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最近,看到一个话题:我是优秀教师,为什么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这个话题最多的回复是:同上,求解答。
想来这个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众多老师,有答案吗?这期分享李老师的投稿《我们吃掉了孩子的梦想?》,希望能找到老师们想要的答案......
01
老师吃掉了自己孩子的梦想?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被赋予了神圣的职责。近水楼台先得月,讲道理,在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中也有应该着先天的优势。事实远非如此。恰恰相反,相比较教育学生,不少优秀教师在教育自己子女这个问题上算得上是一位失败者。
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如何使他处于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却一直找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小孩子,一个向师性很强的人,具有有很强的可塑性,我害怕外界和自身不好的行为,给了他错误的示范,这使得我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诚惶诚恐。
前些天的一件事给了我些许答案。
中秋节假期,几个同事带着孩子一同游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她们则在一起闲聊。中年妇女更多焦点的在于孩子成长教育,这就是她们之间共同的话题,其中的一个话题引起了我的反思。
“前段时间,我带娃娃一起去看长津湖,娃娃对我说:我想当解放军。但是我觉得解放军太危险,但作为老师我又不能直接说不让他当解放军,这个很危险,所以我就引导他往别的梦想上思考。后来一次,我又问他的梦想,他说相当消防员,我的天,这个更危险,天天火里来,火里去的,我好不容易养你这么大你就不能选择一个安全一点的,比如科学家,别的小朋友都是这种梦想。”
我听着她们的谈话,微笑着揣摩着父母该不该这么做。
也许,这种吃掉孩子梦想的行为,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却教育不了自己孩子”最不可忽略的因素。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健康幸福是唯一愿望,但这种危险的职业,很有可能会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么想也情有可原。转念一想,如果我家娃娃也冒出这样的想法,我又该怎么办呢?我陷入了沉思:也许我也会这么做,但是我又不能这么做。
在我看来:作为孩子,他们对于梦想是没有概念的,所以他说出的梦想必然是基于某些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想法,所以首先需了解内情,不急于表态。比如:他想当解放军,是基于长津湖片段,那么根据这样的一个片段就使娃娃产生了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那么从骨子里他必然是一个正义之士,就好比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
对于他的这个远大梦想,目前距离他还很遥远。那么我们就需要引导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符合这个解放军身份的事,从周边的小事要求自己。待他长大有意识的时候,再确定他的梦想是否还是这个。
如果是,家长请全力支持。
如果不是,他的行为习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塑造,那么此时我就可以让他继续思考他真实的梦想,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其实,我们往往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此刻不是老师,而是他们的父母。应该从孩子需要父母怎么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从教师角度,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做。他们在思考某些重大问题的时候,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帮助,而教师的指导,他们在学校,已经能够获得。
02
教师吃掉了学生的梦想?
这也让我想起教育学生中的问题。
常常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当一个学生回答了超出他的能力范围的答案,或许我内心会一声冷笑,嘲笑他过于“远大”的目标。
以前,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这次,却让我一身冷汗:也许,我不经意间的冷笑或者嘲笑表情就吃掉了学生的理想与目标,就像曾经的我,在学生时代,就是这样被生生吃掉了一个个金色的梦想。
再或者,这本身宏大的梦想不也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早已是太多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又有谁能够完完全全地脱离出来呢,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适时地伸出你的手,份内之职。
我想,在学生时代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梦想,或许当时也是那么的可笑,但是,他却做到了。
所以,不应轻易否决学生的梦想,作为老师,应该为自己学生有如此伟大的梦想而骄傲。
当然,如果学生的梦想,没有持续,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此时教师就需要好好地进行一番教育,告诉学生要学会坚持,即使前面万千险阻。
我想,这样的话,孩子会更清楚他的目标,也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近。
教师,应该是学生梦想的缔造者,而不应该因为轻易否决学生变成吃掉他们梦想的屠猎者。
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教师,在对于孩子们就未来所提出问题和想法的时候,需要更多地了解内情,然后适时引导,而不是切断阻止!即使孩子们某个梦想很危险,也应当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阁楼寄语
在读《蒲公英的种子》时,脑中总会盘旋着一个念头:教师,是孩子梦想起航的蒲公英。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和精彩,即便他们某一刻的想法看起来有些可笑或者幼稚。可谁能说,某一颗蒲公英不会被吹到大海的对面,落地、扎根,然后再生出一整片蒲公英呢?
对于“我是优秀教师,为什么教不了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各位老师有什么想法呢?又或者,在教学生涯中,有哪些疑惑和不一样的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