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58年,又为敦煌捐款1000万

2023年05月06日18:50:06 教育 1147

5月4日,是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日。

“敦煌女儿”,樊锦诗回到母校北大,捐款1000万人民币,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此次捐赠的资金,包括樊锦诗此前获得过的各奖项奖金,在此基础上,为使基金本金能达到1000万人民币,樊锦诗又将她本人多年的积蓄捐出。

樊锦诗在捐赠仪式上说:“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这份奖金应该‘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我希望樊锦诗教育基金的设立,会对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一点添砖加瓦的积极作用。”


“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58年,又为敦煌捐款1000万 - 天天要闻

捐赠仪式现场,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响起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

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

心归处,是敦煌。”

这,是2020年,“感动中国”,给予樊锦诗的颁奖词。

樊锦诗,这位“敦煌女儿”,授之无愧!


“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58年,又为敦煌捐款1000万 - 天天要闻

去过西北的人,一定到过敦煌莫高窟

这座藏有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佛教、道教等诸多经典的艺术圣殿,却在20世纪初遭到了严重的浩劫。

外国列强们打着探险的旗号,几千件几百件的公开拉走。

闻之,令人心痛!


然而,一直到1987年,它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因为,只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物才会受到国际《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保护。

从1950年到1987年,整整几代人,都在为之奋斗,其中艰辛,不言而喻。

这些人中,就有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 ——

一个将毕生精力倾注在敦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发展“数字敦煌”上的平凡老人。

一个扎根敦煌58年,几次险些命丧敦煌的普通女子。

一个毫无私心,将所有奉献给这片土地的“敦煌女儿”。


“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58年,又为敦煌捐款1000万 - 天天要闻


1、曾经的小儿麻痹症患儿,成北大宠儿

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北平。因为是双胞胎,又是早产儿,所以先天不足。

随着年龄的增长,姐姐倒是很快跟正常孩子一样,能跑能跳。可樊锦诗却一直体弱多病,甚至被人叫做“病秧子”。

有一次在学校上课,樊锦诗突然感到浑身发热、走路困难,豆大的汗珠呼呼往外冒。

老师同学都被眼前的一幕吓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小锦诗送回家,没一会儿功夫,她就开始胡言乱语。

家人赶忙把她送到医院,经过仔细检查,小锦诗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

在那个时候,小儿麻痹症根本无药可救。唯一的希望就是,输入带抗体的血液。

“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58年,又为敦煌捐款1000万 - 天天要闻

小锦诗的家人联系了很多能提供抗体的人,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献血。

无奈之下,家人只能决定用双胞胎姐姐的血试一试。

很幸运,姐姐的血液跟她完全匹配,她得救了。


因为身体不好,父母在学习方面,并不太苛求于她。

可小锦诗确实非常有天分,似乎完全不需要像同龄孩子一样“头悬梁锥刺股”,就能轻松取得好成绩。

尤其是历史,她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和天赋。

高中毕业的时候,樊锦诗没有和父母商量,自己填了高考志愿,并成功考上了北大历史系。

直到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父母才能相信这是真的。

从此,她开启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2、病弱的身体,竟扎根在了风沙敦煌

“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58年,又为敦煌捐款1000万 - 天天要闻

1962年,樊锦诗在北大的最后一年,按照惯例选择实习地点。

从小就对敦煌充满憧憬的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

对敦煌的着迷,让她忽略了糟糕的身体情况,和艰苦的外部环境。

结果,樊锦诗因为无法适应当地环境而晕倒,只能提前结束实习期。出乎意料的是,毕业分配时,她竟然又被分到了敦煌。

樊锦诗知道后,赶紧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很快,父亲就回信了,里面还夹着另一封写给学校领导的信,叮嘱她转交。

她偷偷看了信的内容,主要是说,她体弱多病,希望学校可以让身体好的同学去。

然而,当时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根深蒂固。

“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

于是,樊锦诗把这封信烧了。

父亲知道了她的决定,沉默良久。

最后,父亲对她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干。”

“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58年,又为敦煌捐款1000万 - 天天要闻

到了敦煌后,她住陋室,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

艰苦的条件,让樊锦诗的身体雪上加霜。

再加上敦煌当地的医疗水平不高,导致她总是生病,甚至还出现过生命危险。

有一次,樊锦诗感觉不舒服,就去了医务室。

医生问,“你青霉素过敏吗?”

她说,“不知道。”

于是,医生给她做了皮试,确定没有过敏反应之后,注射了青霉素。

可是,回到宿舍,樊锦诗突然觉得特别冷,身上盖了两床棉被,还冷到发抖,不知不觉就晕了过去。

再次恢复意识后,她赶紧找隔壁的司机师傅帮忙叫医生。

医生看到她的样子后,吓得大声喊,“太可怕了,你这是青霉素过敏,弄不好,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那天晚上,医生将她安置到医务室观察了一整夜。

这样的情况,对于樊锦诗而言,简直就成了家常便饭。

她就是这样执着地认准了敦煌,并且一扎根就是59年。

后来,她在采访中说,“我的命就在敦煌。”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潜心考古事业,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等朝代的洞窟分期断代,并专注敦煌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彰了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精神。

同时,她不断创新方法,利用高科技,建立数字敦煌。

敦煌已经成为樊锦诗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她,是名副其实的“敦煌女儿”。


3、因为懂她,多年等待,他奔赴而来

“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58年,又为敦煌捐款1000万 - 天天要闻

在收获事业的同时,樊锦诗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相识于北大。

因为彭金章的少白头,樊锦诗也随大流地叫他“老彭。”

然而,彭金章对她格外热心,不仅在图书馆帮她占座,还送给她手帕。

一次,彭金章突然邀请她去家中做客,樊锦诗这才意识到彭金章的心意。

毕业时,他们俩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地方。

临别之际,樊锦诗说,“3年后,我去找你!”

彭金章望着她的眼睛,“我等你”。

在此期间,两人互通书信,维持着这份爱情。

3年后,樊锦诗爽约了,但是彭金章却找来了。

两人有太多话要说,总是不知不觉聊到深夜,只是谁也没提他们的未来。

转眼间,又到了离别的日子。

彭金章拉起樊锦诗的手,认真地注视着她,“我在等着你。”

樊锦诗泪流满面,一直望着汽车开走的方向。

1967年1月,在彭金章大哥大嫂的催促下,樊锦诗跑到武汉找彭金章完婚。

只是,她到达武昌火车站后,却迟迟不见彭金章。

于是,她步行去了武大彭金章的宿舍。进不去门的她,只能站在门口,冻得直哆嗦。

过了半天,彭金章才满头大汗跑回来,赶紧把樊锦诗领进宿舍,直接将她和一杯热水都塞进被窝。

1月15日,两人用宿舍当新房,正式结婚。

婚后不久,他们便两地分居,时间长达19年。


“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58年,又为敦煌捐款1000万 - 天天要闻

直到1986年,彭金章放弃事业投奔樊锦诗,分居的日子才得以结束。

两个人在敦煌朝夕相处,度过了31年的幸福时光。

2017年,彭金章因胰腺癌去世,樊锦诗声音颤抖地念叨着,“我的老彭不在了。”

樊锦诗和彭金章相爱于未名湖、相守于莫高窟。

彭金章懂得她的执念,所以不顾一切奔赴而来,成全了58年的敦煌之恋。

2020年,樊锦诗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在接受采访时,她说 ——

“我丈夫2017年去世,但是军功章有一半属于他。”


4、我心归处,是敦煌

“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58年,又为敦煌捐款1000万 - 天天要闻

樊锦诗曾说:“我没有想到自己能在敦煌这么多年,也就是说命该如此在敦煌。”

千里黄沙,大漠孤烟。

谁能说,她内心深处不曾有一丝孤清寂寞呢?

但对敦煌的爱和使命感,让她甘愿放弃安逸,放弃享受。

在她心里,或许没有什么比守护着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更重要了。

2020年,81岁的樊锦诗,回顾并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内容被编纂成书,取名我心归处是敦煌》

我心归处,是敦煌!

是啊,对樊锦诗来说,敦煌,是命运,是人生!

更是,人生的担当!


正如,有人曾问樊锦诗,人生的幸福在哪里?

樊锦诗说 ——

“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

对我来说,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做的事做了、该出的力出了,没有愧对祖先和前辈交给自己的事业,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敦煌女儿”樊锦诗:守护58年,又为敦煌捐款1000万 - 天天要闻

(文图来源 收集编辑自媒体网络)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新传学投稿的硕博士们多多注意吧… - 天天要闻

新传学投稿的硕博士们多多注意吧…

随着社会问题复杂性的增加,传统单一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全面捕捉复杂问题的本质,而混合研究方法因其灵活性和综合性,正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的选择。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新传学、经济学等需要兼顾数据统计与人文理解的学科。混合研究方法,简单来
乐福谈被交易:从没想过我会成为一个数学难题,欢迎来到NBA - 天天要闻

乐福谈被交易:从没想过我会成为一个数学难题,欢迎来到NBA

北京时间7月7日,据ESPN知名记者Shams报道,洛杉矶快船、犹他爵士和迈阿密热火已经达成了一笔三方交易,诺曼-鲍威尔将前往迈阿密,约翰-科林斯加盟洛杉矶快船,而凯文-乐福、李凯尔以及2027年快船的次轮选秀权则被送往爵士。随后,凯文-乐福更新社媒谈此次交易行为,他写道:“从来没想过我会成为一个数学难题,欢迎来到NB...
学校通报“教师不满学生未填报清北”:涉事教师检讨并致歉 知情学生:可能老师一时激动说重了 - 天天要闻

学校通报“教师不满学生未填报清北”:涉事教师检讨并致歉 知情学生:可能老师一时激动说重了

近日,一张群聊截图引发网友关注。群聊信息显示,某中学一教师对该校22209班三名高分学生高考志愿填报其他高校,却未选择报考北大、清华表示不满,并称“将以失望解散此群”,这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职、职业教育的失败”。多名网友表示,上述聊天记录来自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下称瑞昌一中)。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上该校一名...
教育部:修订教师专业标准,推进师范生培养数字化转型 - 天天要闻

教育部:修订教师专业标准,推进师范生培养数字化转型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以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为关键,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应用为牵引,扩大优质资源和服务供给,开辟教师发展新赛道、塑造教师发展新优势。《通知》要求,通过六大行动推进数字赋能。一是聚焦重点环节,实施教师数字...
河北主治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很难吗?来看看今年医生抱怨这项 - 天天要闻

河北主治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很难吗?来看看今年医生抱怨这项

河北省晋升副主任医师到底难不难呢,其实单看晋升文件要求并不难,但还是会有医生不知道怎么准备晋升材料,比如要求的5份临床病案报告:一、提前多久准备临床病案报告适合临床病案报告提前准备的时间,通常需要结合晋升申报周期、病例累计需求以及材料打磨周
资讯 | “天花板”级别的社科夏令营又来了!有哪些新看点? - 天天要闻

资讯 | “天花板”级别的社科夏令营又来了!有哪些新看点?

当人工智能叩击思想之门,当超大城市脉动触手可及,当求知的课堂延伸向更丰富的社会角落……这个夏天,一群少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扬帆起航”,向辽阔的哲学社会科学天地探索。今天,第三届“大师面对面——上海新时代好少年社科夏令营”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开营
江西一高中老师怒斥学生为热门专业不报清华北大,教育局:已关注到舆情,正调查 - 天天要闻

江西一高中老师怒斥学生为热门专业不报清华北大,教育局:已关注到舆情,正调查

据贵州广播电视台报道,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一老师因3名学生未填报清华北大,怒斥其“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认为其是“教育的失败”,“将以失望解散”该清北团队合作微信群。 网传微信群聊记录截图。图/社交媒体 7月7日下午,瑞昌一中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未听说该事件,已将此事记下,之后...
今年中考,中等生成最大赢家?前两天还在后悔分配生吃大亏的家长,突然惊喜反转 - 天天要闻

今年中考,中等生成最大赢家?前两天还在后悔分配生吃大亏的家长,突然惊喜反转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昨晚,对于许多中考生家庭而言,是个不眠夜——许多原本成绩拔尖的学生,在录取中滑档了。一位知名重高教师昨天深夜发出一段文字,安慰那些没能考上心仪学校的孩子。大量高分考生的出现,让不少尖子生在今年中考的分配生名额录取中,没能顺利录入心仪的学校。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中等生迎来了意外之喜。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