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留儿女草留根,这话在明间有很重的分量,每个家庭不管有几个孩子,但一定得有个男孩,因为养儿防老呀,这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发展到现在,当自己老去时,儿子还能靠得住几成?
我们且不说一些不孝顺的子女,即使百般孝顺的,他们也因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所以也无法经常陪伴在身边。加之人口像城市的流动,农村只剩下老人们。
我的家乡是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小村庄,这里自始至终还维持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劳动模式,这样的土地养活了祖祖辈辈,改革开放之前,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大多从未离开这片热土哪怕一步。
男大当家,女大嫁人,这是对婚姻的观念认识。在城市化进程之前,成家的儿子基本就在本村,女儿也几乎就在附近的村庄,那时的生活过得都很朴素,但父母有事随时都能照顾到,因为家就在跟前,在父母逐渐老去的时候,孩子们也都在身边,父辈们精神上至少是不孤单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进入21世纪,城市化进城在全国各地加速进行,为了更好的发展,许许多多年轻人开始离开自己的故乡,进入城市开始生活。
发展到如今,农村早已失去了曾经的景象,荒废的土地,空旷的窑洞,留下的只有年迈的老人,在大家的眼里,现如今60岁的父辈们还是农村的“年轻人”,好多事情还得靠他们。
相比于农村,城市有着天壤差别的优势,众多的就业机会,便利的交通,发达的教育,完善的设施,这也是大批人群转向城市的重要原因,我们且不谈在城市后续发展的如何,由于主要劳动力的离开,农村显得萧条了许多。
因为很多因素,老人们很多还是选择留在农村,并没有随子女离开,即使子女们的生活条件非常不错,但是还是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这里承载了他们一辈子的记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是他们对家留恋的真实写照。
由于现在生活压力也比较大,大家真的都很忙,这也是造成子女无法常回家看看的客观因素,很多子女一年都甚至回不了家。
现在农村的条件尽管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金钱和物质老人们都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内心的孤独成为他们最难客服的“困难”。
只要有什么节日,总是盼望子女可以回家看看,他们不求你带什么东西回去,只要你人回去就是最大的欣慰。
我的母亲兄弟姐妹六个人,除了小舅在家其余都不在身边,外婆今年已经79岁,他们在老人家今年生日的时候一起回去,给自己的母亲过了一个从未团聚的生日。从他们的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家的开心,但是这样的日子真的太少了,也许这样的团聚,能让年迈的外婆开心的不止一天两天。
我自己在今年年初回家的时候,特意留意了路过的村庄,根本就没有看到几个年轻人,曾经上千人口的村子现如今也只是零散的住户,昔日的模样相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我们能陪伴的日子,还是最好多抽一点时间回家看看,有时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现在的人们,只往下疼,在口上说只疼养自己的,和自己养的,但这样的比列还是严重失调,如果拿出2成的比列来疼父母,老人们的孤独一定会少很多。
现在的科技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个微信通通搞定,什么视频,语音,文字都不在话下,节日还没到,各路孝子早已准备好孝顺的台词,图片等,部分网友也纷纷调侃到,与其在微信里各种“嘘寒问暖”,何不砍几斤肉直接回去呢?
我们不反对利用现在各种发达便利的条件实现距离的跨越,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有时身边的陪伴真的用其他方式无法替代,不是不好,只因人都是情感动物,父母见到子女的心态,那种发自内心的一笑真的很美。
愿作为儿女的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的情况下,都可以多陪陪自己的父母,不用让他们的孤单成为永恒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