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钳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郭国伟给学生讲解操作技巧。
□本报记者 王向前 文/图
锉刀、手锯、台虎钳,纯手工能搓出多么精细的器件?郭国伟的标准是尺寸误差在0.01毫米以内,不超过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
这是什么工种?钳工。作为郭国伟钳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1974年出生的郭国伟精益求精,努力让钳工这一传统技能在智能制造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而他本人,也是技能成才的生动案例。
近日,记者走进郭国伟钳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感受钳工技能的“新旧动能转换”。
钳工其实是个精密工种
左腿弓,右脚蹬,一把锉刀在郭国伟手中来回拉扯,一块泛着金属光泽的零件在锉刀下显出棱角,铁屑飞溅,渐渐成型。
4月30日,记者来到郭国伟钳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看到他正全力示范打磨零件。工作室内一片安静,每次锉刀平稳推出,都能听到“唰、唰、唰”的声响。学生孙超越和赵家成俯身细看,不错过老师的任何操作细节。
“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能,在现代机械加工行业中仍普遍应用,主要借助量具、锉刀、手锯、台虎钳等工具,对金属进行切削加工、零件成型、装配和机器调试、修理。”拿着加工好的一个零件,郭国伟讲解钳工的由来和价值。
初中毕业时,郭国伟进入郑州技师学院(原郑州市技工学校)学习钳工专业。彼时的他,认定学一门技术就有好未来。“那时候觉得,能掌握一门手艺,走到哪儿都有饭吃。”他回忆,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他每天泡在车间里反复练习锉削、锯割、钻孔等基本功,手上磨出血泡是常事。
“钳工是体力活,心要细,手要有力,加工零件时更要心手并用,用耐心和精益求精,方能解决机器设备解决不了的问题,加工出符合生产需要的零部件。”他说。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学有所成的他顺利进入郑州一家国企工作。郭国伟清楚地记得,1998年,参加郑州市钳工技能大比武,他获得了第一名,成为郑州市技术状元,工资一下子涨了三级,全家人都很开心。
技能成才需与时俱进
2004年12月,郭国伟凭借高超的钳工技能,调入郑州技师学院工作。站在发展新通道、新平台的他,不仅要提升自己的钳工技能水平,更要带领学生们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如何让钳工这种传统工种继续发扬光大?如何让更多学生愿意选择这门技能,成就自己?他的答案是:与时俱进。“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技能跟上时代步伐,闯出一片崭新天地”。
他先从自身入手,积极参与技能大比武,一步步成长为郑州市钳工行业技能专家。随后,他又带领学校职工参加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获得装配钳工(国赛精选)赛项优胜奖,其学生参加河南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装配钳工(国赛精选)项目金奖。
此外,他还带领学校钳工教学人员积极参与人社部工学一体化课标的制定,提高专业认知能力,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职业技能教育,不仅需要超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这些年来,国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成才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我们要积极拥抱职业技能竞赛,去开阔视野。”他说。
2024年7月,郭国伟钳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批准成立,他的技能事业掀开新篇章。
手上功夫需代代传承
“一个人技术再好,也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才能推动行业进步。”这是郭国伟的信念。作为学院钳工专业带头人,他积极探索“工学一体、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
他深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极致的追求。在教学中,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标准操作流程,更强调“手感”和“经验”的积累。
作为郭国伟曾经的学生和如今的同事,21岁的孙超越获得2024年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全国总决赛装配钳工项目金奖。他说,郭老师对我们的实训指导非常认真,尤其重视细节,时常告诫我们不管是参加比赛还是在日常工作中,都不能马虎。
郑州技师学院2022年秋季班学生赵家成,也正跟随郭国伟学习这项技能。他说,每次遇到难题,郭老师不但有问必答,还时常通过实际操作来演示动作要领。
近年来,郭国伟累计为社会培训和认定钳工专业的技能人才800多人次,培养省级技术能手人才4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2人。郭国伟说,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他正带领团队学习数控加工、3D打印等新技术,推动传统钳工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
“我的愿望很简单——让更多年轻人相信,学技能同样能成就精彩人生。”看着埋头苦练的学生,郭国伟看到了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