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味酸甘芳香可爱,宋代诗人最爱吟咏


在百果之中,金桔由于具有皮薄核小、果肉多汁、滋味鲜美、酸甜适口。回味绵长等特点,格外受到人们喜爱。

金桔又名金柑、卢桔。古书《桔录》说:“金柑在他柑特小,大者如钱,小者如龙目,似金。”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之二》说:“此桔生时黄卢色,黄熟则如金,故有金桔、卢桔之名。”从上面所引古书得知,此桔之名得自其形或色。此外,人们据其生长特征、环境及用途,还名之以夏桔、山桔、给客橙、小木奴等。

金桔为芸香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广东、福建各地。较为著名的产地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朱熹的诞生地福建省尤溪县。而尤溪的金桔又首推管前、八字桥两个乡产量最高,而且质量最好。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介绍金桔道:“树似桔不甚高大。五月开白花结实,秋冬黄熟,大者径寸,小者如指头。形长而皮坚,肌理细润,生则深绿,熟乃黄如金。味酸甘,而芳香可爱。”清代陈淏子辑《花镜》也有相近的记载,文字却更形象些:“其树不甚大,而叶细,婆娑如黄杨。夏开小白花,秋冬实熟,则金黄色;大如指头,或如弹丸……”古人很早就发现,金桔不仅好吃,而且易于收藏,“连枝藏之”,便可以“通岁食之”。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其《归田录》中就记载了一种收藏法:“金桔若欲久蓄,须于绿豆中藏之,可经时不变。”他解释之所以有此效应,“盖桔性热绿豆性凉故也”。

由于金桔是我国原产,栽种历史悠久,古往今来相关记载颇多,许多诗人也曾留下不少吟咏它的佳句。宋代文人似对金桔有特殊感情。梅尧臣在吃过金桔后高兴地写道:“南方生美果,具体桔包微。……甘香奉华俎,咀嚼破明玑。”司马光的好友席君从还亲手种了一株金桔树。尽管初次只结了6个果,他还是将其中4个献给了当朝太师。司马光兴之所致,竟一连写下了5首七言绝句赞美金桔。无独有偶,杨万里在友人家吃金桔时,也写过一首长达36句的七言古诗,描绘了“主人忍吃不忍摘”的有趣情景。此外,黄庭坚范成大、周必大等名人也都写过不止一首吟咏金桔的诗词。


现代人喜食金桔,不仅在于它吃起来味道鲜美,看起来色形可爱,也由于它有一定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金桔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以维生素C最多。在冬季,人体往往出现维生素C不足现象,如一日吃上五六枚金桔,就可以维持成年人的最低需求量。生食金桔,有理气、散寒、补中之功,与消食、化痰、止咳、醒酒之效。民间常用它治疗胃病、小便涩赤、产妇腹痛等症。

金桔应该是连皮带肉一起吃的。金桔皮含有一种叫桔皮甙的物质,有强化毛细血管功能的作用,可防止血管破裂。但极少有人这么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