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刚刚结束。根据央视新闻报道,重庆市在今年成为全国首个开展省级联合命题改革的省份,首次在英语翻译专业硕士中实行全市统一联合命题。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劲渝表示,此次改革遵循“积极稳妥、梯次推进”的原则,2025年从英语翻译专硕开始试点,涉及9所高校。计划于2026年进一步推广至数学、应用经济学和药学三个学科,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统考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命题模式,长期以来采用国家统一命题与招生单位自命题相结合的方式。
近年来,教育部一方面增加了全国统考科目的数量,目前已有25门科目由国家统一命题;另一方面,大力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命题,推动自命题“减量提质”。重庆的省级联合命题改革便是这一趋势的一个典型案例。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将自命题科目改为统考科目,研究生考试统一命题的趋势愈发明显。根据《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第三十四条,现有的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俄语、日语、数学、教育学专业基础、心理学专业基础、历史学专业基础、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等。
多所高校调整初试科目
2025年,多所高校对考研初试科目进行了调整,将不少自命题科目改为统考科目。
例如,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18所高校将计算机相关自命题科目改为统考“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天津医科大学、宁波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改为306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
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科目改为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西南大学、南昌大学的部分专业改为311教育学专业基础。
自命题存在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借鉴高考经验,分步实施硕士研究生初试的统一命题改革。
他指出,2024年全国统一命题科目仅25门,而自命题科目多达28,874门,涉及879个单位,平均每个单位自命题科目33门,最多的单位有170门。如此繁多的自命题科目给各命题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
自命题考核方式存在多个环节,包括试题命制、印刷、运输、管理、评阅和存档等,流程复杂且安全风险高。一旦某个环节出现疏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此外,自命题考试参考书通常为本校本科生教材,对外校考生不够友好,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内部阅卷人员也容易引发腐败问题,影响考试公平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各招生单位考卷不同,自命题初试不利于划全国初试合格最低线,也不利于调剂招生。
考研统考的优势与挑战
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底线,全国统一命题是提高考试公平性的有效手段。统考可以统一试题难度,将所有考生置于同一起跑线上,考核方式更加公平。
信息公开也是公平的重要基准,统考科目的参考教材等资料相对自命题更为公开,方便考生搜集。此外,统考可以打破“信息差”,减少因换考试大纲带来的不确定性,保证复习的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统考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允许学生同时申请多所大学,保障了考生的“选择公平”,为其开辟新的择校道路。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自命题改为统考后,可能会使考研竞争更加激烈。原本参加自命题考试的考生重新挤回统考,考生基数增大,可能导致名校和高分考生之间的“内卷”,增加考研难度。
此外,当更多学校加入统考,旧的统考复习知识点需要更新及兼容,出题的难度和深度可能会有所加深,加剧考研“高考化”。
面对统考难度增大的情况,一些高校选择了反向操作。例如,大连大学在今年7月发布通知,将2025年历史学考研的统考科目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改为自主命题考试《中国通史》,调整后的考试范围减少了世界史部分,旨在改善试题难度,吸引更多考生。
无论是自命题还是统考,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当前,我国高校在自主命题和统考之间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但普遍遵循一个共识——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优秀人才,让每一位考生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这才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应有之义。
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升考试质量,将是各高校和教育部门面临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