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的出海版图,从东南亚一键跳到了北美。
6 月 30 日,瑞幸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两家门店开业。这两家门店分别位于曼哈顿百老汇大道 755 号和第六大道 800 号,仍是 App 点单的模式,据现场的消费者表示,瑞幸开业初期人流量还是很可观的。
不过,瑞幸的九块九显然不能复制粘贴到美国市场,据美国瑞幸菜单显示,门店饮品的价是国内瑞幸的二倍以上。
2023 年,瑞幸正式开启出海之路,首站新加坡,初步摸清东南亚市场之后,又把店开到了泰国、马来西亚,现在一步跳到北美,似乎是与此前战略完全相悖的一步棋。
但细究瑞幸短短两年的出海试验,我们仍可以发现它为什么敢进军美国这样的咖啡成熟市场。或者说,正是因为美国是成熟市场,才给了瑞幸进军的机会。
瑞幸在纽约的两家门店,位于繁华地段,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客流量。有当地的消费者告诉知危,店里消费的人还是很多的,等单差不多需要 10 分钟。也有赶在非高峰时段打卡的消费者表示出餐时间更快,五分钟左右就可以拿到。
综合当地消费者对瑞幸的评价,情况基本跟国内差不多,“ 店员也很多,有时候感觉甚至比顾客还多。”
门店正式开业之前,瑞幸曾在纽约办过 pop-up( 快闪 )活动,从 6 月 20 日到 23 日,持续四天,分别位于四个不同点位。消费者可以在瑞幸的小蓝车处排队领取免费咖啡,还能领取免费的瑞幸周边托特包。
领取咖啡需要下载瑞幸 App 并注册,领取托特包还需要关注瑞幸的官方账号,并在抖音/TikTok/Instagram/小红书上发帖打卡。
总之整个流程充满了瑞幸当年的风格,营业前先把用户激活,减少了正式开业之后,顾客需要重新认识品牌和产品的时间。
再来看瑞幸在美国的价格。据官方菜单显示,美国瑞幸最便宜的产品是 3.45 美元( 折合人民币 24.7 元 )的 Drip Coffee( 手冲滴滤咖啡 ),其他大多数产品都是 6.45 美元( 46.3 元 )和 6.75 美元( 48.4 元 ),最贵的产品是 7.95 美元( 折合人民币 57 元 )的 Vital Kale,也就是国内的羽衣轻体果蔬茶,而瑞幸的代表产品生椰拿铁,在美定价 4.59 美元,折合人民币 33 元。
图源小红书博主@小羊困了
瑞幸并没有在美走低价路线。对比星巴克的菜单,瑞幸 500ml 杯型产品的价格,与星巴克 Grande 杯型( 对应国内的大杯 473ml )的价格几乎一致,都集中在 3-7 美元的价格带。
所以,其实瑞幸以这个价格入美,切进的是美国消费者心中的 “ 平价咖啡 ” 赛道,并非自己的强项 “ 低价咖啡 ”,毕竟隔壁开得遍地都是的麦当劳,一杯咖啡只需要 1 美元左右,很难卷得动。
结合瑞幸整体出海战略来看,这次进军美国确实有反经验的部分。
一方面,东南亚存在庞大的华人市场,对瑞幸这样的中国咖啡品牌有天然的认同度,生活习惯与节奏,以及口味偏好都有很强的适应性。
相比之下,瑞幸和欧美发达国家的连接,或许不比东南亚丝滑,更何况,瑞幸在纽约两家门店的选址,并非直接选定华人聚集的市场,而是选择了比较繁华的本地街区,这意味着瑞幸不得不面对来自其他本地咖啡店更激烈的竞争。
按照瑞幸在东南亚的经验,他们的打法是先直营,再在本地实行特许联营模式,这也是为什么瑞幸可以迅速在新加坡开出四十多家门店。
然而,如果要将同样的模式照搬到美国这样的市场,无论是更高昂的租金,还是如何说服联营合伙人在咖啡高饱和国家选择一个新品牌,每一个环节的难度都要比在东南亚更高。
另一方面,虽然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地区人均消费咖啡杯数最多的国家,咖啡市场教育的完成度不差。但对于美国这样甚至没有所谓咖啡市场教育这一说法的国家来说,极高的市场成熟度,不一定能给瑞幸带来直观的增益。
库迪在韩国的境遇或许可以作为参考。2023 年,库迪出海首站选定了韩国首尔。商业模式上,库迪和瑞幸的打法类似,通过直营、联营拓展海外的 “ 合伙人 ”,产品和价格上更是大差不差。然而,2024 年,库迪关闭了韩国仅有的两家门店。
韩国无疑是个成熟且具有颇高咖啡购买力的国家,但这个市场也并不好进。欧睿数据显示,2024 年韩国人均咖啡消费量已经达到了 405 杯,是全世界平均值( 132 杯 )的近 3 倍。
知危从一位咖啡从业者处得到了这样的判断:咖啡消费上,韩国和北美的消费者在习惯上更类似。比起需求量相对较小的国家,咖啡市场成熟度高、需求量大,就意味着消费者对咖啡杯量、性价比以及是否能即拿即走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针对于那些只想慢慢品味一杯咖啡的场景,星巴克早就将第三空间的概念做透了。
瑞幸也面临着相似的难题:比起风味拿铁,发达市场的消费者可能只需要一杯又快又大又没那么贵的美式。
到这里,瑞幸在美国的发展之路,境地就稍微有些尴尬了。
《 晚点latepost 》曾报道过,瑞幸出海不会沿袭国内价格战和快速扩张的思路,也不会谋求快速干掉当地品牌,而是偏好谨慎扩张。
从进军美国的动作上来看,瑞幸的步伐的确没有冒进,没有复制在国内求快求多求低价的思路。
至于在未来,如何征服美国人、在美国市场撕出个口子,或许还瑞幸要多花些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