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由省水利厅与省教育厅共同管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的高度重视,是全国三所水利本科院校之一,浙江省内唯一一所水利水电特色的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高校、浙江唯一一所国家水利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浙江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控股浙江水专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附属中学-镇海中学南浔分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杭州水力发电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批行业院校;1958年,升格更名为浙江电力专科学校;1960年,分别参与组建浙江水利电力学校和杭州工学院;1962年,学校撤销并入浙江大学;1975年,学校重建并于1978年更名;1984年,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成立;2013年,升格更名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17年起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2020年,列为水利部强监管人才培养基地组成单位。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有杭州钱塘、湖州南浔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701.5亩,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设有8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2个研究机构,开设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 文学等5大学科门类的本专科专业41个,其中本科专业35个(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有1200多名教职工,专任教师595人,全日制在校生13827人,其中本科生12077人,专科生、预科生、留学生等1750人、与国内21所高校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累计培养研究生近200人,在校联培研究生近80人。
源头
- 杭州水力发电学校
1952年12月,时任水电总局局长李锐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江华提出成立浙江省水电局,又与华东教育部、浙江省政府和王醒(后为浙江省水电局长)商谈培养水电专业人才建立水电学校等事。
1953年8月24日,燃料工业部以浙江省工业干部学校为基础,在保留浙江省工业干部学校(归浙江省工业厅领导,成立于1950年2月,1952年撤销)机械、电机两科基础上成立杭州水力发电工程学校,校本部设在杭州通江桥(现杭州第五中学校址);10月26日,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杭州水力发电学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四大水校之一,培养了一大批一五计划建设者,在当时全国大中型水利和电力建设工地上,活跃着杭州水力发电学校毕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业内人士将学校称为“水电摇篮”。
1955年11月26日,随着燃料工业部拆分为电力、石油、煤炭三个工业部,学校改由电力工业部领导,更名为电力工业部杭州水力发电学校。
1958年7月,学校下放给浙江省,并升格为浙江电力专科学校,属于大专性质,由浙江省水利电力厅主管。
- 浙江省杭州水利学校
1956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浙江省杭州水利学校,由浙江省水利电力厅主管,校址设在杭州市庆春门外华家池。
1960年4月25日,浙江省水利电力厅将浙江省杭州水利学校下放钱塘江工程局领导。
合并
1960年开始,浙江省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压缩;同年9月,浙江电力专科学校中专部迁往浙江省建德县,与浙江省杭州水利学校、国家水利电力部建设总局下属新安江机电安装技工学校合并,成立浙江水利电力学校,寻址新安江汪家, 由浙江省水利电力厅主管;在原杭州水力发电学校校址为主的基础上(校址在杭州文一路) ,大专部分同浙江机械专科学校(现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化工学院(现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纺织专科学校(现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冶金系、地质系、土木系和煤炭系)部分专业和杭州大学数理化三个系合并, 成立杭州工学院。
1961年,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杭州工学院被撤消,部分系科并入浙江大学,同时恢复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原杭州水力发电学校部分参与合并组建浙江水利电力学校。
1962年2月,浙江水利电力学校校产、师资、档案全部并入浙江大学;同年5月,学校撤销,校址改称浙江大学二分部。
重建
学校停办后,浙江省水利建设事业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
1975年,经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浙江水利电力学校重建,寻址杭州清泰门外。
1978年,更名为浙江水利水电学校。
1980年,浙江省水利厅决定建立浙江水利干部学校,与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合署办学。
198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址暂设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内(杭州杭海路、秋涛路)。
1993-1994年,浙江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马寿拫、浙江大学副校长黄达人、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洪起超等相继代表这三所大学分别与学校和省水利厅洽谈合并事宜,都希望合并建成其水利水电学院,学校和省水利厅都未予考虑,只想独立办学。
1995年,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
1999年,浙江省水利厅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书,要求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层次和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共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2001年,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全部并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2001年6月,浙江传媒学院东区规划用地与浙江水利水电高专位于西区的下沙一期建设用地对换,取得浙江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最终于8月份成功对换。 [
2003年,整体迁入杭州下沙校区;8月,成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2004年,被列入浙江省“升本”计划,并按“升本”程序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审批。
2007年,继续教育学院成立。
2010年,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成立。
2011年,与浙江省围垦造地开发公司签订江东校区土地供地协议书;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教育改革项目试点高校; 当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
升本
2013年4月,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为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省人民政府承诺“今后五年(2013-2017年)内省财政共补助1.5亿元,”以及省水利厅“在今后五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资金。
2014年,水利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水利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备忘录》,列入省重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
2015年,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7年12月,经过中央文明委严格复查,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入选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
2016年,加入CDIO联盟理事单位;成立创业学院。
201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
2018年,被列入浙江省应用型示范建设高校。
2020年6月4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与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在南浔区行政会议中心签署共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新校区协议。
2021年年6月28日,湖州市南浔区委区政府、宁波市镇海中学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三方签署协议,共同建设镇海中学南浔分校。
2022年9月1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启用仪式举行。
2023年1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申报的来华留学生“专升本”人才联合培养试点,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
2023年2月,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印发《浙江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2022—2026年)的通知》(浙学位 〔2022〕6号),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获批拟建设土木水利、能源动力、机械、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等硕士学位点。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11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和2个研究机构,开设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学等5大学科门类的本专科专业37个,其中本科专业3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875人,专任教师59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37%,硕士以上教师占78%,拥有共享院士、国家杰青、外国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才、省“151人才”、浙江省劳模、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一流学科带头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高校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50余名。
类别 | 名单 |
全国模范教师(1人) | 闫彦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 | 丁明明 |
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 | 董邑宁 |
全国水利职教名师(6人) | 高健、孙平、沈坚、刘学应、赵红、张海波 |
全国水利职教教学新星(2人) | 郭晓梅、徐高欢 |
水利部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 | 陈晓东 |
浙江省优秀教师(2人) | 潘铁军、梁曦 |
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1人) | 方贵盛 |
浙江省教学名师(4人) | 闫彦、王英华、李东风、梁曦 |
浙江省教坛新秀(5人) | 梁曦、王培风、方贵盛、僧德文、陈斌 |
浙江省水利厅“325拔尖人才工程”(9人) | 闫彦、高健、李东风、僧德文、于淑娟、胡其昌、马申、李增芳、 欧剑 |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选(12人,部分名单) | 郭晓梅、张翠英、项春、陈斌、胡其昌、僧德文、方贵盛 |
省级教学团队(2个) | 水利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所(主持人 |
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3人) | 沈建华、王伟英、闫彦 |
中国水利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1人) | 陈斌 |
浙江省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技术专家(5人) | 陈晓东、刘学应、欧剑、温新丽、刘芳 |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项目6个、省“十四五”一流学科建设项目4个。
类别 | 名称 |
十四五省一流学科 | 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 |
浙江省一流学科(6个) | 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 |
浙江省社会科学共建学科(1个) | 环境水利 |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 | 水文学及水资源、机械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软件工程 |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共12个、省优势专业1个、省特色专业7个。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质量与国际实质等效。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15项。
类别 | 名称 |
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1个) | 水利水电工程 |
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3个) | 软件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水利水电工程 |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 |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人力资源管理 、农业水利工程 |
十三五”校级本科重点专业(8个) | 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商务英语、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 | 基于大数据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 |
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4个) | 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 |
校级创新实验中心(1个) | SWH-CDIO水利创新实验中心 |
- 课程教材
截至2021年7月,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6部教材入选省普通高校“十三五”第二批新形态教材;出版教材96种,其中国家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共16本、浙江省重点教材(主编)35本;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第一主编参与编写“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4本。2016年,浙江水利水电学院7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有效期为5年;两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类别 | 名称 |
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首批) |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负责人:王丽) |
浙江省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电子技术》 |
浙江省重点教材(35本,名单不全) | 浙江特色水教育、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测量与显示技术、工程力学、水利工程测量学、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力学、GPS测量原理与方法、水力学、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安全管理实务、发电厂电气部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 实训基地
截至2021年7月,共有校内实验(实训)室44个,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17个,学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7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92个,其中通过省教育厅合格评估实训基地1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共同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水利河口试验基地(与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共建共享实验基地),与国家级高新区杭州下沙管委会共建的“科创园”等实训基地。
类别 | 名称 |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 |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先进制造实训基地 |
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4个) | 水利工程综合技能实训基地、电力工程实训基地、工商管理实验示范基地、软件外包研发与实训基地 |
- 创业工作
截至2021年7月,学校设有大学生创业园和众创空间,面积达2000平米;与中软国际合作共同,在校内构建800平米的创新工厂和卓越开发者工作室。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和科技竞赛专项经费每年193万,设立道冶、忠义等创新创业奖学金30万。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4项,立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55项,学生累计获科技竞赛国家特等奖4项、国家级一等奖14项、国家级二等奖37项、国家级三等奖55项,省级一等奖56项、省级二等奖153项、省级三等奖334项。 近6年来,共有69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省级“新苗人才”计划立项,共获得省级资助经费35.5万元。 2016年,学校当选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理事单位。2017年5月,申报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导师培训》获批2017年浙江省创业导师培育工程省级培训项目,赋予了学校对全省高校创业导师进行培训的资格。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建有全国首个数字孪生流域技术与装备方面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孪生流域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等8个省级科研平台,省财政重点资助实验室43个,两个研究机构:水利与海洋工程研究所(校级)、浙江省水文化研究教育中心(省级);建有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共建水利部农村水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2017 年获省财政专项资金资助建设实验室项目 17个,专项资金达 2507 万元;2017 年申报水利专项资金项目,获批 1022.81 万元。牵头组建了包括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所、河海大学、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等13家单位在内的战略联盟,成立了基于“五水共治”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水利、能源、机械、环境、经济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重点打造防汛防台技术研究中心、水生态与水资源工程技术中心、智慧水利科技创新中心、浙江水利继续教育创新培训中心等四个技术服务研究平台。
类别 | 名称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土木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水利部农村水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 于2014年11月经水利部批准组建,依托单位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建设主体为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参与共建 |
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 | 浙江省农村水利水电资源配置与调控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态流域重点实验室 |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 先进水利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
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 浙江-白俄罗斯水利水电安全监测智能化装备与系统联合实验室、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省财政重点资助实验室(43个,部分名单) | 水利工程基础实验室、电力工程实验室、给排水实验室、3S技术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供应电技术实验室、风力发电实验室 |
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 | 浙江水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五水共治协同创新中心、水环境立体传感网络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节水灌溉产品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水资源安全与高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
校级研究所(10个) | 水工结构与水资源配置研究所、土木工程施工研究所、市政工程研究所、机械工程研究所、农村水电及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所、管理科学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应用翻译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健康促进研究所 |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30余项;荣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普及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奖、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等近30项。获知识产权授权1500余项。承担横向服务项目1000余项,科研与科技服务总经费近2亿元。
社会服务
2014年5月,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入选浙江省五水共治技术支撑单位,和杭州原水股份集团共同签订开发合作协议,承担千岛湖配水工程;承担相关横向课题133项,依托学校产学研企业承担工程项目35项,项目合同额达1.5亿元。
2016年8月,由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牵头,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单位共同承担建设“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首期建设)”通过验收,该平台面向全省企事业单位提供了400余项咨询服务,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了60多项重大科技问题,培训9700多人次,推广技术30余项;先后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7项,获得专利54项。
2018年1月,由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和浙江省水利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协作承担的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浙江滩涂资源利用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由水利部国科司主持的专家验收。项目经费763.6万元,其中专项经费564万元,自筹199.6万元。
项目成果在台州椒江河口南部生态促淤工程、温州瓯飞一期围垦工程、苍南县江南海涂围垦工程、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等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 一带一路建设
在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的帮助和合作下,由学校研究提炼出的水能资源开发“浙江模式”等研究成果将积极应用到“一带一路”国家的水能开发建设中。
2013~2016年,学校参与有关国家水电人才培训项目,合作培训4批,共54人,这些人才分别来自于20多个亚洲、非洲的国家。
2016年7月在南南合作会议召开期间,时任叶舟校长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中国水电技术输出进行了交流。
- 送培训下基层
学校围绕“五水共治”“剿灭劣Ⅴ类水”工作需要,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多批分点在地方增设全省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暨水利干部知识更新培训班、全省水利施工监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培训班、全省水利建设工程项目法人负责人培训班、省防汛抢险和物资储备管理技术培训班等7类培训班。过去五年,学校开展水利从业人员岗位和技术培训超过2.6万人次, 平均每年完成约11000人次的培训量;与嘉兴、湖州、台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地区的水利企事业单位合作就河道修缮、清淤等“剿灭劣Ⅴ类水”新技术、新设备开展培训;在原有6个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基础上,新增河道修防工等4个与治污水相关的工种技能鉴定。
- “两项计划”工作
从2010年以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已经连续派遣81名毕业生到西藏、新疆、四川以及其他服务省和浙江省部分山区、海岛、边远地区开展志愿服务。2019年选拔推荐的6位西部计划志愿者均已经到西藏那曲、新疆库尔勒市、四川眉山市等地各级机关、学校开展工作。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0.19万册,当年新增31243册,生均纸质图书81.41册;拥有电子期刊118.51万册,学位论文1296.45万册,音视频81450小时。
- 学术期刊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浙江省水利厅主管、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的技术类学术刊物;主要栏目有水文化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河口与海岸工程、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信息与自动化工程;该《学报》曾先后获中国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学术期刊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被列入中国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 等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及来源期刊。
在武汉大学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研究的水利水电技术学术期刊排名中,学报排第19位。2017年8月,学报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2018年计量统计的期刊影响因子由2016年的0.104上升到0.484。2018年,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
《应用技术教育》
2015年1月,获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研究批复同意创办。
《应用技术教育》以研究应用技术教育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己任,大力推进应用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聚焦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和应用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动态,追踪理论界关于应用技术及关注热点,介绍推广国内外最新的实践成果和优秀经验,努力为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建设服务。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4月,学校与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是世界水理事会会员单位。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白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的高校建立关系,获批教育部外国留学生“专升本”人才培养试点单位,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共建“浙水院-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表面工程研发中心”和“浙江-白俄罗斯水利水电安全监测智能化装备与系统联合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基地、电梯基地入选教育部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筹建马来西亚“大禹丝路学院”和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
形象标识
- 校标
学校校标为白底青绿色双圆套圆形徽标。内环正中图案以篆书“水”为形体参考,取义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个“S”构成的图形展示“水”的韵律和运动美感,形似正在茁壮成长的新苗,表达学校作为育人场所的基本含义,又寓意学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的发展历程;下面有“1953”字样,系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校名“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下方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英文译名。
- 校旗
学校校旗为标准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校标与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
精神文化
- 校训
博学、求实
释义:博于问学,笃于务实;多学真知,多干实事。
“博学”侧重学习,向各种人学,学各种知识;
“求实”侧重实行,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 学校精神
自强、务实、尚德、求真
自强,反映学校六十多年来坎坷办学,艰苦奋斗,不断进取。
务实,与水利行业精神相衔接,反映水利人朴实无华的作风。
尚德,反映学校师生崇尚品德修养。
求真,体现工科院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 校歌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之歌
作词:代欣燕 作曲:杨清宇
润物无声的关怀,演绎着生命如歌的律动;
上善若水的追求,贯通了世代血脉的交融;
禹王不朽的传承,灌溉着神州千年的安定。
前人伟岸的身影,书写了天地人和的豪情。
我们博与问学,我们笃于务实。
以水育人,以文化人把振兴中华的人才输送。
我们勇于实践,我们开拓创新。
自强务实尚德求真,汗水铸就青春的图腾,铸就青春的图腾。
我们博与问学,我们笃于务实。
啊啊啊啊……我们勇于实践,我们开拓创新。
啊啊……汗水铸就青春的图腾,铸就青春的图腾。
荣誉称号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2015年2月 | 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
2020年11月20日 | 喜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成为全省唯一一所既是全国文明单位又是全国文明校园的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