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远在欧洲尽头的大不列颠,中国人占统治地位的竟然是硕士留学生。
仿佛是专为国人量身定做的快餐,低门槛,一年期,高消费,英国每年在读硕士的中国留学生多达5.8万人,占了半壁江山,人均学费消费超过40万人民币。
这些飘洋过海的速成班尽管国家层面承认其贴牌,但质量可想而知。一年毕业,再剔除英国学校正常的各种假期,正经上课的时间还有多少?同学又多是黄皮肤黑头发的老乡们,不说别的,语言关能不能过都是问题。语言关不过,上课又能听懂多少?所以现在英国学位在国内大幅贬值,贴上了“水硕”的标签。许多学生回国工作难觅,但英国佬每年超过200亿的留学收入算是发了一笔小财。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小说《围城》里展示的地主少爷方鸿渐买洋文凭的笑话到如今,快要一百年了,国人还没有真正从洋奴的囹圄中彻底走出来。
改革开放之初,我记得国人戴蛤蟆镜宁可遮挡视线也不会撕掉镜片上的洋商标,西服穿旧了袖口上的洋商标还舍不得扯掉,肮脏的难民服穿在身上反而趾高气扬。这些洋垃圾产生情有可原,因为当时我们一是收入少,二是出国难。如今我们的GDP已跃居世界第二,华人遍布世界,每年海外奢侈品扫货令人窒息,但洋奴的情结还在根深蒂固。房地产商的楼盘用尽了欧美的地名,女演员矫情地取名“安吉拉卑鄙”,名声大噪的比音勒芬原来是广州的一家小民企……。
现在老外也从我们的顽疾中嗅到了商机。国外名不见经传的大路货到了中国摇身一变成了奢侈品。从星巴克、哈根达斯到英国的“水硕”,赚得盆满钵满,大发横财之余还要笑你人傻。
洋奴劣习扫不净,根子还在缺乏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所以国家层面已对症下药,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纠正洋奴偏向两个方面入手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楼盘不再有古怪的地名,艺人们恢复了张王李赵,公共场所的圣诞狂欢被叫停,英语逐步退出义务教育。相信持续下去,洋奴这个世纪之病会得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