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研究生刘甜静来到平陆县第一初级中学进行非遗文化大单元教学实践活动,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皮画”与永乐宫壁画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教育,打造“赏析+实践+创新”三维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笔墨丹青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永乐宫壁画赏析课——解密艺术密码:眼睛与心灵的对话
课程以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为切入点,解码《朝元图》中细腻的人物刻画、丰富的色彩层次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学生的目光。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不仅了解到壁画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更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欣赏壁画之美。在赏析过程中,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眼睛与心灵的对话,深刻体会到永乐宫壁画所蕴含的艺术魅力。非遗“泥皮画”,让学生了解到泥皮画作为山西省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泥皮画的制作工艺独特,色彩鲜艳且富有立体感,更是让学生们大开眼界。
聚集非遗实践三部曲:从壁画到泥皮,从传统到创新
1.泥皮画制作:双手触摸历史的温度
制泥皮:带领学生用(黄土+细沙+麻纤维)调和泥料,亲手铺制泥板(比例提前调试,适合初中生操作),感受古代画工“三分画,七分底”的讲究。学生学会了如何将黄土、细沙与麻纤维按比例混合,还体会到了泥料在手中逐渐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奇妙变化。铺制泥板时,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生怕破坏了这份历史的质感。每一次按压、每一次抹平,都仿佛在与古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这种亲身体验,让学生们对泥皮画的制作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泥皮画绘画:色彩和线条对学生学习的启发与引导
在泥皮上作画,不同于普通的画布或纸张,它要求学生们更加细致、耐心地运用色彩和线条(老师提前准备好拓印的线稿)。每一种颜色的搭配,每一条线条的勾勒,都需要学生们深思熟虑,以确保作品既符合永乐宫壁画的艺术风格,又能展现出自己的独特创意。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色彩感知能力和线条把控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看着学生们在泥皮上专注地绘画,仿佛能看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多彩,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3.文创再造: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拆解壁画中的元素,引导学生用扁平化设计、撞色搭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好素材贴纸等多种材料,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制作团扇、小木片、贺卡、贴纸等。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每一件文创作品都蕴含着学生们对永乐宫壁画的独特理解和情感,它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再现,更是新时代精神的体现。看着学生们手捧着自己制作的团扇、小木片、贺卡等文创产品,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仿佛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青春的力量在交织、在碰撞。
非遗进校园:当泥土遇见青春,美在真实生长
这场与永乐宫壁画的“对话”,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启蒙。当看到学生们捧着自己制作的泥皮画,眼中闪烁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时,我们确信:美术教育的价值,正在于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为学生指尖可触、心中可感的文化生命。
【来源:平陆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