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伟大与坚韧!“唐式川剧变脸女孩”母亲赵海英被评为孝老爱亲“四川好人”

2025年04月11日16:00:17 娱乐 5067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4月10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四川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发布厅正式上线,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榜”发布。 坚强母亲用爱“浇灌”19载,育出“唐氏变脸第一人”。南充市蓬安县周口街道青龙街社区居民赵海英,被评为“孝老爱亲好人”。

母爱的伟大与坚韧!“唐式川剧变脸女孩”母亲赵海英被评为孝老爱亲“四川好人” - 天天要闻

四川好人发布厅的页面截图。

赵海英是谁?她是2024年受到全网关注的“唐氏川剧变脸女孩”殷秋华的母亲。是在全国的唐氏综合征患者家庭中,一位充满能量、时常鼓励大家的“唐宝母亲”。

2024年4月,让殷秋华走红全网的视频里,赵海英拿着“戒尺”严厉呵斥女儿压腿拉伸的画面,让这位母亲,面对诸多声音。

母爱的伟大与坚韧!“唐式川剧变脸女孩”母亲赵海英被评为孝老爱亲“四川好人” - 天天要闻

赵海英陪女儿秋华去演出。(受访者供图)

然而,这背后,是一位母亲为家中么女“向不可能要可能”的故事。

“我们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有11口人,秋华是家里的‘团宠’。”赵海英告诉封面新闻记者,38岁那一年,她和丈夫在重组家庭后,生下期待已久的女儿,因出生在农历九月,取名“秋华”。

没多久,秋华就检查出口腔上颚有个洞。出生时八斤多,40天后只剩3斤,越喂越小。6个月时,被诊断为“唐氏宝宝”。他们前往重庆、成都、北京多地求医,得知这个病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没法医治后,回到蓬安老家。

但,他们从没想过放弃。

想方设法学习“唐宝”针对性训练,1岁可以抬头,2岁能迈出步伐,3岁缝合了口腔,7岁能独立行走。赵海英说,“每一步,都很慢,让我们心痛,也让我们欢喜。”

母爱的伟大与坚韧!“唐式川剧变脸女孩”母亲赵海英被评为孝老爱亲“四川好人” - 天天要闻

赵海英说,这一路虽苦,但也充满快乐。(摄影:谢杰)

7岁后,赵海英和丈夫开始思考女儿的未来。“想找到一个她喜欢的、愿意学的、能学会的谋生技能,能有口饭吃。”这一找,就是10年。

2021年,秋华遇到蓬安县文化馆川剧老师林春,一家人软磨硬泡,成功拜师。赵妈妈回忆,接触到川剧变脸,秋华脸上的专注和眼神里的光,仿佛都在说,这就是她和女儿找了10年的“喜欢”。

一开始,女儿因为身体和智力情况,学习很慢。老师一个动作要教几百遍,教了就忘了。于是,赵妈妈陪着女儿一起学。秋华身体软,四肢不协调。赵妈妈就跪在地上一点点掰着女儿的脚,找到角度、力度和位置,反复练成肌肉记忆

母爱的伟大与坚韧!“唐式川剧变脸女孩”母亲赵海英被评为孝老爱亲“四川好人” - 天天要闻

赵海英(右一)和丈夫(左一),陪秋华练习。(拍摄:谢杰)

从一个简单动作学一周,到后来,形成一套自主学习训练逻辑。一年、两年、三年……在赵海英母爱的浇灌下,秋华在学习川剧变脸的过程中,迎来蜕变和新生。

母爱的伟大与坚韧!“唐式川剧变脸女孩”母亲赵海英被评为孝老爱亲“四川好人” - 天天要闻

陪伴女儿上课,是这些年赵海英的常态。(摄影:谢杰)

这爱不仅是对秋华。赵海英是整个大家庭的“核心担当”。对老人,对儿女,对孙辈,赵海英都热情温柔,用心关爱。面对“家里有个唐氏特殊儿童”的声音和眼光,赵海英泰然面对,带着秋华融入大家庭,张罗家庭聚会、家庭出游等,让秋华成为一大家子的“团宠”,也让秋华在和几十位家人的相处中,学会和世界的良性互动。

母爱的伟大与坚韧!“唐式川剧变脸女孩”母亲赵海英被评为孝老爱亲“四川好人” - 天天要闻

赵海英和女儿殷秋华。(受访者供图)

“我很感谢妈妈,为她开心。”4月10日晚,得知母亲获得“四川好人”称号,殷秋华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她非常开心。“妈妈很辛苦,我爱妈妈!”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