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地的科研与科普战线上,有一位青年学者始终以热忱守护生态、以知识传播力量,他就是2025年度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胡斌。

作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疫病方向博士,胡斌以“宿主—病原—环境”互作研究为核心,在野生动物疫病防控与科学传播领域深耕不辍,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深耕科研:解码人兽共患病的“生态密码”
胡斌的科研之路,始终聚焦野生鸟类与啮齿动物源人兽共患病病原生态学。他构建起“宿主—病原—环境”多维度研究体系,在小嘴乌鸦食腐免疫适应机制、内蒙古啮齿动物肠道原生寄生虫暴发风险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发现。作为野生动物疫病研究者,他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黄河流域,不断升级候鸟病原追踪技术,为疫病防控筑牢科学防线。
在内蒙古开展啮齿动物源疫病防控工作的日子,是胡斌科研生涯中难忘的片段。每天5时的晨光,是他和团队工作的信号。为了赶在气温骤升导致老鼠尸体腐败前完成样本收集,他们必须准时出发,收回前一晚布设在草原上的鼠夹、鼠笼,将捕获的老鼠送往当地疾控中心的鼠疫检测实验室。草原虫害严重,短短半小时,虫群就能将一具鼠尸啃食殆尽,剖检工作必须争分夺秒。
由于内蒙古多地属于鼠疫自然疫源地,每一次解剖都需身着全套防护服在实验室完成。面对大量待检样本,防护服往往一穿就是一整天。他们常常伴着晨光出发,直到深夜才能结束工作,为了节省时间,有时甚至顾不上吃午饭、喝水,只能在夜幕降临时集中补充能量。
科考远非想象中浪漫。在锡林浩特东乌旗的草原腹地,他们曾遭遇连续多日的沙尘暴。一次外出采样时,车辆因电瓶故障抛锚,最近的补给点远在150公里外,手机信号全无,茫茫草原中也辨不清方向。他和同行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同学陷入两难:贸然外出求援,既担心迷路,又怕回来时找不到抛锚的车辆。最终他们选择沿途做好标记,艰难寻路。许久后,他们幸运地遇到一位当地牧民驾驶皮卡车经过。牧民热心地帮他们启动车辆,并感慨他们在沙尘暴天气中能找到方向实属万幸。
科普先锋:让科学走出象牙塔的“破圈者”
除了深耕科研领域,胡斌还是一位让科学走出象牙塔的“破圈者”。作为央视《科学动物园》特邀嘉宾,2023年他3次登上荧屏:兔年解读野生穴兔驯化,以花鼠“五道眉”斑纹解析森林生态,借红白鼯鼠生存智慧呼吁栖息地保护,节目覆盖观众超千万人次。他擅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能懂的科学故事,让“高冷”的生态学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线下,他发起“山河保卫者联盟”科普工作室,深入太行山—黄河流域的中小学,通过标本展示、野外观察等形式,为数千名青少年打开野生动物认知窗口。在新乡,他以长垣驴、黄河鲤为例,引导公众理解本土物种保护的生态意义,践行“科学是全民生态实践”的理念,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作为中科院动物所“科学家精神传播大使”,胡斌常以青藏高原采样经历为例,向学生和公众强调科研的真谛是“守护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带教研究生时,他注重“田野出真知”,带领学生参与黄河湿地候鸟监测、豫北山区啮齿动物调查,培养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意识,让科学家精神在青年一代中传承下去。
从实验室到央视荧幕,从青藏高原到中原校园,胡斌以多元身份诠释着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担当。作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新乡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和监测中心主任,他正推动建立“科研—科普—保护”三位一体模式。“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是生态系统的‘钥匙’”,胡斌始终相信,科研与科普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在敬畏自然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监制:张 哲
监制:王高峰
主编:董文胜
责编:刘崇玲
美编:韩雪 孔纯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