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领导人金日成
半岛冲突爆发前夕,金日成收到一则来自南韩的消息,消息称:“李承晚决定在1949年6月,对朝鲜发动全面进攻”。
这对朝鲜人民来说,无疑又是一次颠覆政权的“起义”,而金正日作为朝鲜最高领导人,断不肯坐视不管,和放任李承晚胡作非为。
于是在半岛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形之下,金正日亲自署名一封书信交于特使金一,并让其秘密访华,亲自交给毛泽东手中。
毫无疑问这是一封求助信,而毛主席就半岛局势也极力支持金正日的选择。
毛主席与金日成
展现中朝两国之间团结友好的“武装力量”,正在悄然走向历史的舞台。
而这场援助朝鲜的作战操作,正是来自毛泽东同志长远性的战略眼光,和划时代的高瞻远瞩。
在短短三个月不到的时间,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籍贯的解放军,全部被纳入朝鲜人民军,为朝鲜人民军扩充了5万兵力。
到了1950年4月,毛主席将驻扎在我国武汉的1.6万朝鲜族解放军,也编入朝鲜人民军,并且重新整编换上新的作战装备。
经过两次扩容整编,再加上鼓励在中的朝鲜人民返回家乡作战,一共为朝鲜人民军扩增将近10万人。
志愿军过鸭绿江
其中林彪指挥的东北朝鲜族籍贯的军队,拥有3个整编师和1个整编团,他们作战十分勇猛,也成为朝鲜人民军的主力部队。
除此之外,支援朝鲜人民军的还有苏联,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出兵,但是也为朝鲜人民军提供了大量重型武器。
在毛主席的眼中“朝鲜的统一”同“中国的统一”一样,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
奈何美帝与南韩的联合,导致原本十分有信心作战的金日成,迅速败下阵来。
而与此同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之际,毛主席在天安门发表完演讲之后,便收到了来自金日成的紧急电报。
想来美联合军已经越过“三八线”北上进犯,朝鲜局势已迫在眉睫,我军驻扎在朝鲜边境的军队是时候出手了。
其实为人所不知的是,新中国刚成立,还未实现全境解放,蒋中正还在台湾密谋反攻大陆。
在此之前,留在南方的“反动势力”残余,尚未清除,我国内部重建工作尚且任道而重远。
再加上我军与美军对峙的话,从武器装备到后方支援都不是一个阶层,如果要援助朝鲜作战,势必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首先,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内没有多余的资金支援部队作战,也没有从充足的食物作为后方补给。
1949年的国内
其次,我国当时内部比较混乱,残匪余孽尚在四处横行,内部未平,边界各个关卡,各方势力依旧穿梭横行。
如果这个时候进军朝鲜半岛,势必会推迟我国内部的发展进程。
且不说重挫我国经济,我国的经济原本也未从战争中得到喘息,且大部分党内外人士都不同意这一操作。
“抗美援朝”这一战,除了毛主席超前的战略性眼光之外,当时很少有人能看到“唇亡齿寒”这一点。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即便如此,1949年10月8日,毛主席还是做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并派遣彭德怀同志为志愿军总司令,即刻启程。
与此同时,周恩来同志反复前往苏联游说,请求空中增援,这一战只能进不能退。
尽管局势严重,尽管苏联的支援困难重重,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之大,最终半岛冲突在我军顽强的抵抗之下趋于和平。
这三年,我军损失36万志愿军,阵亡12万人,负伤22万人,失踪和被俘虏2.9万人,支援作战后勤死亡2.5万人。
同时还消耗了财力62亿元,在朝鲜局势走向和平之后,我军志愿军部分留在朝鲜继续作战后重建工作。
志愿军在朝鲜
直到1958年,周恩来同志与金日成在平壤会面,至此将所有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内。
经此一战,金日成对毛主席的慷慨和超前的战略眼光,甚是敬佩,尤其是毛主席在处理危机情况之下的睿智与冷静。
其实令金日成更加敬佩毛主席的是,其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之中的牺牲,毛主席在万般痛苦之下,依旧指点江山的强者风范。
这样的领导人,别说金日成佩服他,举国上下又有何人不为之动容,所谓真正的强者,就是毛主席这样的人。
这一战,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都不敢再轻易尝试激怒解放军的底线,这是毛主席所希望的,也是金日成所渴望的。
毛主席与毛岸英
至抗美援朝全面结束之后,关于两国之间的重建与经济文化上的交流,金日成与时常往来于北京。
一方面是作为亲密“战友”的友好,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金日成对毛主席的信任,也坚信中国不会侵犯他国主权的决心。
兴许正是因为这样,金日成才对毛主席无比尊重,以至于每一年都将毛主席的生辰铭记于心。
甚至还为其精心准备生日礼物,尽管毛主席下令,不准任何人给他过生日,也不准任何人送他礼物。
可1954年,金日成还是从平壤托人送来24箱苹果,前来为毛主席同志“祝寿”。
朝鲜人民挑选苹果
那时的毛主席正在杭州居住,他在抗美援朝之事走向尾声之时,就喜欢游历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一边为新中国撰写第一部“宪法”,一边在空闲之余游西湖、划划船、爬爬山。
这一住就是四个月之久,欢兴之余,毛主席又带着一行人,踏上了返回北京的火车。
一回到北京,秘书便犯了难,平日里他国赠送的物品,还有其他领导人赠送的奇珍异宝,毛主席从不据为己有。
他总是说:“别人送我的,那不是我的,那都是人民的”,如此便让秘书用笔记载下来,并将获赠的物品一并收藏管理起来。
毛主席与金日成在天安门
可这24箱苹果要如何是好?收藏起来怕是要放坏掉,可是硬吃的话,怕是又过于多了。
“留下几个你们分食,其他的送给警卫部战士们尝尝鲜吧”,毛主席话罢便继续低头批注那些永远也看不完的文章。
战士们收到毛主席给的苹果高兴极了,都争先恐后地想要得到这“珍贵”的苹果。
正当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打开苹果箱时,各个又被箱子里的苹果吓得不敢吱声。
“这是什么苹果,居然会长字”,战士们惊讶着,连毛主席的秘书也一脸蒙圈。
警卫长见状,拿起一个苹果,仔细地打量了一圈,那又红又大的苹果上面,竟然写着一行字。
“毛主席万岁”,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念了出来,这下可好,谁舍得又敢把带有毛主席字样的苹果吃下去呢?
毛主席与警卫员们
其实,当时毛主席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一点不亚于金日成在苹果上所做的一句话“毛主席万岁”。
那时的毛主席想要出个门,只要被人民群众发现,便会被围堵得滴水不通。
毛主席不害怕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极度爱戴毛主席,他们只要一见到毛主席必定会喊出那句:“毛主席万岁”。
毫不夸张地说,见过毛主席的群众会一生以此为荣耀,能得到毛主席同志的赠送的文字与苹果,就更别提有多珍贵了。
人民群众之所以爱戴毛主席,就是因为他这个“家长”做得好,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和平与安定,还让农民翻身做了主人。
深受人民爱戴的毛主席
话到此处忽然理解金日成在苹果上,印出“毛主席万岁”的字样,那都是来自人民群众心中最真实的呐喊。
说到这些苹果,吃还是不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既然战士们下不来决心吃,那索性直接问毛主席作罢。
“我就不喜欢万岁的说法,人哪里能活到一万岁,既然活不到,那为什么不给吃掉”。
毛主席说罢,拿起一个苹果,吭哧就是一大口,秘书和警卫员见状,便兴高采烈地跑回去,也同战士们一起吃了起来。
想来还是毛主席的话顶用,毕竟就是一箱苹果,吃的就是一份心意,那些“万岁”不“万岁”的话,仅仅是个美好的愿景罢了。
毛主席与工人
像毛主席这种,搞不得生日宴的人,即使是党中央内部决定,他如今身份特殊,也是时候有些特殊的仪式感。
但在毛主席的眼中,这也是一种极其浪费和“资本派”的做法,如果他次次要过生日,怕是要其他人也学着来“过生日”。
即使是过,也简单到让人根本无法察觉那是生日,只是自己为自己过,或者叫上儿女们一起吃碗“清汤面”。
记得那是1952年,志愿军们依旧在朝鲜境内如火如荼地作战,年末又到了毛主席生辰之际。
那天,他特意叫来自己的保健医生王鹤滨,路过紫云轩,王鹤滨看见远处摆着一小张“八仙桌”。
毛主席宴宾客
那桌子上稀稀拉拉地放着几个大小不一的盘子,王鹤滨顿时深感荣幸,他看得出主席这怕是要“请”他吃饭。
只见,红色的桌子中间,放着四个又圆又小的盘子,每个盘子里都放着精致的咸菜。
其中一盘是腌酱菜,另外一盘是腌辣椒,还有一小盘是豆腐乳,唯一一盘荤菜就是几块切好的酱牛肉。
除此之外,就是一盆清汤面,再加上今天有客人,便多添置了一杯红酒做伴。
如此便是一顿充满湖南口味的家乡饭,王鹤滨盯着那些咸菜看得入神,忽然被毛主席的一句话又拉了回来。
王鹤滨与毛主席
“王医生,我们干杯吧,今天是我的生日”,毛主席说罢便一饮而尽,而王鹤滨见先是感到惊讶,而后又赶紧献上祝福。
“谢谢主席的邀请,祝主席万寿无恙”,王鹤滨说罢,也一股脑地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而这时候,毛主席又打趣地“评价”起王鹤滨的“祝寿”之词,按照毛主席的意思,“祝寿”是没有必要的,吃面条很有必要。
毛主席说罢,抄起筷子,起身就要给王鹤滨加面条,这下可给王医生下了一激灵。
他慌忙接过碗,拿起筷子先给毛主席盛了一碗,而后又给自己也成了一碗,二人就这样就着咸菜吃了满满一大碗清汤面。
毛主席与王鹤滨
其实毛主席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与其说“万岁”,不如说“万好”。
与其说“祝寿”,不如说“祝好”,人这一生哪有活一万岁的,哪有长寿不死的。
想想远在朝鲜的人民志愿军,他们义无反顾地听从毛主席指挥,说上就上,说打就打。
他们的生命有的才绽开十几年,二十几年便结束了,“万岁”的意义是什么?
恍惚间,毛主席又想起金日成为其制作的“万岁”苹果,他虽然心生欢喜,心里却盘算着,失去的战士们加起来怕是够“万岁”了。
金日成与彭德怀
后来的每一年,毛主席都不曾将生日作为举国欢庆的日子,在新中国发展好的时候也一样如此。
对毛主席来说,只不过饭桌上多了一道爱吃的菜,和多喝一杯,那珍贵的茅台酒。
而对于八方而来的“贺礼”,除了陕北人们送来的小米和南瓜,毛主席会将其他的都送给党内领导和战士们享用。
不用说,自然有来自朝鲜的那份“水果”,至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金日成每年都为毛主席送上许多甘甜多汁的水果。
而毛主席之所以喜欢金日成送的水果,倒不是因为金日成在水果上印出的文字。
而是因为朝鲜的土壤里埋葬着,他最爱的儿子毛岸英。
金日成与毛主席
而金日成多年以来,坚持不懈地为毛主席送来清凉和水果,又何尝不是看穿了毛主席的心思,想寄来一份遥远的思念呢?
一晃十年过去了,毛主席已经70高龄,这是毛主席生平第一次,决定与家人一起欢庆一次。
但也是唯一一次,与儿子女儿们共同合影留念的一次生日,再后来就是1975年的最后一个生日。
那年冬天,他喝了平日里最爱喝的鱼汤,吃了一碗被搅成糊糊的挂面,同样他还还收到了来自朝鲜的苹果。
当毛主席看到那些,用竹子编成的花篮和红色的绸带之时,就知道那是金日成送来的苹果。
20年如一日,金日成最知道毛主席渴望的是什么,只是这一次的苹果,不再有那些别出心裁的印字。
而换成了金日成的亲笔题字:“祝毛主席长寿”,毛主席既高兴,又觉得小有心思,只不过不再是“万岁”而是“长寿”了。
想来毛主席身体每况愈下,他自己是有感知的,每年生日之余,毛主席别无他求,只渴望能与远在朝鲜的儿子“共此时”。
这一次毛主席为自己留下两颗苹果,其他的如往常一样,都分给工作人员与警卫。
只是这一次毛主席的身体,已经消化不了这两颗饱满而干脆的苹果,可即使已经无力消受,他也愿意放在书桌上仔细观看。
毛主席与毛岸英夫妇
某种程度上说,毛主席并没有将这份远道而来的苹果,当成一种补给的食物。
而是将它当作一个有生命的寄托,仿佛那个他不曾去过的地方,总会有一个灵魂,悄悄地跟随这些苹果来到北京。
总之这是一份来自远方的祝福,也有一份来自北京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