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车祸,两重伤害:身体瘫痪+网络暴力
2025年4月5日,甘肃25岁的白女士乘坐男友张某某驾驶的车辆时,因对方违规驶入对向车道,与大货车相撞,导致她脊髓损伤、高位截瘫,从此失去站立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这本是一起典型的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然而,当白女士在网络上喊话男友“现身负责”后,舆论却迅速跑偏——
✅ “渔场管理大师”:网友扒出她此前社交平台内容“没有男友痕迹”,认定她是“养鱼达人”,截瘫后才“赖上”男友。
✅ “脚放中控台活该”:有人臆测她坐姿不当导致重伤,尽管大货车司机证实她当时系安全带且姿势正常。
✅ “道德绑架逼婚”:部分声音指责她“用瘫痪绑架婚姻”,却忽略她核心诉求只是医疗费和后续护理。
图片来自网络
法律冷眼:情感承诺≠法律责任
1. 婚姻承诺无强制力
- 张某某曾承诺“坐轮椅也要娶你”,但根据《民法典》,恋爱关系不产生法律义务,婚姻必须自愿登记。白女士若仅以“承诺结婚”起诉,法院不会支持。
2. 交通事故责任铁板钉钉
- 交警已认定张某某负事故主责(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5条),他必须赔偿医疗费、残疾赔偿金(按20年计算)、护理费等,总额可能超500万元。
- 若其车辆投保“车上人员责任险”,保险公司也需赔付。
图片来自网络
3. 失联≠逃责
- 张某某全家失联,但法律有公告送达、财产保全、强制执行等手段。即便他转移资产,法院仍可查封其房产、冻结账户。
普法辣评:别让性别叙事模糊法律焦点
1. “捞女”标签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 截瘫患者每月治疗费超5万,白女士父亲务农无力承担,索赔是生存刚需,而非“讹诈”。
2. 性别对立掩盖真问题
- 此案本质是侵权责任纠纷,而非“男女博弈”。网友若只讨论“该不该嫁渣男”,反而稀释了肇事者的法律义务。
3. 道德审判不如法律行动
- 建议白女士立即:
✅ 申请财产保全,防止张家转移财产;
✅ 做伤残鉴定(脊髓损伤通常评一级伤残);
✅ 起诉索赔,包括精神抚慰金(《民法典》第1183条)。
图片来自看看新闻
社会反思:我们该如何看待“受害者瑕疵”?
1. 完美受害者不存在
- 即便白女士曾与异性互动,也不影响她依法获赔的权利。法律不看“道德瑕疵”,只看事实和责任。
2. 舆论监督别变“网络猎巫”
- 网友热衷“破案”,却忽略肇事者失联、拒赔才是核心恶行。若聚焦错误,只会让真凶逍遥。
结语:
这场悲剧里,最该被审视的不是白女士的“情史”,而是法律能否穿透失联迷雾,让责任落地。感情会背叛,但法律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