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古代时期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小弟。
可当中国出现分裂,或皇位归属不明的时候,朝鲜又该认谁当大哥呢?
这就让朝鲜为难了。
明朝与朝鲜疆域图
明朝靖难之役时期,朝鲜就在选择朱允炆还是朱棣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搞得焦头烂额。
那么,朝鲜在靖难之役时期又做了些什么呢?
为何朝鲜人会把朱允炆耍得团团转,却对朱棣敬若神明呢?
01、中国小弟
朝鲜半岛与中国同属于东亚大陆,南边隔海相望,北边以长白山为界。
古代时期,朝鲜半岛土地贫瘠,面积少,人口少,实力与中国相比非常孱弱,只能选择臣服中国。
而由于朝鲜那地穷不拉几,穷乡僻壤,中国对朝鲜半岛也没有什么统治需求。
除了汉武帝时期曾灭了卫满朝鲜建立了4个郡和唐朝时期与新罗联合灭亡高句丽和百济,设立安东都护府42州,其余时期,中国都没有在朝鲜建立直接统治。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只要朝鲜地区老老实实,当一个藩属国,双方基本相安无事。
朝鲜对中国称臣历史时间非常早。
公元前1120 年,周武王灭商后,纣王的叔叔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箕子朝鲜,与辰国共同瓜分了朝鲜半岛。
箕子朝鲜建立后,就成为了西周的藩属国。
明朝初期,高丽疆域图
此后,中国王朝更替的同时,朝鲜地区政权也不断出现变化,但不管怎么变,朝鲜一直安心给中国当小弟(结尾附上古代朝鲜政权变化),一直延续到的高丽时期(明朝建立初期,高丽向北元称臣)。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高丽权臣李成桂发动政变,掌握高丽王朝大权。
李成桂一上位,就带领高丽王朝背元投明,向明太祖朱元璋称臣纳贡。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七日,李成桂正式篡位称王建立李氏朝鲜王朝。
朝鲜太祖李成桂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十五日,朱元璋赐国号朝鲜,但没有正式册封李成桂为王,只是让他担任“权知朝鲜国事”。
朱元璋的意思很简单,你这个小弟我收了,但是,你想称王,还得看你表现。
朝鲜勉强算是成为了明朝的藩属国。
朱元璋对朝鲜的土地也没有什么兴趣,只要你称臣,一切都好说,一直对朝鲜采取怀柔政策,又打又拉。
朝鲜也知道,朱元璋实力强大,根本惹不起,既然朱元璋给脸,自己也不能敬酒不吃吃罚酒,老实本分地当小弟就行了,就连垂涎已久的长白山附近领土,也不敢起半点觊觎之心。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02、政局动荡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朱允炆随后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一继位后,就开始毫无计划地推行削藩政策,最终逼反了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棣正式发动靖难之役。
明朝内部爆发了一场朱棣和朱允炆争夺皇位的大内乱。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随着朱允炆的继位和靖难之役的爆发,朝鲜对明朝的政策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朝鲜见朱允炆小年轻,远不如朱元璋这么厉害,开始蠢蠢欲动。
以宰相郑道传为首的朝鲜“攻辽派”准备出兵攻打明朝,夺占长白山附近一些地区。
这个计划得到了李成桂和世子李芳硕的支持。
但李成桂五子李芳远、左政丞赵浚等人坚决反对。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曾让李成桂派一个儿子来明朝解释一些外交纠纷。
当时被派往明朝的就是李芳远。
因此,李芳远知道明朝有多强大,以朝鲜的实力,压根就不是明朝的对手,“攻辽派”擅自开战,就是自寻死路。
就在朱元璋驾崩这年的八月,李成桂率先进行了削藩,打算将儿子们的兵权收回。
李成桂有8个儿子,权力最大的就是李芳远。
老爹想收权,李芳远一点面子都不给,直接发动第一次王子之乱,弄死了世子李芳硕,逼李成桂被迫改立次子李芳果为世子。
九月,李成桂被迫禅位给了李芳果。
实际上,李芳果就是一个傀儡,掌握朝鲜实权的是李芳远。
李芳远马上派出使臣出使明朝,吊唁朱元璋并庆贺朱允炆登基。
同时朝鲜向新老大朱允炆通报了李成桂退位,李芳果上位的消息,并表示朝鲜第二年会用明朝建文元年的年号。
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朝鲜表达的只有一个意思,朝鲜想认朱允炆当老大。
当时,朱允炆急于削藩,没精力处理朝鲜的事,接纳了李芳远的善意。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李芳远又发动了第二次王子之乱,逼迫李芳果退位,十一月十三日,李芳远正式成为朝鲜话事人,是为朝鲜太宗。
朝鲜太宗李芳远画像
03、趁虚而入
李芳远上位后,马上派使臣报告朱允炆,同时请求朱允炆赐封自己为朝鲜国王,而不是“权知朝鲜国事”。
当时,朱允炆连派大军讨伐朱棣,进展不利,尤其是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夹河战役失败后,朱允炆大军被击溃,损失惨重,尤其骑兵缺损严重,极度缺乏战马。
为了拉拢李芳远,朱允炆承认了李芳远的地位。
建文三年(1401年)六月,朱允炆正式派使臣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
第二年二月,朱允炆更是赐李芳远九章冕服,封为亲王,与朝鲜骨肉相称。
作为条件,李芳远绝不能和朱棣搅和在一起,并且还要向朱允炆出售一万匹战马,支援战事。
朝鲜马
朱允炆的虚弱,让李芳远开始起了心思。
一开始,李芳远严格保持中立,既不帮朱允炆,也不帮朱棣。
可当李芳远见朱允炆形势越来越不好,答应好了的贡马交易,不是故意拖延交货时间,就是以次充好(这些不好的战马被朱允炆直接投入战场,结果加重了大军的损失,朱允炆被李芳远给坑了),最终只给了朱允炆七千多匹战马。
面对朝鲜的小动作,朱允炆为了避免节外生枝,选择忍气吞声。
可李芳远胆子越来越大,靖难之役爆发后,明朝辽东地区有大量难民涌入朝鲜境内。
建文四年(1042年)四月,明朝东宁卫千户的林八剌失里率部落一万多人叛逃朝鲜,途中还杀害了大量明军,按规定,朝鲜是绝对不能接纳明朝叛徒的。
可李芳远不仅接纳了林八剌失里部落,将他们安置在朝鲜各道,而且对朱允炆发来遣返叛军文书,视而不见,并且在辽东地区趁机扩充了一些地盘。
很明显,随着朱允炆在靖难之役落于下风,李芳远已经不买朱允炆的账了,他不仅擅自叫停了贡马交易,而且将朱允炆派来的使臣全部赶出了朝鲜。
这代表李芳远彻底抛弃了朱允炆,站在了朱棣一边。
朱允炆身为大明皇帝,也真是混得没谁了,不仅被朱棣打得怀疑人生,还被李芳远耍得团团转。
朱元璋在天有灵,恐怕都会气活过来。
04、迷途知返
李芳远很早就认识了朱棣,洪武二十七年,李芳远出使明朝回国前,他路过北平,就偷偷见了朱棣一面,当时他就觉得朱棣是个人物,说不定日后能成为大明皇帝。
“天日之表,龙凤之姿,恢廓大度,非久为藩王者也”
因此,李芳远与朱棣结了善缘。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棣曾向朝鲜达成了买马交易,朱棣与朝鲜交流日益密切。
这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朱元璋狠狠地教训了朱棣一顿,禁止朱棣以一个藩王的身份接触朝鲜。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率主力部队南下,藩国内部空虚。
朱棣为了避免后院失火,对朝鲜也十分客气,一直在拉拢李芳远。
因此,李芳远虽然没有站在朱棣一边,却一直和朱棣保持联系,不敢完全倒向朱允炆。
说白了,李芳远就是见机行事,两头下注,谁强就跟谁。
随着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节节胜利,李芳远终于开始彻底倒向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克南京;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画像
三个月后,李芳远得知了消息,他立马派人出使明朝,庆贺朱棣登基,并且立即宣布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年号(朱棣登基后,拒不承认朱允炆是皇帝,建文年号改为延用洪武年号)。
而且李芳远还将之前接纳的林八剌失里这些叛民,送还明朝。
李芳远如此爽快地承认朱棣皇帝之位,这让朱棣非常高兴。
朱棣马上派使臣出使朝鲜,慰劳李芳远,朱允炆承认的朝鲜国王之位,朱棣也承认;
朝鲜送回来的叛民,朱棣也让人送回朝鲜;
之前朝鲜占领的部分领土,朱棣也表示不予追究,不做处理,承认为朝鲜所得。
朱棣对李芳远释放了足够多的善意,也给足了李芳远面子。
当然一味地示好也不行,也得给朝鲜一点压力。
朱棣派人告诉李芳远,之前你答应给朱允炆的战马还没有给齐,交易还有效,你必须交齐剩下的2193匹战马,并且不得以次充好。
与此同时,朱棣还要求朝鲜必须卖一万头耕牛给明朝。
很明显,朱棣的要求李芳远不得不答应,否则朱棣会让他见识见识大明的厉害。
李芳远根本就不敢得罪朱棣登基,尽管朱棣提出的要求对朝鲜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可他还是全盘接受了。
韩剧经典台词,“能做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荣幸”,是朝鲜与明朝关系的真实写照
于是,从朱棣开始,朝鲜对明朝毕恭毕敬,两国情同父子(朝鲜真把明朝当亲爹侍奉)。
朝鲜也成为明朝最忠心耿耿的藩属国,直到明朝灭亡。
结语、
朱允炆和朱棣同样是明朝皇帝,为什么李芳远态度会截然相反。
答案就在一句话当中:真理永远在大炮射程之内,尊严只存在剑锋之上。
当朱允炆实力虚弱到自顾不暇、自身难保时,李芳远又怎么可能听他的话呢?
相反,朱棣成为明朝皇帝后,实力强大,李芳远又怎么敢不毕恭毕敬?
附录1:
古代时期,朝鲜半岛主要政权有:
公元前1120年—公元前194年,箕子朝鲜和辰国;
公元前194年—前107年,卫满朝鲜和辰国;
公元前108年—313年,马韩、辰韩、弁韩(即三韩);
314—668年,高句丽、百济、新罗;
668年—901年,新罗;
918年—1392年,王氏高丽;
1392年~1910年,李氏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