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
改变一、以课程为中心育人
实例:笔者曾开设《旅游与文化》选修课程,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设计,运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学素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既获得了旅游与文化的感性认识,又感悟和思考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慢慢浸润着文化自信。
结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课堂是育德的主渠道,与课程教学自然结合的德育是最基本的德育。
改变二、以文化为支点育人
实例:每年,给新生讲一次校史文化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题、蜀都中学光荣的创办历史和时代传承的内容,文化墙体现的伟大红岩精神,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和历史积淀的反映,以物可载德,以物可育德。
结论:学校文化系统,对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和共同价值观塑造,既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又具备持久深远的影响功能。
改变三、以实践为途径育人
实例:学生干部志愿服务队,是学校实践教育的一支骨干队伍,三月学雷锋、清明节扫墓、国庆节为社区升国旗等等,都有他们的身影。培养他们学习知识、热爱劳动,更是培养了家国情怀、担当精神。
结论:学思结合、知行并重,实践育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4、以礼仪为重点育人
实例:礼仪教育,从学生仪表着装开始,从规范学生发型着手。先后经历过老师提着剪刀站在校门口、周一统一检查处理等措施,实行慢德育后,转变思路,选取本校男女学生中的标准发型,制作中学生标准发型图,张贴在各班教室,让全校学生学有标准,标准具体,效果远超以往。
结论:礼仪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点,教育要走向内化自律。
5、以制度为保障育人
实例:学校“两操”比赛之前,体育老师很忙,班主任很慌,学生很累。于是,组织班主任参加队列组织训练,由体育老师主训,教会班主任们基本的队列训练口令、基本的队型编排能力,班主任们学到了一些专业本领,训练起班级来得心应手,那一届的“两操”比赛,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结论:丰富、创新德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6、以家校、社会形成合力育人
实例:学校校友会会长,创办了一家蜂业有限公司,为回报母校,支持教育,成立了“学业甜蜜奖”,每年在开学初和高三“二诊”后,给学校优秀学弟学妹颁奖,奖品有意思的是;蜂蜜按照克数分别是“985”和“211”两款。同学们拿到奖品,不仅物质甜蜜、更是精神愉悦、心理激动。学校也赠送他“青蓝冰水”牌匾,鼓励学生超过老师。
结论:学校要善于整合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正向教育合力,发挥育人整体效益。
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改变是为了拨正、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