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妈妈谈到,因为老师的一些不合理举措,让包括女儿在内的很多学生苦不堪言,女儿至今仍恨老师。我觉得,女儿至今仍然恨老师,除了老师的错误以外,还跟妈妈的引导有关。
我的评论让这位妈妈有点不舒服,我能理解。我也是妈妈兼历史老师,儿子也曾经受到其他老师的不公正对待,导致我儿子抑郁,连初中都没能上完,我当然知道孩子的痛苦和愤恨,所以我完全理解这位妈妈的愤怒。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也请各位家长朋友一起参与讨论,看有哪些
办法能把伤害减到最小,让孩子走出阴霾,轻装前进。
我之所以写这个评论,只是觉得孩子无辜,在我们做家长的没有能力改变其他老师和大环境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想些办法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小,而不是让伤害一直保留,甚至扩大?
请您耐心看看我的教训。
我没在老师那里给儿子补课,导致儿子受到一系列的冷暴力,小学没毕业就已经逆反。他上初中就在我任教的学校,某老师经常以我儿子做反面教材,动不动把“你给你妈丢人” 挂在嘴上。
我开始极力维护老师的尊严,言不由衷地说“老师也是为你好”,导致儿子和我关系恶化,最后休学。后来我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儿子面前毫不掩饰我对那几个老师的不满和愤恨, 曾经对儿子说“那个老师就是不像话,如果我是你,也一样会非常非常生气。” 这样的结果是儿子和我亲近了,但对所有的老师都怀有敌意,泛化到讨厌所有的文化课。 于是15岁时选了一个没有任何文化课的不太正规的技校上学。
现在回想起来,我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及时消除老师给孩子造成的心灵伤害。您的孩子至今提到那个老师仍然无比愤怒,您自己说伤害还在不在?让孩子放下愤怒,阳光灿烂地向前,难道不好吗?
消除伤痛的任务只能由妈妈来做。
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认知导致不同的结果
作为老师,您也听说过ABC 理论吧。A是老师的错误行为,C是孩子的情绪反应, B是孩子对A事件的解读。要想让孩子从愤怒或者委屈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要么改变A,要么改变B 。您觉得哪一个更容易改变?
我们辛辛苦苦生下孩子,精心养育他长大成人,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我们多么希望别人不要伤害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孩子好。可是,只要孩子上学,他就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可避免地一些老师、同学的错误行为会伤害到孩子;走上社会了,也许会面临领导、老板、同事的不公正对待;成家了,也许会遇到夫妻矛盾,会因另一半而伤心难过。
这时候怎么办?抱怨吗?抱怨是最没用的东西!如果孩子能有乐观豁达的心胸,能有处理各种矛盾危机的能力,能冷静地保护自己是最好不过了。您说是吗?这些素质就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遇到各种挫折甚至伤害的时候来引导和培养。
老师无视孩子饥肠辘辘拖堂,给孩子造成身体和心灵双重伤害,妈妈心疼愤怒,把孩子领出教室是应该的,但不仅仅要做这些。事后,该怎样引导孩子看待这件事?怎样让孩子尽快走出阴影?
我有一个朋友,是数学老师,他儿子上小学时数学考试总是满分100,有一次数学考了90分,老师大发雷霆,把孩子狠狠骂了一顿,说“你妈就知道把你养得白白胖胖,不知道给你把数学补一补,你吃那么胖顶屁用!”并且把我朋友叫到办公室一顿训斥。
孩子回到家,哭着说:“妈妈。我以后不上数学课了,打死也不上!”我的朋友又难过又着急,冷静下来后,先安抚孩子,告诉他:“老师说得不对,老师说的是气话,我是你妈,我比谁都了解我儿子,你一直是一个学习认真、不怕困难、目标明确的好孩子,别说考了98分,你考不及格也仍然是好孩子。”
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我朋友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来引导儿子,她告诉儿子,你是给你自己学,不是给老师学,你学数学跟你们数学老师没关系。她还告诉儿子,如果你恨数学老师就恨吧,想报仇就报仇吧。她还告诉儿子,报仇可以,但不能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损失,像你这样的聪明孩子不会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她还告诉儿子,最好的报仇方法是你把数学继续学好,考到第一名,小学毕业的时候你对数学老师说:是我自己学得好,不是你教得好。
后来她发现儿子并没有“报仇”,反而认真学习数学。就继续引导:“我儿子就是变形金刚,无坚不摧,而且大人有大量,数学老师那点小暴力根本伤不到你,是不是?”这个男孩子的很多同学都惧怕数学老师,甚至见到数学老师就想尿尿。而我朋友的孩子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不喜欢数学老师,但是也不怕她不恨她,平常心对待。
我也是受到朋友的启发,重新解读那些“老师带给儿子的伤害”,效果很好。
去年儿子刚刚参加工作,在单位受到排挤。回来给我抱怨,说他都不想上班去了。我说:“你恐怕不是不想上班,是希望能搞好关系,有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吧?”儿子惊喜地说:“你咋知道?”我说:“就你那聪明脑子,哪有你搞不定的关系?”果然,两三个月下来,儿子在单位混得顺风顺水。
家长引导得当,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英雄
总之,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只能改变自己。当别人的行为损害我们的利益或者伤害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主动做出一些改变,让事情尽量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抱怨。孩子还小,不懂得怎样改变,那么,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在行为、思想认识上做出改变,让伤害变成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