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了邓小平,邓小平为何选择改革开放?

2022年06月30日22:15:02 历史 1193

“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这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途中说的一句心里话。一转眼已经过去三十年,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他却没能亲眼见证。邓小平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历史传奇却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邓小平为何选择改革开放? - 天天要闻

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的政策理念,不仅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他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传奇”,中国的历史选择了邓小平,邓小平为何要选择改革开放呢?顺着这一条思路,我们缅怀伟人风采,我们领略邓小平伟大的发展目光!

自近代中国进入黑暗时期以来,无数的先烈争先恐后地奔赴救国的道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选择了毛泽东。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毛主席领导着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中国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中国进入了另一个转折点。在这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转折中,中国人民选择了邓小平。而实践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的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邓小平为何选择改革开放? - 天天要闻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展已经处在一个关键点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的动荡和很大的破坏,还只是表象的,更深层的问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的危险),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国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1977年7月21日,在中央召开关于邓小平复出的会议上,已经是73岁高龄的邓小平讲了这样一番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这番话太有深意了,一个73岁的老人,本已是颐养天年的年龄。按照普通人的想法,该是退休安享晚年的时候了。但邓小平却不这么想,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做事,而且要做最大的事,就是领导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

已经是73岁高龄的他,为何又执着于走这条发展之路呢?回顾邓小平辉煌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他有这个伟大想法的初衷是什么!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独自踏上前往法国求学的道路,而且在欧洲一呆就是6年,从法国巴黎到苏联莫斯科,他见识到了欧洲这些年迅速崛起的过程。回国以后,他就毅然投身于革命当中,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邓小平为何选择改革开放? - 天天要闻

1978年10月22日,才刚恢复工作没多久的他,踏上了访问日本的道路,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访问日本的领导人。在访问期间,他专门乘坐日本的新干线列车,表示要虚心学习,了解与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学习发达国家一切有用的东西。回来以后,邓小平已经制定好中国发展的计划,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出访美国,踏出历史性的一步,历时九天的访问,邓小平的足迹遍布华盛顿、亚特兰大休斯敦西雅图等美国城市。邓小平再一次深刻的认知到中国和美国的发展差距,于是更加坚定的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邓小平为何选择改革开放? - 天天要闻

事实上邓小平在1978年到1979年间还访问过缅甸、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他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崛起,尤其是新加坡,成为了“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在国内各地工作过几十年,他深知中国无论在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方面都阻碍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因为那个时候,工厂里机器老旧,工作效率低下,生产产品落后,人工和管理人员思想及行为都笼罩在旧的体制当中。而环顾全球,许多国家在科技进步条件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果外国许多先进的设备、技术、资金、先进的管理方式不能引进中国,中国必将处于落后挨打的格局。

因此,邓小平向全党和全人民阐释中国必须改革开放的道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时代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之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邓小平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开放,对内要改革:“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对外要开放:“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邓小平为何选择改革开放? - 天天要闻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太多伟大的人物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奋斗,却来不及看一眼成果。历史留给邓小平的时间确实太短,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永远地离开了,但他开创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仍然在飞速的向前发展,他的理论仍然在指引着现代人不断地前进……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梅兰芳原配:悲凉的成全 - 天天要闻

梅兰芳原配:悲凉的成全

王明华“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这样的故事在民国时期的家庭里,可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越是有学识越是追求新文化的人,越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而且就连当时身为艺术大家的梅兰芳也不能避免这样的俗套。但是又与其他抛妻弃子的薄情男人有所不同的是,梅兰芳
“尼布楚”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尼布楚,有几句话不得不说 - 天天要闻

“尼布楚”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尼布楚,有几句话不得不说

尼布楚,这个在历史书中反复提及的名字,象征着中俄两国第一次正式的外交交锋和边界划定。回溯到17世纪的中俄关系,这里不仅是清朝与沙俄激烈冲突的见证地,也是和平谈判的重要场所。本文将带你走进尼布楚,从它的历史背景、关键事件到如今的发展现状,深度
特稿|精武传奇 - 天天要闻

特稿|精武传奇

虹口,北外滩。近千名来自上海各所学校的孩子们摆开架势,气宇轩昂地操练起迷踪拳。此时此刻,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天际线、古老的中华武术,以及少年们的飒爽英姿共同构成奇幻画面,与上海独特的城市气质相得益彰。这一场景所承载的,正是一个延续了114年的海派传奇故事。一个多月前的这场武术展示,主办...
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李铁:以检察力量守护“世界遗产”景迈山 - 天天要闻

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李铁:以检察力量守护“世界遗产”景迈山

6月8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第六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名单揭晓,13个团体和12名个人入选,普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李铁入选。  “这是对普洱‘绿色检察’5年来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给予的最高评价。...
改土归流:雍正稳固边疆的无上阳谋,成功为大清续命两百年 - 天天要闻

改土归流:雍正稳固边疆的无上阳谋,成功为大清续命两百年

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深夜,雍正特意来到军机处,分别向直隶总督蔡珽与云贵总督鄂尔泰寄发上谕。前者要求蔡珽处死正在杭州服刑的年羹尧,后者则要求鄂尔泰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其中特别叮嘱军机处,千万不能贻误改土归流的上谕寄送。改土归流是何要紧政策,为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