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三棱镜》以党媒视角穿透改革现场:看治理升级的智慧,察动能迭代的轨迹,听市场突围的脉动。在这里解剖“大象转身”的战略抉择,记录“蚂蚁雄兵”的砥砺前行,探寻山东国资国企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迁的深层逻辑。以观察为镜,以思想为桥,与万千奋斗者共同书写新时代国企答卷。
笼罩蔚来的迷雾,还未消散,一场更大的争议,突然在网络炸开:2021年,由蔚来控股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成立的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于近日新增1条注销备案公告,注销原因为决议解散。
江来公司的成立,曾被外界解读为“它证实了新能源汽车代工模式的可行性”,也有专家认为,正是有了国资背书,才让蔚来实现了资本、市场和生产的巨大突破。
2024年,蔚来推出乐道品牌,定位家庭用车市场,瞄准20万—30万价格区间,并将该品牌作为蔚来的主要赢利点。
从9年前靠江淮汽车的托举横空出世,到5年前借合肥国资的“输血”东山再起,再到如今试图靠与江淮“分手”实现降本增效,深陷千亿亏损质疑的蔚来,正在努力反思与破局。
目前来看,蔚来的破局之道已然清晰:降本增效与寻找赢利点。那么,这场双向发力的路径部署,带给蔚来的,究竟是康庄大道,还是更大迷雾?
成也江淮,困也江淮?
与江淮“分手”,被许多蔚来内部人士视为“解缚”。
而这种声音,来源于蔚来的创始基因。
作为一个成立近10年的造车新势力品牌,蔚来的诞生,源自江淮的代工。
资料显示,江淮公司始建于1964年,是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研产销于一体的综合型汽车企业集团,目前由安徽省国资委和大众(中国)公司共同持股,双方各持股50%。
2016年,蔚来与江淮达成合作,蔚来借助江淮的生产线进行量产,江淮赚取代工费及品牌美誉度——蔚来面向的,是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彼时江淮主打的还是中低端燃油车市场。
2019年,蔚来遭遇创立以来最大财务危机,资金链濒临断裂,原因在于销售不及预期、研发投入巨大且融资困难,至2020年初,其上市美股股价一度跌至1美元附近。
2020年,合肥市向蔚来抛出“救生圈”,由多家合肥市国资公司联合向蔚来“输血”112.6亿,让蔚来实现了“逆天翻盘”。
次年3月,蔚来与江淮的合作迈入新阶段——双方联合成立江来公司,双方在产能方面的合作都由江来公司直接管理,以在供应链管理和精密制造领域进一步升级。
对此,外界曾解读为:蔚来汽车或许不会独立建厂,而选择在产能和制造上与江淮汽车深度“绑定”。根据彼时《中国汽车报》报道,合肥市极有可能是双方继续深入合作的“幕后推手”。
然而,9年的合作,同样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有蔚来员工透露,合作期间,蔚来累计代工费超过30亿元,这让本已深陷亏损的蔚来雪上加霜。与此同时,代工模式下,蔚来无法自主掌控零部件采购权,供应链腐败、成本虚高等问题如影随形。
这一声音,在蔚来管理层,同样清晰可闻。
2023年末,在斥资31.6亿元收购江淮两座工厂后,蔚来正式获得了独立生产资质。
蔚来创始人李斌也坦言:“如果蔚来的汽车完全由自己制造,制造成本会下降10%。”
外界的质疑,同样给了蔚来压力:根据蔚来历年财报数据,其累计亏损数额已破千亿,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独树一帜”,未来是否能实现盈利,仍未可知。
多方因素叠加之下,蔚来与江淮的“分手”,似乎是“顺势而为”。
财务数据与破局路径“分道扬镳”?
这场“分手”被公开后,引发外界广泛热议,不少人认为,这或许为蔚来带来巨大盈利空间——有行业分析认为,蔚来的单位制造成本有望下降30%,其毛利率也会从个位数直奔15%以上。
但也同样有不解的声音——将千亿亏损的破局之道,落脚在9年累计30多亿元的代工成本上,是否过于乐观?
对于如此悬殊的数字对比,李斌曾解释说,蔚来是全球唯一的在三地上市的汽车公司,蔚来财报里把研发投入计成当期费用,钱都亏在明处,资产负债表非常干净。
从会计角度来说,研发投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费用化处理,即将其计入研发费用,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就是当期利润的减少;另一种则是资本化处理,即将其计入无形资产,这会导致资产的增加,但后续却可以通过摊销实现当期利润的增加。
根据近几年的财报数据,蔚来每年的研发投入,几乎都在100亿元以上。
如此巨大的研发投入,却引发更大的质疑:在最核心的“三加一”(电机、电池、电控、智驾)技术上,蔚来几乎没有一项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在业界及购车群体中,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蔚来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换电模式:将电池与电车分开,消费者购车时自主选择购买或租赁电池,然后通过自建换电站解决电池充换电问题。
这被视为蔚来最大的技术特色。
然而,在2025年的上海车展上,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曾透露,蔚来的换电模式运行近10年,3280座换电站建下去,总计花费仅100亿元。
回顾其2021年—2024年的财报数据,4年间,其销售费用从68.78亿增长到157.41亿,销售费用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从19.03%提高至23.95%。
对此,山东一家头部汽车贸易公司负责人告诉大众新闻记者,蔚来的经销模式,主要依靠自营,其销售业绩与主机厂直接挂钩。
根据蔚来官方公布的数据,2024年,公司共计售出新车221970辆,同比增长38.7%。
长期主义能否顺利跑下去?
在2024年的销售数据中,有一个鲜明的变化,那就是其销售组成:蔚来品牌交付201209辆,乐道品牌交付20761辆。
这归因于蔚来的市场布局。
2024年5月15日,蔚来公司新品牌“onvo乐道汽车”在上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正式发布,该品牌作为蔚来公司旗下第二品牌,定位主流家庭市场,具备包括技术研发、供应链、智能制造、质量、充换电补能网络、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业务板块的体系化优势。
同年8月15日,乐道l60汽车在蔚来f2工厂迎来首台量产下线,官方标号为“0000001”,也就是后续可以标到百万量级;9月9日,乐道品牌官方宣布其以旧换新服务正式上线。
对于这一品牌,秦力洪曾直言,如果乐道做得不好,整个公司的盈利都无从谈起。
换句话说,作为中低端品牌,乐道承担着蔚来市场增量和公司扭亏为盈的重任。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提升品牌竞争力,乐道除了与蔚来共用同一套技术架构,也共享了蔚来的换电服务。
然而,实际情况却似乎并不乐观。
一位乐道l90车主告诉大众新闻记者,目前,他所在的山东省东营市已建成投用了一处换电站,却只能为蔚来品牌提供换电服务,无法兼容乐道品牌。
根据乐道在东营的销售人员介绍,东营的情况并非个例,比如枣庄的换电站同样不兼容乐道品牌。
或许出于这一考虑,乐道品牌的销售人员在向消费者推销过程中,会将品牌承诺的换电券赠送服务,兑换为现金折价,计入购车成本。
然而,从实际造成的结果来看,乐道品牌的很多承诺,都因配套的滞后,成了消费者眼中的“画饼充饥”,进而引发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危机。
事实上,在蔚来和乐道的多个车友群内部,蔚来的销售模式,普遍为人诟病。
而同样面临危机的,还有乐道的换电模式。仅以东营为例,目前乐道的购车群体,普遍选择租电模式:比如baas电池,60 千瓦时电池月租费用为599元,90千瓦时电池月租费用为899元。
若是选择购电模式,同样是上述电池,其购买价格为14.99万元起。
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动力电池循环寿命普遍达到8年或8万公里以上,按照现行标准下的电池寿命来测算,8年下来,购电成本与租电成本相当。
然而,从品牌方角度来看,仅电池这一项所造成的漫长成本回收周期,对眼下的现金流困境,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带来销售增量的同时,又加剧了公司亏损。
作为起家于高端市场的蔚来公司,将品牌下放到中端市场,换电模式或许是消费者低成本享受高价值产品的途径。从这一角度看,李斌谋求的,或许是品牌的长期价值,但面对如此巨大的亏损,当市场信心消磨殆尽,李斌和他的蔚来还能否有未来,或许是始终困扰在他心头的阴云。
(大众新闻记者 李振兴 张召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