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类人:
明明在单位待了很多年,经验也不缺。但是每次遇到重要的工作,领导宁可用刚招的实习生也不会找上他们。
而走近这类人,你就会发现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抱有天真甚至很幼稚的看法。
就像作家蔡磊垒说的那样:
“(他们)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压根还没长大的问题。”
说到底,职场是成年人的圈子。
一个不成熟的人,注定在一次次挫败中加速下滑。
反观自己,如果有以下这7种表现,就要及时做出改变了。
01
太高估同事关系
豆瓣上曾有个很热的话题:你在公司有哪些被背刺的经历?
评论区成了大型诉苦现场。
有人午饭时说了领导一句坏话,下午就被喊进了办公室;
有人的评审材料不通过,最后发现是同事偷偷拿走了一页数据;
还有人通宵构思出来的方案,却被同组最要好的姐妹抢先拿去汇报……
有网友评论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但在我看来,职场本就不是交朋友的地方。
你用交朋友的状态去工作,就注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人际关系圈层图”。

所有关系中,同事仅仅高于最边缘的陌生人。
而将同事关系看成朋友关系,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误区。
正如罗振宇曾说:职场中的任何一段关系,都绕不开利益的考量。
事在人先。
别在讲利益的地方谈感情,是一种真正成熟的体现。
02
太在意领导评价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觉:
每次拿着材料去找领导签名,都会犹豫很久;
不管什么会议,只要知道有领导出席,就会下意识地惴惴不安;
有时领导的一句话,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会让你琢磨很久……
我们常把领导视作掌控生杀大权的人,并由此生出无限烦恼。到头来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都只是庸人自扰。
前两天,刷到一位网友的分享。
他在公司内部组织过一场公开课,因为准备充分,讲得也很顺利。
午休时同事告诉他:部门主任也在听你的课,评价很不错,下午继续保持啊!
一听到这个消息,网友就开始坐立难安。
担心万一某些地方讲错,给主任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的发展也会大受影响。
于是下午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只敢照着PPT念稿,回答提问时也经常卡壳。
结果第二天他才知道,主任临时出去开会,根本没听下午的课。
其实,去掉各种滤镜,领导也只是一个打工人。
除去每天要做的工作,并没有太多时间来关注你。
即使对你有所评价,可能也只是一些片面的看法。
你能做的,就是干好分内的事情。
而对领导的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03
话说得太满
最近重温职场剧《平凡的荣耀》,对吴恪之这个人物的印象很深。
有次他在开发市场,偶然发现某家创业公司的CEO是自己的小学同学。
靠着这层关系,吴恪之很快沟通上对方,相关业务也开展得很顺利。
回到公司后,他先是拍着胸脯跟上司表示,自己同学那边的业务已经搞定了。
然后又当着整个办公室的面,请小组的同事们出去吃饭庆功。
结果没多久,同学因为资金方面的考虑,取消了合作项目。
而已经夸下海口的吴恪之,在部门里的处境立刻变得尴尬了起来。
人在职场,事要做到九分十分,话却顶多说到一分两分。
总想先声夺人,一旦事情没有按计划发展,尴尬的只能是自己。
给自己多留点余地,才能进退自如。

04
总想当个好人
后台曾有读者向我提问:单位有个人很过分,但毕竟要一直合作,总不能翻脸吧?
我的回答是:正是因为还要合作,所以更不能让人一开始就觉得你好拿捏。
现在很多人都这样,总想当个老好人,谁都不敢得罪。
结果就是你一步步妥协,别人得寸进尺。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组里老同事经常让我帮忙拿快递。
起初我觉得,毕竟初来乍到,能干就多干点。
结果不到一个月,像换水、打印、搬桌椅之类的杂活,全都落在我头上了。
之后我就给自己列了条清单,写明哪些事情该我负责。
有人找我,是我的活,那好,我全力支持。
否则我就会不客气地怼回去,对不起,你找别人吧。
毕淑敏曾说:“当你不做好人的时候,就是你亮明底线的时候。”
该拒绝的时候不妥协,该翻脸的时候不心软。
别人尊重你的底线,你在单位才能得心应手。

05
把情绪带到职场
记得是两年前的一次审稿,我发现有篇稿子的错别字特别多。
得知负责这篇稿子的是刚进公司的小杨,我就把他喊到办公室,想跟他单独聊聊。
结果我两句话没说,小杨倒先发起飙来,说现在的读者都是碎片阅读,谁会在意几个错别字。
正当我有些摸不清情况时,小杨已经深吸一口气,然后向我道歉。
原来他最近跟女朋友吵了一架,整个人的状态都很差。
说实话,我欣赏他的坦诚,却很难苟同他的幼稚。
苏宁电器招聘简章里有一条:对不起,我们只招成年人。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人不受委屈。
遇到点事就要公司上下照顾自己的情绪,只会沦为别人眼中的“职场巨婴”。
没人愿意在跟你合作的同时,还要考虑你的家长里短和情感纠纷。
调整工作心态,把情绪留在家里,是成年人应有的自觉。

06
喜欢找借口
创业博主@Tess曾让一位实习生,负责跟踪一笔订单。
然而没过多久,客户取消了订单。
在Tess看来,公司刚和对方建立联系,成交难度本来就很大。
而且订单的利润也很低,因此她觉得,只要能从中积累些经验就好。
结果在复盘讨论会上,负责这笔订单的实习生一会儿吐槽客户很难沟通,一会儿又抱怨物流效率太低。
Tess本就没有追责的意思,但在这之后,她就没再让那位实习生负责任何重要的项目。
莎士比亚曾说,为失职找理由,反而使失职更明显。
职场中不可能每件事都一帆风顺。而越是遇到问题的时候,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想干事的人永远在找方法,不想干事的人永远在找借口。
一旦习惯给自己找理由开脱,未来职场的路就注定越走越窄。

07
把平台当本事
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同事。
稍微取得些成绩,就觉得其他人都不如自己。
但其实这些成绩背后,往往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平台的资源。而一旦离开团队和平台,因为个人能力不突出,反而很快开始走下坡路。
仔细想想,朋友阿然就属于这类人。
前些年,他在一家头部车企当采购。
随着公司销量不断攀升,他的工资很快就甩开周围人一大截。
而且不管去哪家供应商,对方都特别热情,还总是夸他能力强。
最近两年公司有些不景气,他果断选择了跳槽。
在他看来,每家供应商都对他的印象很好,找工作肯定不难。
直到面试屡屡碰壁,他才明白以前别人夸他,不是他的能力真的很强,而是他的公司当时是行业龙头。
最后他也只找到一份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收入直接被打了对折。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欧曾说:
“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成功的表象,当作成功本身。”
多问问自己:离开现在的岗位,我是谁?
不被已有的成绩所迷惑,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才有底气应对各种未知。▽
最后,我想分享下创业多年以来,自己在招人时的体会。
对于职场新人,我完全不介意给他们更多时间去适应。毕竟,没人能天生胜任一份工作。
技能的缺失,认知的匮乏,都能通过努力学习来弥补。
然而对于不成熟的人,你却很难看到他们的成长。他们不仅很难独立处理好工作,还常常让身边的人感到压抑和内耗。
所以在我看来,永远别指望有哪个单位会陪你长大。
努力催熟自己,当你学会用成年人的方式对待工作,那么走到哪里你都不缺机会。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