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帮结派也不以权谋私,最终深得皇上信任

2021年09月16日20:59:11 历史 1803

清代康熙朝大臣李光地,靠不拉帮结派、不参与党争,以及不以权谋私,一心一意为皇上办事,为国为民做实事,而深得皇上的信任,在数次被弹劾时,康熙帝都予以赦免,他以花甲之高龄登上相位,并且陪伴皇上至终身。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帮结派也不以权谋私,最终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闻

李光地画像

下面就来说说李光地的几则小故事,来佐证上述观点。

一。因平叛有功升职,因不参与党争入狱

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六日,李光地出生在安溪县华地乡,他从小虽然聪明,但并不喜欢学习。 13岁那年,他全家遭遇山贼,历经不少苦难后才得以脱险,归家后的李光地,改变了原来懒学的陋习,立志勤奋学习,争取将来为国泰民安做出贡献。

通过认真刻苦读书,李光地分别于康熙三年(1664年)与九年(1670年),中了举人与进士,并被授翰林院编修之职,踏入了仕途。后因母亲身体不好及父亲逝世,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十七年(1678年)期间,李光地回福建老家省亲与守丧。

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李光地先后遇到了靖南王耿精忠举兵造反、尚之信(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叛乱、郑经(当时台湾统治头领)占据福建泉州侵扰等。他坚决拒绝郑经和耿精忠的招安邀请,暗中书写密折,藏在蜡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给皇上报信,并跟随朝廷平叛将领一起,机智勇敢地平定了诸多叛乱。

因参与评判有功,李光地先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后升迁为翰林学士,不久又官至永州总兵。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制已满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下诏不必等候空缺,直接上任内阁学士。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帮结派也不以权谋私,最终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闻

李光地故居

在收复台湾的人选上,李光地根据利用自己熟知施琅的经历,大胆推举他担任将领,皇帝采纳了推荐,最终让朝廷顺利收复台湾。

多次建功的李光地,逐渐得到了康熙的喜爱,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然而,进入朝政中枢后,李光地却陷入了激烈的党争之中。当时两党派的领头人物分别是:内阁首辅索额图和次辅纳兰明珠

面对这位政坛上的“后起之秀”,党争双方都想拉拢李光地入伙,而李光地早就听说了这场党争的残酷性,他敏锐地认识到,无论加入哪一方最终都没有好的结果,而且他猜测到皇上对这场党争,也许已经深恶痛绝,大有除之而后快的想法了吧。

因此,李光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不加入任何一派的斗争。但他的表态得到的结果是:被两位老奸巨猾的派系头领,联手“毒害”,并且打入监狱。好在康熙及时出手保护了李光地,在暂时没有找到机会清除党争的情况下,康熙帝将李光地关在牢笼里,暗中保护起来,随着他征讨葛尔丹去了。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帮结派也不以权谋私,最终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闻

李光地照

二。不以权谋私,受皇上袒护与宠信

随着李光地协助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后来又顺利铲除索额图与明珠党争,加上他在直隶巡抚任上,很好治理了当地水患,主持治理永定河的河务工程顺利竣工。李光地逐步成为了皇上的宠臣。

以至于后来李光地因皇后丧期未及时赶到、荐人不当等小事,被礼部官员及给事中弹劾时,每次都被康熙帝宽免,还让他逐步升职,由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晋升为吏部尚书。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谕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著升为文渊阁大学士。”这样,年过花甲的李光地就正式登上了相位。

高居相位的李光地,并没有居功自傲、以权谋私,而是尽量做到公平办事、公正做人。如有一次,宁波会馆和福建会馆在上海为建馆之事争执得不可开交,谁也无法平息这场纠纷。

当福建会馆的人听说,此时宰相李光地恰巧在上海,就赶忙去拜访,拉家常、套近乎,心想这会有家乡的宰相作为靠山,我们一定会赢的。可是,李光地接待老乡的态度却是不冷也不热,当谈到会馆纠纷之事,他平静地说:“地是别人的,争什么呢?"福建文人听后,心中不是滋味。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帮结派也不以权谋私,最终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闻

李光地剧照

而宁波会馆的文人得知李光地是福建人,就赶忙派人去见宰相,还送了不少礼物,连称这是场误会。李光地则客客气气地对他们表示: “吴越比邻,地近你们,望多照顾。”

这样一来,福建会馆的人既不敢再争了,宁波会馆的人也不敢再阻挠了,一场激烈的纠纷就此平息。李光地公平办事、不以权谋私的态度与工作作风,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康熙晚年的知己

一生强势的康熙帝,晚年因立储不当之事,心中郁闷以至多病。当已经70岁的李光地由于健康原因,多次给康熙上书,表示要退隐林泉回家养老时。康熙如同挽留老朋友一般动情地说:“看了你的奏折,我心里非常难受,这么多年,我身边像你这样的老臣就剩下一两个人,现在你又要离开我,我也老了,有些话实在不忍心说出来。”

当康熙得知李光地得了毒疮后,就专门给他安排医治,又不断送给他昂贵补品,甚至派人多次叮嘱如何注意忌口,如何休息等等细节,这在康熙一朝算是非常罕见的礼遇,在康熙的百般照顾下,李光地勉强留了下来。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帮结派也不以权谋私,最终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闻

李光地蜡像

康熙晚年放眼满朝,觉得只有李光地与他关系最为亲密,在李光地请假回家时,康熙给他写诗,赠匾额,接连几天放下公务与之长谈,因为李光地耳聋,康熙就用笔在纸上写字,涉及机密的时候,写完就撕掉,不厌其烦。康熙帝曾对李光地深情地说:“你和我本是君臣,却情同朋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速发,逝世于任所,享年77岁 。康熙帝非常悲伤,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因李光地当时极力推荐雍正为皇太子,所以雍正帝加赠他为太子太傅,并将其祀入贤良祠堂。

总之,清代康熙朝大臣李光地,因不拉帮结派、不参与党争,一心一意为皇上办事,为国为民做实事;在获得皇上信任、得到高位后,又坚持不以权谋私,而深得皇上的信任,在数次被弹劾时,康熙帝都予以赦免,他以花甲之高龄登上相位,并且陪伴皇上至终身。

李光地勤勤恳恳做事,不拉帮结派、不以权谋私的工作作风与良好风范,值得后人赞扬,他不居功自傲、为国为民工作到老的精神更加值得人们敬佩。

清代大臣李光地,不拉帮结派也不以权谋私,最终深得皇上信任 - 天天要闻

李光地雕塑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 天天要闻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在明朝嘉靖年间,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与道士”的奇妙戏码,简直可以用“道士驾到,皇帝傻眼”来形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宫廷中掀起一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