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玩具只有树枝棍棒或石块儿。那时没有很多的作业,放学之后除了在村里疯玩实在没事可做。其中,捉迷藏是我们最常玩的一种游戏,我们当时叫它“藏老埋埋”,就是几个人分成两组,通过“猜东猜”(即石头剪子布)的方式决定哪个组藏,哪个组找。每个组选出一名组长,由两名组长“猜东猜”,赢的一方找个难以找到的地方藏起来,输的一方先面朝着墙跟,还用手把双眼捂起来,保持不看的对方的状态。等到对方没声音了,找的一方就开始到能想得到的地方找对方的成员,直到全部找出来就为赢了,然后反过来找家成为藏家,原先的藏家成为找家。
这个游戏的关键是藏家要藏得深,藏到对方难以想到和发现的地方。当时村西头有个大院,时当年生产队喂养牲口的牛马圈。有的藏到马槽里,有的藏到草房里,更绝的是当时马圈里放着看院老人的一口寿材,有的玩伴就掀开材盖躺在寿材里,然后把盖子盖上。这样,找家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首先是想不到对方会藏到那里,即使想到了也不敢去开盖呀,万一里面蹦出个“鬼”啥的那还不得吓死啊。找家当然找不到了,最后人家自己出来,对方就只得认输了,这样藏家还是藏家,找家还是找家。
还有一处藏的地方也是很绝的,就是碾坊的房梁上。村里过去还没有电磨,村民磨面的时候就在碾盘上碾压。房子很大,有一根房梁差不多直径有50公分左右吧。上面的尘土差不多也有一公分厚了,但是有的玩伴根本不惧,不知道怎么就爬上去了。碾坊里本来就光线很暗,再加上玩的时候一般是接近晚上了,扒在上面根本发现不了。后来有的玩伴终于发现了猫腻,于是就来个将计就计,知道对方爬到碾坊的房梁上了就故意在房里转几圈,然后出来就不找了,直接回家了,藏家趴那半天没人去找他,只得满身灰尘地从房梁上出溜下来,但是玩伴们一个也不见,其实人家早已都回家了。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捂脸][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