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原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其著作《领袖们》一书中,提到周恩来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尼克松写到:
“周恩来与蒋介石两人之间就像是在公园里乘坐滑车一样,时起时落。”
可以这样说,在周恩来与蒋介石的长期交往中,他们之间既像是齐心协力的朋友,又像是唇枪舌剑的政敌。
为拉拢周恩来为自己所用,蒋介石曾屈尊俯就;得不到时,他又狠心下令悬赏通缉,但是始终是想拉拉不拢,想杀杀不得。
早年的周恩来和蒋介石
国共大战中,周恩来曾周旋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中间,帮助两人解决问题,搭桥铺路。蒋介石与毛泽东之间决裂,周恩来是毛泽东身边的反蒋斗士,蒋介石与毛泽东握手之后,周恩来又是第一个手握橄榄枝的使者去解决两人之间的争端,平息战火。
周恩来也因此成为了影响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和国共两党的悲欢离合最为重要的一个人。
第一次见面,蒋介石对周恩来说道:“我信任你!”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之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创办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之后,从此,黄埔岛就成为了大革命的策源地和聚光点。一批批的能人志士纷纷投靠黄埔军校,这其中便有周恩来与蒋介石,两人也是在黄埔军校第一次见面。
1922年2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革命,悬赏20万元取“中山首级”,孙中山在危机情况之下,冒着枪林弹雨突围,来到了“永丰舰”。
在这里孙中山给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要他赶来救自己,蒋介石在得到电报之后,火速从上海赶来,在这里指挥与叛军作战长达50多天,在蒋介石的努力之下,这场战争终于胜利。
随后,蒋介石又一路护送孙中山来到了香港并转赴上海,对于这次的救命之恩,孙中山十分感激蒋介石,亲书“患难与共”4字相赠。
并为此特意写下:
“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予侧,而筹划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死生。”
从那之后,孙中山将蒋介石当做国民党“最重要的干部”并多次向他表露让他“为党负重大之责任”的心愿。
1924年,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之后,便任命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职务。
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校长之后,为了办好学校,培养自己未来打天下的栋梁之材,他请求留学西欧的黄埔军校学生入学考试面试主考官张申府,向他举荐一些在国外学习的优秀学生到黄埔军校执教。
张申府答应了蒋介石的请求,很快,他就给蒋介石提供了一份15人的名单,在这份名单中,周恩来排在第一个。
当时的中国国势日益颓败,因此很多留洋的优秀共产党人都被召回国加入了国共合作,周恩来也不例外。
1924年9月,周恩来回到了祖国来到了广州,从此,周恩开与蒋介石开始了两人之间长达20多年的交往。
11月,周恩来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随后,蒋介石会见了周恩来,这是周恩来与蒋介石的第一次见面。
期间两人进行了愉快的长谈,周恩来的言谈举止都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谈结束之后,蒋介石握着周恩来的手,笑着对他说道:“我信任你!”
事实证明,周恩来并没有辜负蒋介石的信任,周恩来自从上任之后,便开始建立政治部的正常工作秩序,工作制度以及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在经过一番整顿之后,政治部的工作很快就步入了正轨。
后来,随着广州周边形势的急剧恶化,黄埔军校的学生们不得不暂停学业,投身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之中去,周恩来在期间发挥了很大的鼓舞和组织领导的作用。
1925年2月,黄埔军校师生东征讨伐陈炯明,为了取得胜利,蒋介石亲自挂帅,带领周恩来等一众人才,驰骋在沙场上。
两人在此期间配合的十分默契,这一时期的周恩来与蒋介石两人之间曾一度作为革命同志共事,留下了一段难忘的时期,但这样的关系并未维持很久。
不久之后,随着实力的不断增长,蒋介石的反共目的渐渐暴露出来,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们在获知这一消息之后,也都从他之前得力的助手变成了他实行集权,独裁的反对者。
1925年11月,蒋介石在东征途中召集连以上的军政人员联席会议,以黄埔军校不可分裂为由,要求周恩来将所有在黄埔军校以及军队中的共产党人的名单和所有加入共产党的国民党员的名单交给他。
周恩来的知蒋介石的意图,以此事关系重大,表示自己要请示中共中央为名,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
蒋介石对此事十分生气,但是他知道如今不能彻底与周恩来撕破脸,只好将此事做罢。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在蛰伏了几个月之后,认为自己此时的羽翼丰满,可以开始实行自己的计划,于是,他一手炮制了“中山舰”事件,这也是他向中国共产党发现的第一个决裂信号。
事情发生之后,得知此事的周恩来立即前往,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竟然如此狠心,在他去到广州之后,将他软禁在了广州铸币厂。
周恩来对此事十分生气,一直要求与蒋介石通话,当他拨通了蒋介石的电话之后,只听见对面传来了蒋介石略显慌张的声音,蒋介石说道:“周主任,你有何事吗?”
周恩来面对蒋介石的装糊涂,气上心头,他义愤填膺的说道:
“我很遗憾,有人在两党之间制造分裂,挑拨是非,把40多名共产党扣押在这里,我希望你能够合理解决这件事情。”
周恩来
面对周恩来的质疑,蒋介石毫不慌张的说道:
“哦,所谓的‘中山舰事件’纯属有人挑拨,我不相信共产党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周恩来接着说道:
“本来,廖仲恺案发生后,我们两党就曾联合一致,甄别出许多反革命的分子。现在为什么又祸起萧墙呢?我听说你还下令包围了苏联顾问的住宅?”
蒋介石否认道:“这些都是谣言,我没有做过这些事情。”
周恩来听他否认,更加生气,于是,他加重了口气对他说道:
“不管如何,亡羊补牢吧,请你下令释放被扣押的同志们。”
在周恩来的威慑之下,蒋介石只能遵照周恩来的命令,将被捕的共产党全部释放。
尽管保护了这些共产党,但是“中山舰”事件还是给了蒋介石铲除异己,树立自己的亲信的机会。
面对如此结果,周恩来愤恨的说道:“我是不会再回黄埔军校了。”
周恩来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蒋介石与周恩来之间开始产生了巨大的裂隙,两人走到了对立面。
周恩来会见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蒋介石:你应该听我的
1936年3月的一天,上海《申报》突然在醒目的位置上刊登出一条“寻人启事”,在那篇“寻人启事”上写着被寻者“伍豪”务必于5月5日去北四川路新亚饭店与落款者一叙,共商要事。
“伍豪”曾是周恩来早年在工作的时候所起的化名,刊登这则“寻人启事”的是国民党“中统”特务干将张冲,自从这则启事刊登之后,他便派出特务守在约定的地点蹲守,等着周恩来前来。
中共中央在的知这件事情之后,立刻进行了严密的侦查,随后他们为了保证周恩来的安全派出潘汉年处理此事。
潘汉年在得到命令之后,立刻动身前往约定地点调查,随后,两人几经辗转,终于相见。
1936年西安事变时的蒋介石
两人在香港会面后不久,便一同北上,前往上海、南京等地洽谈要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谅解。
这个时候的潘张会谈已经成为了国共自第一次合作破裂之后多渠道、多层次秘密接触中最为直接的高层渠道。
不久之后,潘汉年回到了延安向中共中央汇报了与张冲会谈的有关情况,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与潘汉年的交流中认为进阶石虽然无和平诚意,但这件事情并不是没有转圜的余地,这次张潘两人的会面便是一个鲜明的讯号。
两天之后,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根据形势变化,决定将之前“抗日反蒋”的政策改为“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之后,由于蒋介石与张冲一同被扣押在了西安,一时间国共双方失去了联系。
就在蒋介石被扣押的这段时间里,国民党内部早已乱做一团,何应钦是亲日派,他试图在此时挑起全面内战,实现自己一箭双雕的想法。
随后,何应钦频频调兵向西安逼近,就在此危急的时刻,周恩来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和中共中央的指派再次出山,充当蒋介石内部纷争的调停人。12月24日,周恩来来到了蒋介石被软禁的住所新城大楼。
周恩来看着面前紧张的蒋介石知道自己需要先安抚他的情绪,随后,周恩来便与蒋介石闲聊了起来,两人聊了一会,周恩来看蒋介石不在向两人刚见面那样紧张,才结束了寒暄,同他谈起正事来。
周恩来心平气和地对蒋介石说道:“我们多次要求停止内战,你为何不停?”
蒋介石听到周恩来的话,感动十分震惊,缓了好一会才说道:“我等你们到西北来。”
周恩来听完,立刻反驳道:“我们已经到了西北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面对周恩来肯定的语气,蒋介石感到十分不好意思,他将自己的手交叉放在胸前,不去理会周恩来的反驳,而是回到了之前的老话题,对周恩来说道:“恩来,你是我的老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
周恩来不去理会他的话,又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你究竟是因为什么不肯停止内战呢?”
蒋介石看周恩来一直围绕这个话题,知道他今天不说,周恩来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他说道:“我后悔,杀人太多了。”
周恩来说道:
“我们党一贯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各党派无论过去有什么旧怨宿仇或不同政见,都应该摒弃前嫌,组成抗日统一战线,以赴国难。我这次来西安,不是来与你算旧账的,而是来商谈今后的救国大计。”
随后,周恩来又和蒋介石拉起了家常:
“蒋先生,好些年没有见过经国了吧?如果相见,我们可以设法向斯大林交涉,将滞留在苏联的经国接回来。”
蒋介石听闻此言,愣了半天,许久都没有说话,正当周恩来认为他不会回自己话的时候,突然,蒋介石压低了嗓音对周恩来说道:“恩来,我们再也不要打内战了。我回南京之后,你可直接来找我谈。”
周恩来在结束与蒋介石的会谈之后,将两人之间的谈话详细汇报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在得知要放蒋介石的消息之后,十分担心,于是,毛泽东询问周恩来:“蒋说话算不算数?”
周恩来考虑了一会之后,对毛泽东说道:“蒋一向自命英雄,他曾答应过的事情,大致是不会全部反悔的。”
在周恩来的调停之下,蒋介石转变了自己先前的态度,决定:“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统一中国。”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在经历十年之后又一次携手作战。
很快,周恩来与蒋介石便纷纷履行了两人之间的承诺,蒋介石与周恩来在1937年2月9日,在西安举行了第一次正式会谈。
不久之后,周恩来也借庆贺宋美龄生日之机,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将蒋经国即将回国的消息告知了蒋介石。
八年抗战期间,周恩来一直是中共派驻国民党政府的最高代表,频繁活跃在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地。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周恩来又促成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会面,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毛主席和蒋介石
就在大家以为谈判结束,新的和平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蒋介石却反悔了,《双十协定》签订三天后,蒋介石就向各战区发出了“剿共”的密令。
1946年7月2日,周恩来和董必武在南京会见了蒋介石。在双方的交流之下还是没能达成共识,这次见面也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此后,历时长达3年的人民解放战争随即开始,在人民解放军猛烈的攻势之下,国民党被彻底击败,从此退出了大陆,蒋介石逃往了台湾。
周恩来答记者问:“蒋介石回到祖国,地位绝不会低于国务院总理”
战争结束之后,虽然蒋介石被迫逃往了台湾,但是他的野心并没有就此终止。
1950年,蒋介石在台湾当上了总统,蒋介石在上位之后不久便开始叫嚣反攻大陆。
于此同时,一场报仇的刺杀行动也在蒋介石的授意之下,慢慢展开。
蒋介石成为总统之后,写了三通手令,其中一个便是派警备司令部彭孟辑任“台湾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并派他杀掉几个大陆的重要人物。
1953年,彭孟缉为了成功完成刺杀共产党领导人的计划,找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远东情报处的头目柯林斯上校和戴笠的后继者毛人凤,将刺杀计划的目标对准了周恩来。
1955年3月,台湾情报部门接到情报,说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将于4月11日乘印度客机“克什米尔公主号”途经香港飞往雅加达参加万隆会议。
在的道这个消息之后,台湾情报部门认为这是一个刺杀周恩来的好机会,于是,他们立刻开始布置谋杀计划。
此次行动的负责人是台湾“特种工作”侦防组组长谷正文,谷正文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开始部署行动,他的手下在香港用重金收买了机场的工作人员,要他趁飞机停在机场加油时,在机翼安放定时炸弹。
飞机起飞之后不久就在南海的上空爆炸,飞机上的人全部遇难,无一幸免,台湾情报部门看到飞机爆炸之后十分高兴,立即准备将情况报告给蒋介石。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却没想到接到了一个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消息,遇难的飞机上并没有周恩来。
原来,周恩来因为要临时去缅甸开会,因此并没有乘坐这次的飞机,这次的失败,并没有打击到蒋介石,让他放弃计划,反而他的目光又一次投到了周恩来的身上。
1964年,周恩来率领代表团访问柬埔寨,谷正文又一次出手,准备“解决”周恩来,原本这次的计划万无一失,但是由于台湾情报机关潜伏在大陆的特务被我国的公安人员逮捕,因此,这次的刺杀计划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多次的刺杀计划让蒋介石心灰意冷,虽然蒋介石一直对中国的领导人不仁,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因此不义,他们一直没有放弃争取蒋介石。
1955年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在会议上,记者询问台湾问题时,周恩来表示愿意与美国方面谈判,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并宣布“国共已经合作两次了,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
1956年,周恩来在印度加尔各答回答记者的问题时,又一次说道: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争取蒋介石,如果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蒋介石就有了贡献,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留在中国任何地方。”
记者在听到周恩来的话后,好奇地继续询问道:“可否给蒋介石一个部长职位?”
周恩来笑着对记者说道:
“部长太低了。如果蒋中正回归祖国,绝不会低于国务院总理的地位。”
尽管周恩来对台湾问题抱以很大的期待,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始终没能和平解决。
周恩来晚年的时候仍没有忘记台湾问题,他频频向台湾发出统一战线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