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冯小刚、陈凯歌等著名导演都已成为“前浪”。
而在一众“后浪”中,陈思诚无疑是最亮眼的那个。
你可以说他没有才华,但不能说他没有商业眼光。
他早已将“电影工业化”驾驭得炉火纯青,一部部飙升的票房早已说明了这一点。
在新电影《恶意》的首映礼上,陈思诚仅用10个字回应网络暴力。
这下,还顺带着帮李庚希出了窝囊气!
10字回应网暴
不日即将上映的《恶意》,是由陈思诚担任监制和编剧。
故事本身就是围绕网络暴力展开。
开局身患癌症的小姑娘静静,离奇坠楼。
其母亲尤茜愤怒控诉,女儿是被护士李悦推下去的。
坠楼事件迅速引发舆论震动,记者叶攀闻声而至。
一场以媒体视角展开的坠楼案真相,逐渐在观众眼前展开。
这次,陈思诚在影片中汇集了4位影后,这无疑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一位影后是饰演记者“叶攀”的张小斐。
身为记者,本应以追求真相为己任。
但故事中的叶攀,却呈现了当下部分媒体为博眼球罔顾真相的现状。
“两个小时,我要它上热搜。”
短短一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当媒体不为真相,而只求热度时,会带来多大的伤害,相信影片会告诉我们答案。
2021年,她凭借《你好,李焕英》拿下金鸡奖最佳女主。
这次,她在影片中一改往日温暖形象,化身“恶魔记者”,不知道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第二位影后是饰演母亲尤茜的梅婷。
曾获得华表奖最佳女演员的她,无疑也是电影的亮点之一。
作为痛失爱女的母亲,尤茜一开始表现得悲痛万分。
她在法庭上痛苦指控护士李悦推了女儿。
但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这位母亲竟也有作案嫌疑。
“可怜母亲”瞬间成为“杀女恶母”,这个极其复杂的角色,相信梅婷会把握得很好!
第三位影后是曾获得金鸡奖和华表奖最佳女主角的艾丽娅。
她饰演护士李悦的母亲。
看着被冤枉、被网暴的女儿,她绝望无助地哭喊:
“我女儿不是凶手。”
老戏骨的表演,从预告片中就足以动人心弦。
第四位影后就是去年刚拿下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李庚希。
她在电影中饰演“晨晨”。
四位影后齐聚,看来陈思诚这次又押对宝了。
借着这部电影的题材,陈思诚在首映会上用10个字霸气回应网络暴力:
“说我是果郡王,都是扯淡!”
当他被问到为什么还要拍电影时,他回答是想对自己的心有个交代。
“我们就是一帮爱电影、为电影、为理想热爱努力的人。你们只看到我们的成功,没有看到我们背后的努力,我们付出的辛苦。”
本以为网友会为陈思诚的态度买单,没想到舆论却是另一番景象!
有网友直言不讳:“又一个装货,电影圈就是有你们这种人才没创新低。”
在部分网友看来,陈思诚赚到钱连装都不装了,现在都开始教育观众了。
不过无论网友怎么说,陈思诚借此契机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另外,还顺势帮李庚希出了窝囊气。
替李庚希出了一口气
在陈思诚的发言中,他还提到:
“说李庚希是‘京圈公主’‘资源咖’,也都是扯淡。”
他直言没有阴谋论,也没有被资本控制。
要知道,李庚希进圈7年,在去年成为首个“00后金鸡影后”之后,一直被质疑有背景。
从她早年的发展轨迹来看,网友的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
她能进入娱乐圈,主要是徐静蕾的提携。
徐静蕾何许人也?
那可是京圈大名鼎鼎的人物。
而就连这样的大人物,在第一次知道李庚希想进演艺圈时,也会惊讶道:
“就连她那样的家庭背景,也要进娱乐圈赚钱吗?”
徐静蕾在京圈多年,自是见多识广。
连她都将其形容为“那样的家庭背景”,可想而知李庚希家世不俗。
在演戏综艺上,连著名主持人倪萍也对她青眼有加。
她直截了当地告诉李庚希:“如果你想去纽约电影学院,我认识副院长,可以给你引荐。”
对于别的演员来说,学历可能是“敲门砖”。
但对于李庚希来说,可有可无。
因为她在初二时就被送去大洋彼岸读书了。
高二回国之后,便签在了徐静蕾的公司。
此后她没有继续完成高中的学业,更别提进入大学深造。
所以到目前为止,她只是初中学历而已。
但即便这样,她也能在出道第二年就与黄磊、海清搭档出演《小欢喜》。
第三年就在《二十不惑》中给关晓彤做配。
2019年《庆余年》让张若昀再次爆火。
第二年她就能搭档张若昀出演《雪中悍刀行》。
而当“95花”“00花”都还在名导电影里露脸镶金边时,她在2024年就打败马丽等人,凭借《我们一起摇太阳》一举拿下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当时金鸡奖上台领奖时,台下很多人大喊“黑幕”。
但台上的李庚希依旧泰然自若,发表着获奖感言。
这两年,她“京圈公主”的名声在外,观众也渐渐不再买单。
这次陈思诚的一番话,可算为李庚希这几年所受的委屈出了一口气。
不过网友的态度,却让陈思诚始料未及。
在网友看来,陈思诚越是解释,就越坐实她“京圈公主”的传闻。
甚至有网友产生了“逆反心理”,直言:
“她的实力(演技或外形)配得上现在的资源和去年得的奖?”
无论如何,电影上映在即,希望陈思诚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真诚。
结语
陈思诚在《恶意》首映礼上的10字怼脸发言,撕开了娱乐圈最真实的伤疤:
当“京圈公主”的标签贴满李庚希,当“商业导演”的帽子扣死陈思诚。
我们该信资本操控的阴谋论,还是信“爱电影的理想主义”?
愿这场关于“才华与资本的争论”,最终能落在对电影本身的关注上。
毕竟银幕亮起时,所有争议都会褪色,唯有故事与表演,才是留给观众的真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