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北京首都机场航站楼工作间内,由工作人员将文物帛书从外包装箱中取出交由国家文物局方面进行现场查验。 新华社记者 李 贺 摄
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简称“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中国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将于今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中向公众展出。
漂泊海外79载,战国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成为主动追索历史上流失重点文物并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珍贵文物如何从漂泊海外到走上归途?
中国最早帛书流失海外
这是5月16日在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交接仪式上拍摄的子弹库帛书。 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子弹库帛书1942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出土,1946年非法出境流失。因发现于长沙东南郊的子弹库一带,所以被中国考古工作者称为子弹库帛书。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字数达900余字,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对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四时令》目前由美国赛克勒基金会收藏,《五行令》《攻守占》在返还前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此次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共计132件(组)。《五行令》由月名图和文字组成,内容是按五行讲述四时十二月的宜忌,在先秦至两汉时期较为流行。《攻守占》上文字按顺时针方向以圆圈状排列,内容是关于攻城守城方向、日期和时辰的宜忌。如,东方部分记述,如有一颗流星划过天空,一定要入城,入城要从东方入,入城后,要居中央,以对付四方诸侯;南方部分则记述,守城之日从乙酉到己卯。
据子弹库帛书研究者、北京大学教授李零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国考古集中出土帛书只有两次,一次是马王堆帛书,一次是子弹库帛书。马王堆帛书是西汉帛书,较子弹库帛书晚,“子弹库帛书对中国来说,不亚于死海文书在西方的重要性,其内容包括了当时中国人对宇宙、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李零说。
“中国方案”应对追索难题
目前,国际上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和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化财产的公约》(1995年公约),特别是前者,是目前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最重要的法律工具。然而,二者均只适用于公约生效后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文物原属国而言,数量众多的在上述公约生效前(即无法适用公约的)历史上流失的文物,成为当前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也是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就我国而言,历史上流失文物是指1970年公约生效前因战争劫掠、盗掘、非法转让及走私等不法原因或不道德手段被转移出中国国境的文物,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劫掠文物及西方探险家以欺骗方式掠夺出境的文物等。
近年来,国际社会希望通过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殖民背景文物归还问题的妥善解决,主要殖民背景文物持有国或立法或制定政策,开展了诸多有益实践。其中,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于2022年发布《基于道德返还工作小组价值和原则声明》,提出依据现行法律或道德标准来调查和处理其收藏品。
中国密切关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进展,积极响应并采取行动。2024年,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联合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简称《青岛建议书》),提出解决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这一国际性难题的原创性中国方案,并成为文物原属国对西方博物馆关于历史上流失文物返还新政策的首次集体公开回应,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贡献了中国智慧。
扎实证据链助文物回归
关注到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关于共同管理与道德性返还的价值与原则性声明》后,国家文物局抓住契机,启动子弹库帛书溯源及历史研究、追索返还工作。
20世纪80年代,李零开始研究子弹库帛书,对楚帛书在美国的流转做过详细调查。2017年,他的研究成果《子弹库帛书》一书问世。
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是开展追索工作的必要基础和对外磋商谈判的重要依据。依据李零关于子弹库帛书的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国家文物局于2023年底就文物的非法流失形成扎实完整的证据链,于2024年4月30日向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提交要求返还的备忘录,正式启动对《五行令》《攻守占》的追索工作。
在此过程中,中方始终秉持《青岛建议书》的基本原则与理念,将文物返还与以回归文物为纽带推动中美相关博物馆长期合作相结合,与亚洲艺术博物馆进行多轮磋商谈判。经过1年的密集沟通与协商,最终实现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中国政府深度参与国际治理,成功连任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附属委员会会议副主席国,并主导发布《青岛建议书》,同时大力推进文物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59批次2180件(套)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其中,2024年,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返还实践,共实现8批次213件(套)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1942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出土,1946年非法出境流失。
●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开始研究子弹库帛书,对楚帛书在美国的流转做详细调查。2017年,其研究成果《子弹库帛书》一书问世。
●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于2022年发布《基于道德返还工作小组价值和原则声明》,提出依据现行法律或道德标准来调查和处理其收藏品。
●国家文物局抓住契机,于2023年底就文物的非法流失形成扎实完整的证据链,并于2024年4月30日向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提交要求返还的备忘录,正式启动对《五行令》《攻守占》的追索工作。
●2024年,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联合发布《青岛建议书》,并在推动中美相关博物馆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与亚洲艺术博物馆进行多轮磋商谈判,经过1年的密集沟通与协商,最终实现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的回归祖国。
2025年5月26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五行令〉〈攻守占〉的回家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