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07年,以项羽为首的楚军,对章邯率领的秦军发动了著名的巨鹿之战,结果以项羽活捉秦军王离,杀死秦将苏角,章邯投降,诸侯联军胜利而告终。
此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中项羽仅以5万兵力战胜具有绝对优势的40万秦军,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秦二世二年,秦军上将军章邯先后打败了陈胜和项梁后,认为楚地已再无威胁。于是渡过黄河,与前来汇合的王离大军大败赵军。赵王赵歇、大将陈余、国相张耳退守巨鹿城。
王离率军把巨鹿围在中间,章邯率军驻扎在巨鹿南面棘原,同时修筑甬道保证粮道畅通。
巨鹿被围长达五个月,王离一直没有发动像样的攻势,其目的明显是打着围点打援的主意。
当时秦军实力非常强大,又刚打败了项梁的军队,士气正旺。陈泽曾率五千人去试探秦军,结果一触即溃。
自此以后,守军坚守不出,再也无人敢去迎战。
但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无奈之下赵王只好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
唇亡齿寒,秦二世二年后九月(闰月),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5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宋义带兵保守,权衡利弊后把军队停留在安阳46天,没有前进一步。项羽报仇心切杀掉宋义后领兵继续北上。
项羽先派英布和蒲将军渡河攻打章邯的甬道驻军,结果收效甚微。
诸侯们见到项羽有所行动了,也随后跟进。大家陆续掉入秦军准备好的陷阱里,王离的计划要开始了。
进攻章邯受阻后不久,陈余请求项羽先发制人,项羽于是亲自率兵渡河。渡河之后,项羽第一时间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了,把做饭的家伙也都砸碎了。对士兵说,我们有去无回,只能胜不能败,坚定士兵的决心。然后只带着三天的干粮扑向巨鹿。
士兵被断了后路,没有选择,只能以命相博。很快项羽击败了章邯的甬道驻军,断绝了王离军队的粮道,砸了王离的饭碗。
诸侯们见项羽一击轻松得手,立刻像蝗虫一样一拥而上,和项羽的楚军一起团团包围了王离。
最终项羽率领楚军九战九胜,击退章邯,活捉王离,杀死秦将苏角,巨鹿之围随之而解。
王离被俘后,章邯后撤退守棘原,项羽则驻扎在漳河以南,两军处于僵持状态。
前线交战不利,章邯被问责。只好派司马欣回咸阳解释,非但没能见到秦二世,还差点在返途中被赵高杀害。
司马欣返回后,对章邯说了在咸阳途中的遭遇,表示“如今赵高当政,无论成败与否都免不了一死,不如早做打算。”
章邯被说动了,派人去给项羽请降,项羽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受降。随后项羽封章邯为雍王,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巨鹿之战结束。
巨鹿之战章邯、王离以8:1的绝对兵力优势对阵项羽,结果一败涂地。其实并不是章邯太弱,而是项羽太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看一下章邯这边的状况。
在战术上,章邯在外围策应,王离包围巨鹿,以逸待劳,围点打援,集中优势兵力消耗楚军的有生力量的战略是几乎是完美的。
在战斗力上,章邯一直处于镇压反秦义军的第一线,经验丰富、身经百战,麾下的士兵也是经过无数次战火洗礼的,战斗力毋庸置疑。
在士气上,章邯自被任命为上将军以来,几乎无败绩,势如破竹,再加上巨鹿之战以前刚刚灭掉义军首领项梁,更是士气如虹。
大家都觉得被围的赵王如囊中之物,灭掉是分分钟的事。已经不屑于小打小闹了,欲借巨赵王这条鱼饵来让更大的鱼上钩。
结果战略目的达到了,只不过来的不是小鱼小虾,是条鲨鱼,最后直接被项羽反杀了。
那我们来看一下项羽这边的状况,各方面似乎都不占优势的楚军是如何扭转乾坤的呢?
首先,项羽虽然名义上有一众联军,其实除了他以外的诸侯战斗力都弱的可怜,属于那种有便宜就占一下,有危险跑得比兔子都快的一类。当然项羽也没指望他们。
从项羽个人能力看,史书上描写他“身高八尺、武艺超群、勇猛无比。”
起义的时项羽只有24岁,正是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时候。占领会稽郡的时候,项羽一人曾连续杀百余人,真正的杀人不眨眼,周围士兵吓得不敢靠近。项羽的威信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
打仗的时候有这种领导身先士卒,将士上下一条心各个以一当十战斗力自然蹭蹭的上涨。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从个人感情上讲,叔叔项梁刚刚被章邯杀害,项羽急于报仇。好比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所以才会出现后面的杀宋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命行为。狭路相逢勇者胜,章邯打仗只是为了工作能养家糊口,项羽是为了报血海深仇。
动机不同,结果自然高下立判。
从长远目标看,发兵之前楚怀王曾许诺“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自然不想让刘邦的西路大军先入为主。为了争取时间,他也必须调动起士兵的士气速战速决。从这一点上也要求项羽在大战之初就务必拿出拼命三郎的架势。
从士兵的整体素质上,项羽的5万军队虽然组建不久,但是胜在初生牛犊不怕虎。而且强将手下无弱兵,都被项羽精神感染成了虎狼之师。
而且此次目的是北上伐秦救赵。作为反秦的正义之师,师出有名、民心所向,在心理上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巨鹿一战,不但打掉了秦军的主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也确立了项羽在诸侯中霸主的地位,为后面的分封诸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