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造谣“胡锡进病亡”?真相:字幕错位闹出乌龙

2022年12月24日23:24:08 娱乐 1376

这是一名台湾网友在中文社交平台上传的图片:“请问这是真的吗?”

截图是一家台湾电视台的直播画面,上面出现的标题居然是:“《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输液数小时后不治身亡。”

台媒造谣“胡锡进病亡”?真相:字幕错位闹出乌龙 - 天天要闻

这个截图画面出现在社交平台上之后,立即引发了许多网友的愤慨:没想到如今台湾媒体已经无良到如此地步,完全没有任何底线和节操了,居然造假胡锡进不治身亡。

但是很快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字幕错位造成的阴差阳错的乌龙事件。

一、台湾电视台字幕错误,“胡锡进”与“不治身亡”放在一起,网友纷纷误会

当时台湾电视台正在播放胡锡进的介绍视频,也就是著名的《胡侃》栏目。

而这个时候正好介绍到胡锡进一名朋友输液数之后不幸死亡的事情,字幕上就出现了“输液数小时后不治身亡”。

结果与“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的头衔字幕放在一起,让人误以为台湾电视台正在报道“胡锡进不治身亡”。

台媒造谣“胡锡进病亡”?真相:字幕错位闹出乌龙 - 天天要闻

很快有当地网友将其截图发布到网上,进一步扩大了这个事情的影响力。

随后,多家自媒体博主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布了这个乌龙消息,进一步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许多网友说,这不是台湾媒体在造谣吗?

台媒造谣“胡锡进病亡”?真相:字幕错位闹出乌龙 - 天天要闻

二、事实:胡锡进正在从新冠中恢复,每日发帖数开始增加

事实上,作为社交平台上最著名的媒体评论人,在经过连续8天连续发烧之后,胡锡进正在从新冠中快速恢复过来。

台媒造谣“胡锡进病亡”?真相:字幕错位闹出乌龙 - 天天要闻

这从他每天开始增加的发帖数就可以看出来。

从12月19日到22日,由于始终新冠发烧不退,经常出现上午退烧,下午发烧的反复情况,导致胡锡进发帖数从此前每天3-4篇下降到每天只有1篇。

而从22日开始,胡锡进逐步恢复了自己的发帖数,评论范围也从疫情扩大到自己最擅长的国际热点领域。

从23日晚上开始,胡锡进则连续发布了2条评论文章和1条视频,显示自己的创作能力正从新冠中恢复过来。

最新一条视频里面,不到40分钟时间,互动留言的网友突破万人,显示了胡锡进作为最著名媒体评论人的强大影响力。

台媒造谣“胡锡进病亡”?真相:字幕错位闹出乌龙 - 天天要闻

而这个时候,台湾媒体因为字幕错位闹出的“胡锡进身亡”的乌龙事件,则从侧面反映了网友们希望这名知名媒体人尽快康复的关注。

三、台湾媒体经常闹出各种离谱的“名人死亡”乌龙事件

从画面上看,这家电视台引用了胡锡进在确诊新冠期间的一段“胡侃”栏目视频。

当时胡锡进在画面上介绍自己朋友不幸死亡的事情:在输液数天之后不治身亡。

结果由于字幕设置上出现了失误,导致“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与“输液数天不治身亡”这两行字幕同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以至于产生了“台媒报道胡锡进身亡”的乌龙事情。

事实上,这并不是台媒第一次闹出类似的“名人死亡”乌龙事件。

此前有台湾媒体造谣爱国艺人黄安新冠死亡,引发黄安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愤怒辟谣。

台媒造谣“胡锡进病亡”?真相:字幕错位闹出乌龙 - 天天要闻

四、网友刷屏留言,期待胡锡进尽快康复

目前,在胡锡进的最新帖子下,出现最多的还是希望他尽快康复的留言。

一名陕西网友留言说:“老胡,今天恢复了点吗?祝平安!”

这条留言获得了170多名网友点赞。

台媒造谣“胡锡进病亡”?真相:字幕错位闹出乌龙 - 天天要闻

另一名广东网友留言说:“希望老胡早日康复,尽快恢复烟火气。”

同样获得了20多名网友的点赞。

台媒造谣“胡锡进病亡”?真相:字幕错位闹出乌龙 - 天天要闻

对于台湾媒体闹出乌龙事件这个事情,你是如何评价的?

娱乐分类资讯推荐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 天天要闻

不管你多节俭,这6类东西该扔就扔吧

过期药品与保健品:家中的小药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一些过期的药品和保健品不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误服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大扫除时,务必检查并清理这些过期物品,确保家庭用药安全。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 天天要闻

李晓旭:在《织造府》塑造从未有过的贾宝玉

“上海观众以包容态度看待新编剧目,《织造府》演出现场的热烈感觉扑面而来。”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李晓旭携新剧《织造府》登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她分饰曹雪芹、贾宝玉两角,带领一群年轻演员展示不一样的《红楼梦》故事。《织造府》作为毕派小生,李晓旭对上海充满感情,“我是毕春芳...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电 题:传统曲艺混搭相声“圈粉”年轻人 作者 傅天骋 黄梅戏遇上相声曲艺,历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声馆里,每天都上演着传统曲艺与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剧场创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韵相声”以来,“95后”至“00后”观众占比突破80%,百余座位周周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