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会爆的可乐
引言:美国的“产能过剩”大旗为何指向中国?
近年来,美国在各种场合高喊“中国产能过剩”,仿佛“过剩”二字能一举击退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尤其在光伏等高端制造业,中国的快速扩张和成本优势已经让美国坐不住了。
然而,这背后是否真的是“经济学”概念,而非经济竞争?还是,美国更怕的是中国以“国剩”之名掀起的“高端制造旋风”?本文将通过光伏产业为例,揭开美国打“产能过剩”牌的真实意图。
正文:
一、光伏产业的崛起:从产业园到产业联盟
先看光伏行业这个例子。中国光伏产业仅用了十余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自给自足,更在全球范围内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供应角色。无论是城市、国家还是洲际需求,中国企业的产能和效率都满足得有条不紊。中国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实际上形成了极大的就业机会和技术领先优势,使得我们在世界光伏行业中迅速崛起,成为主导力量。
一个有趣的数据是,全球70%的光伏组件由中国制造,仅2023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便达120吉瓦。反观美国,其国内生产的组件仅为数千兆瓦,远远无法满足自身需求,更别提出口了。于是,美国借机以“产能过剩”的口号试图遏制中国光伏产业扩张,渲染“产能危机”。但事实是,中国光伏产能扩张的背后,是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激增的大背景。
二、“过剩”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美国指责中国“光伏产能过剩”实在匪夷所思。从经济学角度看,过剩的定义是供大于求。然而,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之下,光伏需求只增不减。欧洲、小镇到国家乃至全球各地都对光伏产品求之若渴。与其说是过剩,不如说是中国企业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而美国的光伏制造业却因为效率、成本等原因无法与之匹敌。
在需求方面,数据显示,全球新能源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10万亿美元,而中国的光伏行业将继续稳坐头把交椅。这不仅带动了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也促进了国内就业、税收等方方面面的经济效益。那么,为何美国要坚持鼓吹“产能过剩”呢?其实背后是其对中国主导光伏行业并逐渐向高端制造业进军感到不安。
三、价格竞争与行业竞争:卷的真相
在光伏产业中,中国企业确实面临价格竞争的压力。根据统计,中国光伏组件的出口均价在近几年下降了约15%,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的“内卷”导致了价格战,使得行业利润受到压缩。这无疑是光伏行业成长的阵痛。然而,这种价格战并没有让需求萎缩,反而提升了市场需求。价格战一方面刺激了全球市场对中国光伏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技术逐步成熟,使中国在技术积累上更有底气。
从2023年起,中国光伏企业如晶澳、隆基、天合等已在各类组件和技术领域中屡创佳绩。技术领先、产量超前,这些都是美国制造业所不能比肩的。于是,光伏行业的“价格战”被美国扭曲为“产能过剩”的口实,但本质上是它无法与中国企业竞争的反映。
四、美国背后的“小算盘”:从制造业的饭碗谈起
从历史来看,美国一直推崇自由市场竞争,但当自己竞争力不足时,总会试图以政策手段干预。回到2000年,中国制造业崛起时,美国毫不在意。然而,随着中国制造逐步迈向高端,美国开始感到威胁。从服装、玩具到如今的光伏、芯片等高端科技产品,几乎每一个中国崛起的行业,都会被美国扣上“过剩”、“倾销”等帽子。
不难看出,所谓的“过剩”实际上是为了让中国回归低端制造业,而不是在高科技领域与美国产生对抗。甚至可以说,这背后是美国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忧虑,其试图通过炒作“过剩”来抹黑中国制造,进而控制产业升级的速度,以避免本土高端制造业竞争的压力。
结论:从“产能过剩”看制造业的未来
光伏产业的全球化进程表明,中国制造不仅在供需匹配中发挥关键作用,更在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所谓的“产能过剩”只不过是中国制造力量的一个标签,美国的指控更像是担心中国在制造业的全方位崛起。未来,如何平衡国内外市场的供应需求,同时继续保持技术创新,将是中国光伏产业以及整体制造业的重要任务。
我们不妨思考,美国这样的“产能过剩论”还能延续多久?在全球高端制造业领域,中国的地位越发稳固。只要需求持续存在,中国的制造业便会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为全球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这才是最有力的反击,也是让中国制造继续引领全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