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句话出自清代戏曲作家孔尚任的《哀江南》,原本是抒发亡国之痛,现如今却成了许多中国富豪的真实写照。
2015年3月,广东河源人李河君异军突起,以2552亿身家登顶中国首富。
然而这个高呼“汉能因祖国强大而强大”,却在短短2个月后遭遇股价腰斩、千亿身家顿时灰飞烟灭。
有人说他是赌徒,有人赞他为狂人,曾被视作“实业救国”典范的李河君,更在两年前被警方带走调查而彻底消失于公众视野。
闪耀一时的汉能,在欲望与现实的撕裂中走向了崩塌。
2015年5月,48岁的李河君站在演讲台上,激情描绘着“汉能万亿市值”的蓝图。
就在两个月前,他旗下的港股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市值超过3000亿,一举超过了李嘉诚的长江实业。
台下掌声雷动,他却浑然不知,一场资本市场的“斩首行动”已悄然上演——汉能薄膜的股价在无实质利空下突然暴跌47%,市值蒸发1435亿港元。
李河君的千亿身家因为暴跌几乎消失殆尽,他头上那顶“中国首富”帽子只戴了短短三个月。
起初外界认为这只是一次恶意攻击,李河君更主动申请停牌。可两个月后,香港证监会却对汉能启动调查。
李河君的野心始于对薄膜光伏的狂热信仰。
在他眼里,相比于市场主流多晶硅技术,薄膜发电才是未来。即使有他人失败的前车之鉴,他依然坚信——别人做不成的,不代表他也做不成。
理论上讲:只要有阳光,万物都可以覆盖薄膜材料发电。这就有能颠覆人类普遍采用的集中发电与电网送电模式,真正让能源自由化、移动化。
他宣称要“代表中国打赢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薄膜技术包装成“光伏终极形态”,甚至专门出书《中国领先一把》为汉能薄膜造势。
在整个国家朝新能源大步转型的历史关头,汉能的示范车间里迎来了国家领导关怀视察,股票也一飞冲天。
可只要看一下汉能薄膜历年财报,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薄膜发电的市场需求几乎为零。
因为自从2013年借壳上市之后,汉能薄膜绝大部分的营收都来自于母公司汉能控股。
汉能薄膜的业务模式很简单:第一步,把自己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卖给汉能控股及其附属公司;第二步,把汉能控股制造出来的组件买回来,然后安装到发电站上。
也就是说汉能集团既是汉能薄膜的控股股东,又是汉能薄膜发电的最大客户。
这种关联交易虽然让汉能薄膜的业绩看上去很美,但在一直暗中窥视的资本巨鳄眼里,这就是盘难得的“大餐”。
美国对冲基金辩证资本和伍德资本嗅到血腥味,精准狙击汉能财务造假。2015年5月,做空机构抛售数亿股,引发恐慌性抛盘。
香港证监会的调查彻底曝光了汉能“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李河君终究没能再次“绝地求生”。
在重仓薄膜发电之前,李河君是出了名的“水电疯子”。
2002年,李河君签下金沙江中游6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的合同,他的野心已远超常人——总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相当于5个葛洲坝。
这个近乎疯狂的蓝图瞬间引发震动,国家发改委以“超民企能力范围”为由叫停项目,将资源全部分配给华能、华电、大唐等国企。
但李河君没有退缩,他选择了一条更极端的路:提起行政诉讼。
这场“民企硬刚体制”的官司背后,是李河君孤注一掷的赌徒逻辑。他逢人便说:“国家不给机会,我就自己创造机会!”
最终,在高层领导“支持民营经济”的批示下,李河君获得妥协:保留条件最优的金安桥水电站。
代价是,这座装机容量300万千瓦(超过葛洲坝10%)、总投资近200亿的超级工程,必须由他自筹资金。
彼时的李河君,手中可调动的资金不足20亿。而金沙江畔的施工现场,每天就要吞噬着1000万元的现金。
他不得不将多年积累的水电资产逐一变卖:青海尼那水电站以12亿元转手,广东、浙江的优质项目也被低价抛售。甚至连手下高管们的房产证,都被拿来抵押贷款。
本就紧绷资金链在2008年差点断掉——水电站“未批先建”被曝出,多家银行暂停贷款,工程一度陷入停滞。
正当外界以为李河君将认输时,一位神秘“金主”突然介入——以股权置换方式注入资金,并摆平政策障碍。
此后,金安桥建设再未受阻,但这位关键人物至今成谜。
2011年3月,金安桥一期24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李河君豪掷千金,搞了一场盛大庆典,把谭晶、汪峰、孙楠、韩红、郭峰、毛阿敏等明星一一请到现场。
他当然有理由高兴,累计投资近200亿元的金安桥电站,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民营企业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特大型水电项目,同时也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由民企投建的水电站。
李河君把金安桥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战略定力”——一件事情你坚持90%的时候,只有10%的收获;坚持到最后的10%,就有90%的收获。
一个金安桥,名和利都足够了,但这么多年在金沙江畔行走,风浪越大,鱼越贵的道理早就早已深植李河君的思维方式。
而他之后的选择也将自己推向更凶险的浪潮。
2009年,当李河君宣布斥资210亿进军薄膜光伏时,整个行业一片哗然。
对比现金流很好的水电,主要市场在国外的中国光伏产业,放眼望去亏损的比比皆是。
彼时,晶硅技术早已主导市场,薄膜发电因转化率低、成本高被行业大佬抛弃,全球市场份额仅剩14%。
李河君家里没矿,却有好几座水电站。他十分笃定,只要用好资本杠杆和技术并购,薄膜发电会铺就一条能源革命的通天大道。
在老家河源,他提出“三三制”合作模式:政府、银行、汉能各出三分之一资金。河源掏不出钱,表示要钱没有,但是地可以免费用。
2011年11月,广东汉能出资建设的一期项目正式落户河源高新区,李河君的光伏资本大戏算是正式开场了。
他的湾流G550私人飞机开始穿梭于各地,海南、成都、浙江、山东、黑龙江、江苏到处都有李河君的合作对象。
对这些政府的态度不再像对老家政府那么客气,要么拿钱给地,要么我就换其他家合作。
对于彼时的李河君而言,钱,似乎是最不成问题的问题。他手里捏着一张好牌:金安桥水电站。
他本人更是逢人便讲:“它就是台印钞机,每年能赚几十亿”。所有人自然对李河君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产业的扶持政策也赶来助阵,国开行放开对光伏产业的贷款后,给了汉能300亿元贷款授信额度。
有这样的光环,再加上政绩的诱惑,地方政府一个个不仅同意给钱给地,还指示银行给与配套贷款。
正是通过这种“三三制”的方式,汉能的雪球越滚越大,这个号称总投资额近2000亿元的太阳能帝国正冉冉升起。
然而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些项目中绝大部分并没有如期投产,可是在外表看起来,李河君和汉能的薄膜发电产业,却让人眼花缭乱。
一方面是李河君的造势声势十足,另一方面是李河君已经把全世界在薄膜太阳能技术与生产方面领先的公司,几乎都给买下了。
在李河君的口中,一项项并购、技术、专利、奖项,它们共同组合起来,变成了一个“全球规模第一、技术第一”的薄膜太阳能帝国故事,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神话。
2015年3月5日,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冲到了9.07港元,李河君持有的股权,价值2552亿人民币,他因此超越了所有互联网新贵、房地产富豪,跻身中国内地首富。
在香港证监会的调查下,汉能内部关联交易宣布终止。
汉能2015年业绩也随之“大变脸”,营收只有28亿港元,净利润更从2014年的32亿港元变成亏损122.34亿港元。
李河君并没有放弃,在2016年的年会上,他还做了一番名为《没有什么能阻挡汉能前进的步伐!》的慷慨讲话:“汉能这艘船,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后,从今天开始,重新起航!”
2016年李河君携四辆太阳能汽车亮相汉能新车发布会,还隔空喊话马斯克,称汉能太阳能汽车比特斯拉强得多,是真正的新能源车。
2017年,汉能又推出了全新产品“汉瓦”。
随着汉能薄膜未经审核的半年报公布,外界纷纷惊呼——李河君已经“王者归来”。
在光伏全行业正处寒冬的大环境下,汉能薄膜发布半年报:201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4.15亿港元,同比增约615%;净利润73.3亿港元,同比增近30倍。
停牌3年多的汉能薄膜更对外表示:已“完全解决”复牌条件问题,且自2017年起,汉能薄膜再未与母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签订新的采购订单。
消息传出,有人振奋有人怀疑,聚光灯再次向李河君投射而来。
真正反映汉能财务状况却是一些财务报表之外的事实:2018年,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发布了一个“358条款”:18级的总裁,每个月只发8000元薪水;16级的总监每个月只发5000元薪水;14级以下职工每个月只发3000元薪水。
不签“358协议”的员工,每个月只发放最低工资标准的2120元,三个月之内不签字的直接解除劳动合同。
2018年7月,汉能集团还“要求”15级以上的员工购买金融产品。认购最低20万元起,级别越高,认购额度越多。
如果员工认购完成率低于50%,可能会被辞退,高于50%但不到100%则将被降薪。
转眼到了2019年6月,汉能员工发现工资未按时到账时,公司内部流传着一则轻描淡写的解释:“系统升级,月底补发。”
然而一个月后,汉能全面停薪,社保断缴。
在随后一封致员工的公开信中,李河君承诺“11月恢复正常发薪”,但是以汉能的能力,基本上很难兑现这个承诺。
李河君曾媒体公开表示,公司有600多亿元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无论应收账款是真是假,汉能事实上都已经开始了坠落。
汉能总部2020年从北京奥森搬离,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名为“石农控股”的神秘企业,继续兜售薄膜太阳能和汉瓦产品。
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作为灵魂人物的李河君深居简出,指挥这家与汉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公司”。
直到2022年底,辽宁锦州警方带走了他。调查指向汉能涉嫌通过关联交易套取政府补贴、虚增资产估值等财务违规。
无论成败,李河君早已成为中国商业史上一个“符号性”的人物。
但对他更真实的描述,恐怕是一个被狂信与执念包围的人。金安桥水电站建成以后,他觉得没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正如他曾提出的口号那样,“汉能,无所不能”。
李河君喜欢在闲暇之时研究《道德经》。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赌徒,他说指引他做金安桥和薄膜发电的是“感知未来的能力”。
可金安桥的“印钞机”神话并没有在光伏兑现,当汉能总部拆除扬起的烟尘逐渐散去,留下的警示冰冷而清晰:任何脱离市场规律的野心,终将在阳光下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