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说:
最近发生的这件事情,可以说是香港殖民文化最后的挽歌。
那帮权贵精英买办们曾经无比怀念的巅峰时刻,再也回不去了。
坏土豆 作品
首发于头条号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最近的一周我感觉非常的惶恐,打开手机,乌央乌央的新闻和铺天盖地的文章,都在纪念某位刚刚离世的香港大师,说他创造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信息量之密集让我躲都躲不开,打开手机随手一划拉全都是他。
我感到非常震惊,好歹我也是读过书的人,每天都看新闻资讯,居然不知道隔壁城市出了位如此了不起的大师,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赶紧打开新闻,看看这位大师有什么成就,至少我得搞清楚他是做什么工作的。
看了一篇,我没看懂;
又看了一篇,还是没看懂;
看了十篇,越来越晕........你让我说这位大师是做啥的我都不知道。
我感觉压力山大,好歹我也是学过语文的,为啥媒体上写的东西我楞是看不懂?
要么,说他是人间逍遥客,风趣、通透、不被规矩束缚;
要么,说他游遍天下美景、吃遍天下美食,是当代的魏晋名士;
要么,就说他是有趣的灵魂........
我看着汗流浃背,一连看了好多篇,楞是不知道他是干嘛的。
所有的媒体都告诉我,他很牛币,非常牛币,非常非常牛币。
但是没有一个媒体能告诉我他到底怎么牛币..........他有什么成就?他做过什么贡献?
这让我想起来郭德纲讲的一个故事:
于谦的哥哥于虚,年少时就到牙买加留学,后来学业有成,留在牙买加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贡献,20年后因为他的父亲于老爷子非常思念,于是于虚决定回国报效。
这下子牙买加人民不干了,于虚要走了,牙买加可怎么办!!!!!
议会一连开会三天三夜,讨论怎么让于虚留下来,否则这将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三天之后,会上突然有人站起发问:他到底有什么贡献?
此言一出,整个议会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有人都不知道!
话说回来,看了几天的新闻,我也没看懂啊,于是我就去百科。
但是百科我也没看懂,连他是什么职业也不明白。
你说他是作家,但他写的书估计一百万人里面也没有一个人读过。
你说他是主持人,谁知道他主持过什么节目?当然节目是有的,就是你不知道.....
你说他是制片人,那些电影我一部都没看过,倒是很多人说起他制作的三级片时眉色飞舞;
你说他是美食家,现在一堆的短视频吃播博主评鉴能力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他好吧;
总之,他跨越了商界、美食、作家、艺术、传媒、电影、音乐......所有的都有他的份,所有的大家都不知道.......
那他为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看着看着我或许看出了一点啥来了,因为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住着半山别墅,和权贵富豪们觥筹交错,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自称有60多个女友……到老还要住海景套房,雇八个人照顾自己.....这样的一生,是多么的逍遥自在。
所以他的意义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快乐生活,享受人生.......
他的成就就是:一生风流,潇洒自在,有趣的灵魂,会玩会吃......
这就是他的成就吗?
大师过的这一生,确实让人羡慕,只是香港95%以上的普通人是没法和他的生活沾边的。
大师在半山别墅享受人生的时候,普通香港人正在笼屋铁床的霉斑里打转,数着隔夜饭里涨价的米粒,他们连在油麻地茶餐厅发半小时呆,都需计算工时折损.......
我突然明白了,为啥这么多人纪念大师,把他当成一个时代的缩影。
因为他代表了香港权贵精英阶层曾经最怀念的那几十年,说他代表了香港文化,那确实,他风光的时候,正是香港殖民文化的巅峰时期。
他的一生,恰好构成精英最怀念的大香港结界。
这一幕,像极了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离世的时候,无数香港人痛哭流涕。
因为他们真的太怀念那个时代了。
那些穿梭于皇后大道英语招牌下的买办贵族,早已将殖民性驯化成了他们的基因优势。
他们既享受着港英政府从指缝力施舍的某些特权,又曾经垄断着对内地贸易的优先代理权。
左手,是用英式普通法所谓的契约精神浇筑的地产霸权,让香港成为李家的城,右手以爱国商人身份,去收割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红利。
他们在最高法院穿着英国假发捍卫所谓的法治价值,却在私邸开设地下钱庄洗白东南亚黑金........
不过今天既然说的是文化大师,那就好好聊聊文化。
40年前的香港文化,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我小学2年级的时候,每天夜晚那首依稀往梦似曾见的歌曲响起,大街上都看不到人,全跑家里去看射雕英雄传去了;
初中的时候,大家都在争相传阅四大天王的杂志画册,晚上躲在被窝里看小说笑傲江湖,那个时候大街上的歌曲都是千千阙歌和光辉岁月;
高中的时候,录像厅和电影院里到处都是郑伊健的古惑仔,无数学生效仿他们去混社团.....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创世纪和寻秦记依然是港片的辉煌时刻;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深深的打上了香港文化的烙印。
那个时候的香港演员,到内地来有多风光?
1984年南北少林片场,李连杰每天3块的工资还不如香港群演每天的餐费补贴,当时香港籍演员扮演死尸,一天日薪就有50块,相当于内地纺织女工三个月工资。
1995年周润发到北京拍和平饭店,剧组为了照顾他,空运香港半岛酒店厨师团队,驻组进行服务。
TVB监制王天林在内地取景时曾怒斥当地群演:你们乡下人不懂什么叫演戏!
2004年在怀柔拍戏上,张卫健借着剧情对内地演员拳脚相加,直至送到医院住院.......最终数十位内地知名演员忍无可忍联名发表公开信进行谴责。
我2002年到广东,2006年到深圳,离香港就30分钟行程,但20多年的时间我一次都没去过香港,真不知道有什么可去的,是有自然风光还是有人文景观?
好像都没有吧。
朋友约我一起去,我看着他们当时计划在罗湖口岸附近的沙岭修超级火葬场,对朋友说我又不会粤语,有什么可去的,去了自取其辱吗?还是听他们抢白,去看茶餐厅阿姐的白眼吗......
我没去过香港,去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但是今天,乌央乌央的香港人跑深圳来了。
尤其是周末,在附近的盒马鲜生或者是沃尔玛,看到大包小包拼命采购疯狂扫货,操着夹生普通话,不会用微信支付宝只会用现金的人,那就是香港人了,到处都是,他们排着长队享受着内地一流的购物环境。
现在香港人到内地扫货有多疯狂?
香港总共有734万人口,而2024年,深圳海关记录有7700万香港北上人次,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个香港人到内地超过10次。
他们有86%的人携带真空压缩袋过来疯狂买买买,这相当于香港家庭每月在深圳山姆带走的食品超320吨,而鲜肉采购量可以铺满18个维多利亚公园。
这仅仅是一个商超,而沃尔玛数据更是显示,香港人单次购物车平均塞入4.7包家庭装商品,是深圳消费者的3倍以上。
到了2025年,这个速度还在巅峰爆发。
我说下珠海,仅仅清明假期,珠海山姆单日接待香港客流量突破11万,收银台前排队长达3小时,货架清空速度比深圳暴雨预警信号生效还快30分钟。
更荒诞的是深圳农批市场出现职业港代搬运工,就是帮香港人买货,月均帮200个香港家庭运送20公斤装东北大米,运费比红磡隧道收费还贵。
香港人受到了深圳的热情接待,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最经典内地游客到香港询问免费赠汤时,服务员翻白眼讥讽:穷就吃完快走,汤不是施舍给你的。
或者服务员嘲讽内地游客:横竖你都唔识繁体字。
好了,现在目的达到了,都被赶走了,轮到香港人乌央乌央的跑过来了......
那么今天的香港文化呢?
你去随便找个大学生问问,他看过什么香港电影,大学生一脸茫然;
去找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金庸小说,中学生一脸懵逼;
找小学生问他听过香港歌曲没有,小学生一问三不知;
即使是近在咫尺的深圳年轻人,也什么都不知道,年轻人说啥?啥??啥???香港居然还有文化呢?
曾经被誉为巅峰的香港影视呢?
2024年香港电影的最高票房是破地狱,为1.2亿左右,不到哪吒2的百分之一;
说起知名演员,还是20年前我们记得的那些人,他们正忙着到内地来淘金或者带货;
曾经的神话TVB呢?估计现在没有几个年轻人知道什么是TVB了,更没多少人看过他们的作品。
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也就是我们这些超过40岁的人,还记得他们曾经的辉煌。
香港就像个百年老字号点心铺,他们一度沉浸在殖民文化中不可自拔,老师傅还在用英国佬留下的模子做奶黄包,TVB电视剧还在复制三十年前豪门争家产和警匪黑帮片套路,美术馆还在把北京玩剩的当代艺术换个英文标签去接着卖。
这么多年毫无创新,老顾客早就尝腻了,年轻人嫌老土,可老师傅还在说这可是女王尝过的配方,你们还不满意吗?
香港打小被英国人按国际倒爷的标准培养:左手把西洋货改改卖给内地,右手把内地货贴牌卖回西洋。
到了今天自己想做原创品牌时,才发现既不懂内地年轻人在短视频怎么玩梗,又跟不上硅谷最新的AI革命,连电影特效还在玩无间道那套慢镜头,内地早用虚拟现实拍流浪地球了。
所谓的精英在英国留学,还在喝红茶培养的国际视野,他们在内地学霸搞出量子计算机的年纪,还在研究怎么把伦敦腔学得更正宗。
就像米其林餐厅摆了一盘精致的虾饺,还不如深圳的猪脚饭更让人有胃口。
这座城像被按了暂停键:当年靠倒卖功夫片和武侠小说风光无限,却错过了互联网时代重新发明的机会。
为什么会错过?
今天深圳政府和市民在热情的接待香港游客的时候,20年前香港的普通柜员还一脸鄙视的看着内地游客,挣了钱都要骂你一句穷鬼,因为这是他们最骄傲的优越感。
当他们沉浸在这种感觉中洋洋得意的时候,在深圳华强北的小破工厂里,山寨机作坊正在孕育未来全球最为先进的无人机。
所以我终于明白了,为啥大师离去,那么多香港人怀念。
因为他代表了曾经的殖民文化的巅峰,而这个巅峰,再也不会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