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全文
大家好,我是家风建设宣传团成员——来自经发党委,宜川邮政分公司的张亚丽。今天我带来的是来自宜川邮政分公司支部张艳玲主任在开展全县“德润丹州”家风建设活动中讲的红色家事,讲的是他爷爷的真实革命故事:永远的丰碑——一位老八路的故事。
为了方便大家聆听,下面我将用第一人称来进行宣讲。
我的爷爷张志威,退伍后又名张仪,生于1908年2月,宜川县高柏史庄头村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当时的宜川还属于国统区,怀有救国之心的爷爷在进步人士引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延长县、宜川县秘密为党工作。1940年3月秘密参军,随后东渡黄河成为八路军129师386旅一名战士。随同于师长刘伯承元帅、旅长陈赓大将军部队,在山西太岳地区(今山西省长治市)开展抗日战争,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经历了无数次的日军“大扫荡”。
据爷爷讲,他当时就在李云龙原型王近山所在的八路军386旅,从1942年11月开始,386旅参与了长达30个月的沁源围困战,采取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切断日军补给线,先后作战2700余次,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爷爷的迅速进步,是与这样一支精锐部队的历练分不开的。电视剧《亮剑》中的英勇战士们也可以说是我爷爷的形象再现、精神再现。
1945年抗战胜利后,爷爷率领连队归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爷爷参加了上党战役、同蒲战役、打运城、临汾、乡宁等战役。在一次战斗中,国民党的子弹打穿了爷爷的左胳膊,他只是简单包扎后仍继续指挥战斗,直至战斗结束。在1947年7月乡宁战役中,爷爷被炮弹击中,弹片穿透左腹,左腿面临截肢,当时有幸正遇上陕西籍一名军医念及乡党情份,给予保守治疗,保住了爷爷左腿。后来爷爷行走不便,子弹打穿过的胳膊也不能完全伸展。太原解放后,爷爷作为残疾军人住进了太原军人干部休养所。
其实在1940年参军时爷爷已成家育有三子,在他的三儿子也就是我父亲满月回家探望后,便与家里中断联系。在后来的11年间,家里人只知道爷爷去外面干事去了,再无一点音讯。在外革命的11年间,爷爷无时无刻都在牵挂着家里的妻儿老小,担心他们的安危。因为宜川仍是国统区,不能与家人有任何书信往来,特别是在打运城、解放临汾战役中,几回回站在黄河东岸,隔河西望,对面就是自己的家却不能相见,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化作无限的革命力量,激励爷爷更加奋发,期待早日结束战争与家人团聚。
1949年10月全国解放后,家里突然收到爷爷的来信,说他还活着,就在河东的山西太原,要回家探亲。消息传来,家里人才知道他这11年是在外面打仗,奶奶抱着三个儿子嚎啕大哭,倾刻间的宣泄,是太多的喜悦,连带生活不易的委屈。那年临近春节,爷爷带着山西籍通讯员郭阳云回家来了。在村口下了马,爷爷拄着双拐往家里跑,下窑坡时,本来非常不方便的腿脚,陡然把爷爷绊倒,滚的一身黄土,奶奶迎面看到,这就是别离11年的老汉吗?这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吗?这个时段,他大儿子正准备结婚,走时还在满月中的三儿子,完全认不得这是他父亲,孤儿寡母11年,因无劳力,家境破败。家中的四合院已是断壁残垣,吃饭都是问题。我的父亲(爷爷三儿子)在甘草上学,因缴不起口粮而停学。爷爷的回归,奶奶心情最是复杂。11年了,爷爷没给家里带回一分钱,走时好好的一个人成了残疾人,我奶奶死活再不让爷爷去部队了。看到家境的变化和现状,我爷爷前思后量、反复掂量,也再不忍心抛下他们,决定拖着残疾的身体留下来陪伴家人。今天,我们这些后辈说起爷爷的选择时,觉得如果当时回到部队,我们一大家子的处境一定会好。但仔细想想,谁又能体会奶奶在那11年间吃了怎样的苦?要拉扯三个儿子长大,在养育我父亲的月子里,奶奶干重体力活,致使子宫脱垂,留下终身病根。家里的农活,我大爷常给料理,就连没裹足的我老外婆,也是尽力给帮忙干农活。奶奶心里更是煎熬,日夜牵挂丈夫在哪里?是不是还活着?村里人劝我奶奶别等了,可奶奶再苦再累,还是坚持等待爷爷的消息。那年过完春节,陪同我爷爷的通讯员郭阳云在我家居住两个月后,回到部队办理了爷爷的退伍手续。
回到家乡的日子,爷爷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从没以自己是共和国老兵的特殊身份向组织提过任何个人条件。他言传身教,十分注重对自己子女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培育,积极将二儿子送去参军。就从给我们几个孙子起的名字中,也能看出爷爷红色革命的情结深入骨髓,大孙子军子、二孙子军兵、三孙子红子。我的父亲担任村干部十多年,把公家事比家里事当真,从没有一点私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父亲身为队长,把最差的牲口以及不能用的农具分给自己家,这不正是红色基因的延续吗?
上世纪60年代,在落实退伍老红军优抚政策后,爷爷被评定为二级甲等残疾军人,享受到了国家的定补待遇,待遇从起初的每年几十元增加到每年180元,医药费实行全报。老八路的故事也伴随着我们成长,爷爷杀过敌人、立过功,成为我们家族的骄傲。1979年12月,72岁的爷爷去世。从此,英雄的故事再无人提及,40多年来往事尘封、无人知晓。
今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我县又开展“德润丹州”家风建设活动,尤其是倡导红色家风,通过讲家事、说亲情,深入挖掘宜川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事迹,往事又一次历历在目,爷爷的革命经历,就是最贴切的爱国主义教育、家风家教建设题材!我们没能保留下爷爷的军功章,但他身上那一处处枪弹伤疤和身体终身残疾,就是他最宝贵的军功章!作为红色后代,我有责任有义务让这一部部革命故事鲜活起来,丰富我们宜川的党史,使其成为最好的素材和教科书,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住民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的篇章。
(作者:宜川县邮政分公司支部张艳玲) 2021年6月
相信这样的红色故事,就在你、在我、在他的身边,也许是在窑洞的土炕上,爷爷讲给身边的娃娃们听,也许是在村头的大槐树下,老辈们讲给后生们听,这样的红色家事我相信有很多很多,通过我们家风建设宣传团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让更多的红故事、红家事被发掘宣传出来,成为一次精神的洗礼、一场唤醒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学习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