宋美龄遂请谭延闿从中斡旋,帮忙促成此段婚事。1928年2月,谭延闿再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北伐胜利后,蒋介石登上最高权力宝座,谭延闿很知趣,让出国民政府主席职位,转为行政院院长,兼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国民党中执委、中常委,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蒋介石与谭延闿两人在工作上和私下里经常有交往,他的小女儿谭祥,上海女子学校毕业,是宋美龄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当过南京陆军子弟学校教员。谭祥字曼怡,品貌端庄、聪颖出众,又辈份小嘴甜,所以甚得蒋介石夫妇喜爱,谭延闿"经常到蒋官邸漫谈,每来必须携曼怡同行"。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照

面对蒋介石的独裁,谭延闿有一整套对付之策,即抱定了"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每次开会,他都闭目养神,抱着闷葫芦不开瓢,往往"急死皇帝,太监却不着急",成了一枚橡皮图章,混混而已,反正社稷江山与己无关。他深知在蒋介石手下办事不易,情愿无所事事,乐得自在,做一个伴食宰相。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馆子。南京所有知名饭店都让他吃遍了。他吃得异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成了著名的美食家。谭延闿及其家厨所创立的享有盛名之"组庵湘菜",是湘菜的著名系列和官府菜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庵湘菜以"原材料选取精良、刀工处理精细、烹制技艺精湛、味道调和精准"的美食理念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被称为"湘菜之源"。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谭延闿书法

谭延闿好食鱼翅,每餐必进,非鱼翅不饱,几至成癖。有一次赴某君招宴,席间主人大谈鱼翅之不足食,喻为味同嚼蜡,谭氏唯唯。酒至半酣,鱼翅未见上席,而主人遍请宾客随意点菜,询及谭氏时,谭莞尔以答曰:"如蒙不弃,请赐嚼蜡如何"?1930年9月,谭延闿患脑溢血,病中嘱托蒋氏夫妇在青年军官中为谭祥择夫,并嘱蒋在他死后替他照看第二军将士。同年谭延闿去世,国民政府下令国葬,其墓就建在孙中山先生陵墓的东面数公里处。在蒋氏夫妇的撮合下,谭延闿的女儿谭祥嫁给了陈诚,其后来成为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谭延闿的圆融处世,与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圆融让他成了官场的“不倒翁”,也让他养成了在政治上恪守的“三不主义”。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晚年的谭延闿像

谭延闿混了一生,不仅落下了"药中甘草"的别号,还得到了"混世魔王"与"水晶球"的诨号。甘草并不名贵,但素有"百药之王"之誉,有调和百药的功能。也有人把他处世总结为一个"混"字,他对此也公开承认,并声称"混之用大矣哉"。谭延闿死后,其生前老友胡汉民为之神伤,撰挽联云:"景星明月归天上,和气春风生眼中。"以此称赞谭延闿的中和之道。而上海一小报却刊登了一对联勾画他的这一特点,联曰:“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可叹,一生恪守“三不主义”且“不争”的谭延闿,唯在争母亲名份一事上,成了特例。如此的谭延闿,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传略 - 天天要闻

中山陵畔——灵谷深松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