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山东大学因为给留学生陪“学伴”的做法把自己搞得威名扫地。哪怕现在好几年过去了,提起山大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不是这所985高校有什么优势学科,而是它为了讨好留学生精挑细选本校女生当“学伴”。
没想到几年过去了,还是在“好客山东”,“学伴”的风气依旧在,只不过换了一个名目,就“陪读”了。
一位自称是山东某高校的女生,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了其陪读日常。
从该女生分享的内容来看,她的陪读对象还真不少,有好几个男性外国留学生,而且提供帮助的范围还很广泛,不仅上课、吃饭陪在他们身边,连逛街、出去玩等也陪伴左右,并且显得十分亲昵,经常跟他们紧贴在一起。
对于为什么参加陪读,该女生表示,自己是想借机提高英语水平,并强调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然而看到她跟那些留学生亲昵的互动之后,网友们并不相信,有些网友提醒她要适当保持距离,也有网友留言攻击了她。
对此,该女生怼道:“是什么戳破了你的自卑。”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家长、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会参考各大高校排名,加上“双一流”高校建设方兴未艾,而“国际化”又是影响高校综合实力排名权重比较大的因素之一,并且比起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显然多招几个外籍学生的目标更加容易实现。在这样的办学思想导向下,很多高校在招收外籍学生方面可以说是拼了,免学杂费、发放补贴、有专用电梯、各种绿色通道……“学伴”“陪读”只是其中之一。
种种措施在学子和网友们看来,国内高校对外籍学生无疑是“超国民待遇”,国内的孩子在自己的国家上由父母纳税运行的大学,每年学费都大几千甚至上万,吃着食堂里的高价伙食,日子过得苦哈哈的,甚至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还要背上巨额贷款,而外国留学生却可以衣食无忧,过得跟神仙似的,是不是对他们太好了?
其实,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中华民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文化深入骨髓,对于外籍学生提供多一点帮助和便利是在情理之中的,不仅对外国人,即使是对于不是很了解内地生活、汉语水平不是很好的少数民族学生,我们的高校也会专门安排一些汉族学生或者同民族的学长、学姐来帮助初来乍到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的生活。但像对外籍学生那样,给外籍男学生专门精挑细选女生甚至好几个女生的,却没有。
俗话说“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热情好客也要有个度,过于热情周到,就变成“舔狗”、卑躬屈膝了,非但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好感,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在巴结他们,我们给他们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就是高中国人一等,他们在中国就可以不劳而获、为所欲为。君不见,有多少外籍学生在国内插队、殴打中国本土的学生、在外网诋毁中国、乱搞中国女性……不是没有原因的。
对于给外籍学生配“学伴”“陪读”,人民网早有定论:为留学生配学伴,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
看到这样的信息,不禁想起一个关于隋炀帝杨广的一个历史典故:
为了展示国力,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始,杨广下令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在洛阳城端门街设置盛大的的百台戏场,在戏场周围五千步的范围内,有一万八千人手执乐器奏乐,乐声几十里外清晰可辨,并且从傍晚到天明,戏场上灯火烛光必须保持天地通亮。这样的大排场活动要持续一个月的时间。
另外,为了显示对西域各国客商的友好,隋炀帝还下令把洛阳城里的所有房屋装饰一新,所有商铺都摆放满珍贵的商品,所有人都要穿着绫罗绸缎,连菜贩子的摊位也必须铺上奢华的龙须席,甚至路边的每棵树都要用丝绸缠裹起来。并且西域商客在客栈中住店吃饭,店家也一律不许收费,以彰显“我们大隋朝富裕,应有尽有”。
有西域商人看到路边那些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隋朝人,带着讽刺的口吻对隋朝官员说:中国也有贫穷的人,他们衣不遮体,为什么不把这些丝绸送给他们,而反而用来缠裹树木呢?
这个历史典故,跟当下对待外籍学生的一些做法不能说一模一样,多多少少也有点像了。
要赢得外国留学生的好感和尊重,并非只有讨好一条路,自身有真材实料才是最关键的。为什么美国的高校申请难度、学费奇高,还有这么多中国的孩子宁愿打零工也要到那边去留学,吃了长这么大以来没吃过的苦还是一个劲儿地夸美国“真香”?归根结底,就是人家真的实力在线。与其搞那么多花架子,不如专注于高校的本义,搞好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吧,“世界一流”不会因为你多招了几个外籍学生、“国际化”了一点点就能实现的。
对于山东的大学给外籍学生配“陪读”一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