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里,你的另一半是你的一面镜子,你越靠近,越能看清自己的样子。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尽完美。
但很多人,却宁愿打碎镜子也不去看那个真实的自己。
,时长05:10
我们都听过灰姑娘的故事,童话的结尾,灰姑娘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为爱情故事谱写了完美结局。
但剧作家斯蒂芬·松德海姆改编音乐剧《拜访森林》中的场景,却更符合生活的真相:
不同的生长背景和价值观,导致灰姑娘和王子在婚后开始经历各种矛盾和争吵,两个人都怀着无助和痛苦,在森林里游荡。
溪子老师说:我们在一段关系开始的时候,大多是抱着期待和兴奋,
可是随着彼此了解的深入,大家总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正如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爱情三元素理论:
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会激发双方强烈的吸引力,让感情迅速增温。
但研究发现,这种激情半年左右就会消退。
这个时候,两个人进入老夫老妻的状态的时候,就会涉及到如何去用亲密和承诺去维护亲密关系。
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所谓天造地设的完美恋人,根本就不存在。
在《奇葩说》里,薛兆丰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形象的类比:
试想一下,在一个大缸里,有72亿颗绿豆,你和你的“命中注定”是仅有的两颗红豆。
你们想要在短暂的一生中相遇,无论你怎样摇晃这个桶,相遇的概率也几乎为0。
谈恋爱是跟一个人的优点在谈,结婚却是跟一个人的缺点过日子。
那些令人羡慕的亲密关系,背后都有你看不到的努力磨合。
只有彼此理解和接纳,才会把“错”的选择,变成对的人。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好的婚姻,应当是“各过各的”。
但溪子老师认为:
如果好的婚姻是各过各的,其实更像是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大家是没有合作精神的,我并不认为说这样会发挥更大的价值。
好的婚姻其实更像是创业,大家取长补短,一起往一个更好的目标去努力,它是1+1>2的。
前段时间,梁朝伟、刘嘉玲早年间一起走秀的视频火了。
画面中,刘嘉玲举止大方、霸气外露;而梁朝伟神情拘谨,紧紧拉住刘嘉玲,像一个孩子。
“社恐+社交达人”达人的强烈反差,瞬间被网友顶上了热搜。
一个外向活跃,一个深沉含蓄,刘嘉玲和梁朝伟完全是两个不同星球的人。
但这对曾经不被人看好的伴侣,已经走过了33年。
刘嘉玲最艰难的岁月,热爱拍戏的梁朝伟果断推掉了所有戏约,陪着刘嘉玲度过黑暗的岁月。
刘嘉玲说:“伟仔陪我经过很多风风雨雨,给了我一座山的力量。”
而刘嘉玲开朗活泼,只要和她在一起,敏感内向的梁朝伟就会止不住自己的笑容,他说:
“嘉玲就是我的驱魔人,当我听到她的笑声,听到她对我说话,我就知道我已经回到了现实之中。”
她用她的世俗和强势,守护他的诗与远方。他用他的安静和力量,保护她的周全。
杨绛和钱钟书是出了名的恩爱夫妻,感情被传为佳话,但也有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
然而,当他们出现争端时,都会遵守一个规定:
每当到了情绪的制高点,就会回想结婚的初衷,然后停止攻击,回到理解共情、解决问题的轨道上去。
伴侣吵架,不是为了解决对方,而是共同去解决问题。
经营婚姻好比经营企业,热情是一部分,更多的是要有合作共赢的精神。
夫妻作为婚姻的共同责任人,唯有荣辱与共,共同进退,才能经营出好婚姻。
在溪子老师从事临床咨询的经历中,有一个案例让她印象深刻:
小a是个优秀的女性,工作努力且上进 ,周围人都很喜欢她,但是在感情上,情路却十分坎坷。
她从不乏追求者,但每次恋爱都不会超过3个月。
因为每次恋爱,小a就好像变了个人一样,变得非常粘人,甚至要求对方必须马上回他消息,不回就夺命连环call。
每当她感受到对方的冷落,她就会提出分手,可是对方要是真的同意和她分手,她又会万分痛苦,就像一个恶性循环。
后期在临床咨询中,溪子老师发现小a的家庭是非常重男轻女。
童年时期,小a有个非常想要的玩具,一直请求妈妈买给她,妈妈不厌其烦,最后说:“考前3名就买给你。”
那个学期小a非常努力,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绩,妈妈却拒绝实现诺言。
但当哥哥随口说想要一双球鞋,妈妈想都不想就同意了。
七岁的她看见哥哥高兴地穿着球鞋,哭得不能自控。
这件事情对小a的影响很大,长期被父母忽视,让她觉得自己是很容易被抛弃的。
这种童年的感受很容易在她的恋爱中被激活,结果就是,每次恋爱她都一定要狠狠抓住对方,希望对方不要丢下她,最后却让双方都陷入了痛苦。
在节目《鲁豫有约》中,伊能静曾谈到她与哈林离婚的原因,她说:
在前一段婚姻里,我像抓了一个浮木,我希望他把我所有原生家庭的痛苦、我对这个行业困惑的男女关系通通解决掉。
但为什么呢,他又不是你的医生,人家是来跟你谈恋爱找老婆的,不是给你治病的呀!
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遇到困难,而每个问题的背后,都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
就是这种伤痛,导致争吵、批评或相互指责。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却纵容自己任意发泄情绪,将会导致两人的感情渐行渐远。
从表面上看,争执的双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双方各自的痛。
只有察觉内心的问题,才能化问题为答案。
戴建业教授曾说:
对爱情婚姻万万不可“胸怀大志”,“志向”越大必然痛苦越深,要求越多收获越少。
两人世界里,你可以对自己“高标准”,但不可对伴侣“严要求”。
婚姻的痛苦,很多都是对自己内心的投射,只有改变自己,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把婚姻当成一场修行,好好修炼,对外降低期待,对内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