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曾在深夜的灯光下,默默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忧过:“我的孩子是不是不够聪明?是不是不愿努力?”,如果你曾有过这种想法,你肯定知道那种一阵凉意袭来的感受。
这种情绪,背后总是有一个难解的谜团:
“我明明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
说实话,家长们的焦虑和无助,像一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揪心的同时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有时家长们似乎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孩子根本没有办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怎么可能有效率地学习呢?你可以拼命辅导,可如果孩子不专注,一切努力就像往一个漏水的桶里倒水,根本装不满。
更让人心烦的是,孩子并非不想学,而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专注力,使得那些辛苦的付出看起来毫无意义。
有时候,孩子做对了单个题目,但一到考试,脑袋就像死机一样,错得一塌糊涂。这不禁让人怀疑:难道真的是孩子太笨了吗?
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出在专注力上。
1.专注力是小学数学成绩的核心
提到小学数学,大家脑海里可能浮现出的,是那些枯燥的基础运算和看起来繁杂的应用题。
没错,这些内容的确是数学的基础,但有时家长却会发现,孩子的成绩时好时坏,尤其在做试卷时,看着孩子答题顺利、准确,结果交卷时,忽然又错了三四道无关紧要的小题。
这时,大多数家长都会不由自主地抱怨:“怎么又错了?就这点小问题都能错,真是粗心!”
可真正的原因是,孩子的专注力不够。平时轻松的状态下,孩子可能能维持较高的专注力,但一到考试,时间压力和卷子堆积的情境下,孩子就像被困住的小兔子,思维开始变得不受控制,最终做错了那些本该答对的题目。
更糟的是,很多家长忽视了一个事实:小学阶段,课业负担本不重,孩子的大脑根本不需要被过度“填充”。
然而,很多家长为了提高成绩,给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增加大量的课外作业和补习内容。
结果呢?孩子的焦虑与疲惫只会不断加剧,反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有一个孩子,成绩曾经大幅下滑,家长十分焦虑,想着通过加码学习来挽回局面。于是他们给孩子增加了大量的作业和练习,结果呢?
孩子本来能轻松解决的数学题,突然一错再错,最终不仅没有提高,成绩还更糟了。
原因非常简单,专注力下降,时间过长的学习将孩子的专注力消耗殆尽,效率自然低下。
2.粗心,背后是学习效率低下
很多家长和老师常常把“粗心”当作孩子的问题,觉得孩子不认真,应该给予惩罚。
实际上,粗心并非个别孩子的毛病,它更多反映的是孩子无法持续保持高效学习的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长时间的课外学习不仅不能提高成绩,反而容易使专注力下降,学习效率变得极低。
就像一个训练马拉松的运动员,虽然他跑得再快,但总有一个极限,超出了身体的承受能力,结果就会体力透支,速度降低。
孩子也是如此,短时间的高效学习,远比长时间的低效学习来得重要。
我记得有一次,儿子做数学作业时,他完成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看起来得意洋洋的对我说:“妈,我做对了!”我一看,答案上写了个“6”,但实际上应该是“8”。
我心里觉得这个错得有点不应该,忍不住笑了一下:“你怎么这么粗心?”他淡定地答:“妈,我考试时专心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居然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他并非不认真,而是在做作业时,专注力不够,导致了这种简单的错误。这正是专注力的“真面目”:
孩子能做对单独的题目,但在长时间的考试中,缺乏持续的专注力,最终导致了一堆错误。
3.学习效率,才是低年级的核心目标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孩子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知识,那就足够了。别再一味追求分数,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效率。
有个家长,天天让孩子做两到三倍的作业,孩子坐在书桌前,神情恍惚,心不在焉。看着孩子越来越没劲,我提醒那位家长:“这样下去,孩子不仅会越来越厌学,学习效果反而会变得更差。
最终,反而会成为提升成绩的‘阻力’。”
4.如何提升专注力:做作业的正确方式
既然专注力这么关键,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呢?
首先,缩短学习时间,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其次,鼓励孩子通过自我激励来提高学习投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完成任务,从而培养专注力。
比如,如果孩子每天需要做两个小时的数学练习,可以先缩短为一个小时,但要求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采用正向激励,而不是惩罚式教育,让孩子逐渐提高学习效率,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所以说,专注力的培养并不复杂,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摆脱“填鸭式”教育的误区,理解并接纳孩子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节奏和效率。
给孩子一个既舒适又高效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一味堆积任务。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强的学习能力,最终不断提升成绩,并逐渐培养出更强的专注力,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