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9日星期二,这里是
线上线下分享,在这些年,你听了多少?
每一次分享之后,你是不是也会直呼过瘾,但是事后却还是那个你?亦或者,你是不是也会产生“又是在说某某道理”的那种感受?
这篇文章,我只想谈谈,为什么我们听越多的分享,不仅没有过好自己的生活,反而还产生一种“为什么我也懂但就是没有达到别人的优秀”之类的压力感,以及,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听的高质量分享。
在我看来,所谓的分享,其实就是分享者对过往某个特定领域的经历、心得体会的一种主观的、浓缩的经过整理的过程。
1、分享的主观性
所谓分享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任何人的分享,都会存在主观的成分。哪怕是亲身经历的事情,他在分享的时候,也因为时间因素、轻重选择等,发生偏离的情况。
在这个知识可以轻易实现共享的年代,各家的分享可谓是铺天盖地,你随便加入一个线上群体,就会时不时被群主以@全体成员的方式,通知在什么时间由谁给大家分享什么主题的内容。于是乎,你当时记了满满的几页纸,大呼过瘾和充实,但是,事后,你还是你,分享的牛人,还是那个你认为高不可攀的牛人。过去之后,你还是会继续听分享,享受着事后听了的那种情绪快感。
但是,这种听取分享的习惯,却有很大的弊病,因为这种享受快感的感受,会在时间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即你会产生“干货听了很多,但是依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的感受,亦或者“说来说去,还是在说某某个道理”的看似看透分享者内容本质的错觉。
这也是我不喜欢也不建议频繁听各路分享的原因,因为这种听完一时爽,过后生活照旧的现实,让你产生的不是动力,反而是压力和焦虑,甚至自我怀疑。
分享的主观性也意味着,分享者很可能在分享过程中无意识参杂很多非真实、客观的想法内容。比如说,对方分享自己一次成功的销售经历,自己如何运用人际沟通等知识,经过重重交锋,终于让客户被自己说服了,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很可能,对方的同意和“被说服”,只是因为他的需求,刚好在这个时候被满足,人家之所以思考周旋,其实只是因为自己在纠结如何让需求更好的满足自己。
2、分享的浓缩性
所谓浓缩的,换句话说,就是分享者分享的内容和观点,都是一个缩减版的个人MV。就像我们人可以活几十年,但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就可以呈现一个人的一生。
浓缩是必然,因为没有人会把自己每月、每周、每天、每分每秒的行动全部搬出来说,他们只会将365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拿出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分享。
既然是例子,那就注定只是个别,你不会看到支撑例子成立背后的无数潜水的行为。就好比我今天成功考过了科目一,前后只用了13天。考友问我如何做到的,我说就是必须每天都刷题,有题感。但我是在这13天中如何在工作间隙偷偷抢时间刷题,利用一切交通标志去强化自己对记忆的经历,只有自己能体会。
在这里,我并不是提倡大家不要听分享,我们当然要学习前辈的经验理论以及心得感悟,而是,我们一定要学会识别分享的质量,以及平衡内求和外寻之间的关系。
3、选择高质量的分享
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收获,我分享一下自己对于高质量的分享的认识。
第一,一定是亲身经历的。没有经历就不会有特别强的情绪,所以,判断一个分享是否实在,一个关键就在于分享者是否有高昂积极的情绪。
相信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当自己在经历某件事情之后,会产生强烈的话语权,在和别人说的时候,会特别“话痨”,言语间流露出一种气质,听的人都能被你的气场所感染,从而产生一种“你在发光”感受。后来我发现,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自己做了,经历了,产生的情绪上的亢奋。只有自己做了,在分享的时候才会特别有一种独特的情绪,感觉自己特别想说、能说、而且会说。
第二,一定要看分享的内容,是停留在冰山上面,还是深入冰山下面。
说实话,很多人在分享的时候,分享其实都是结果以及实现结果的那个过程。但是,听得多了,我更加有一种体悟:好的分享,并不是分享取得的结果以及实现的过程,而是分享在你实现它的路上,你为什么能做到的东西,这才是冰山下的东西。你在怎么实现这个结果的路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其实是在透露着你的思维方式,以及获取这个思维方式的途径。这才是听的人应该学习和认真思考的地方。
写到这里,我忽然发现自己本次带入了强烈的情绪感,甚至有种进入到写作的心流中的感觉,其实,只是因为这些话,我曾经亲身经历和思考,并且,对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