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烟台持续高温,而烟台南山学院东海校区学生们的心却像被冷水浇透:宿舍那孤零零的悬挂小风扇吹出的风竟比体温还滚烫,如同干涸生命上的一缕虚情安慰。
有人扛不住了。一个年轻的身躯竟在37℃的蒸笼中热晕倒下,救护车凄厉的鸣笛惊飞了校园最后一丝平静——此刻睡不着的青春学子们才猛然惊醒,那些夜晚硬熬时浑身汗水黏腻、睁着酸涩的双眼看向天花板的苦楚,原来真的可以要命。
"宿舍晚上10点关门,超市里有空调,我们就在那里待到9点半才回宿舍,"宿舍楼熄灯关门的前夕,超市里每一寸空间已被席地而坐的学生占满。为了蹭这点救命的冷风,他们屈身蜷缩在货架间隙、倚着冰凉的地板,只求片刻喘息。当校园关门时间一到,学生们只能回到蒸笼般的宿舍里,把无处安放的身体托付给漫长的夜,直到凌晨两点都辗转反侧,或者六点被蒸腾的热浪提前唤醒。
"冲凉20分钟后又是一身汗",成了这群学生彼此心照不宣的夏日魔咒。他们不断在狭小憋闷的浴室中反复冲淋,以换取汗水蒸发那短暂的凉意。可那微弱的清凉感像指尖流沙,转眼又被热浪吞噬。
校方对此的回应却是令人齿冷的现实:"学校建筑楼龄太老,电路带不动空调。"一句简短的"楼龄老、电路差"把学生挣扎的尊严无声击碎。那热晕倒地的学生?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体质较差"、一句"个别现象"罢了。仿佛承受37℃蒸煮的宿舍、在深夜被迫挤满人的超市,全是学生的幻觉或矫情,与学校的责任丝毫无关。
更令人心寒的是,学生们绝望的等待换来的是"商量解决办法"的敷衍承诺——在一年中最酷热的季节里,这些商量的进度比灼烫的夜风还要飘渺。
宿舍该是学生疲惫心灵的港湾,可当连"避暑"都需要寄人篱下地蜷缩在超市角落,这港湾是否早已名存实亡?
当教育经费投入节节攀升,为什么总有一些高校的基础设施跟不上温度计的数字?学生的青春健康与尊严该被热浪如此无情蒸腾吗?那些被敷衍搪塞的诉求背后,是否藏着被漠视的真实生命?
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国家栋梁之才,可在成为栋梁之前,年轻的生命首先需要一个能安稳入睡、不至于在炎夏被热醒热晕的角落。
酷暑面前,我们或许暂时没有改变天气的力量,但可以改变校园的回应方式。高校不能变成"电路太老"就敷衍学生生存空间的问题工坊。每个青春生命的安睡尊严,都该被温柔守卫而非残酷消磨。
这个夏天过后,别让学生们的记忆只留下超市冰冷的瓷砖地板和宿舍里辗转无眠的汗水。是时候让那句"正在商量"从虚设的推诿变成看得见的行动了——每一处电路改造、每一台空调安装,都应是对年轻生命尊严的响亮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