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小站练兵算起,一直到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集团的崛起仅有短短的二十年。以成就而言,袁世凯应该是超过他的前辈曾国藩、李鸿章的。可是,仅仅过了四年,北洋集团就因为帝制问题而离心离德、土崩瓦解了,并且让近代中国丧失了一次复兴的机会。
那么,袁世凯集团为何会如此脆弱,突然之间就覆灭了呢?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
其一,袁世凯集团投机性太强,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
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徐世昌都先后参与了这场旨在挽救中国危亡、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变法运动。可实际上,他们并非是真正赞成变法,而是为了博取时望,捞取资本。因此,在慈禧与光绪权力斗争胜负已分的情况下,袁世凯放弃了自己的主张,转而投靠慈禧。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主张共和,袁世凯当时已经是清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但为了攫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又放弃了自己长期主张的君主立宪制,转而与南方议和,改行共和政体。
实际上,袁世凯根本不相信共和政体,目的无非是为了摘取革命的果实。如果袁世凯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能够实行共和政体,那么后来的中国历史也将发生改变,至少不会出现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事情了。显然,袁世凯缺乏政治主见,实为袁氏集团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为了攫取权力与利益,袁氏集团的所作所为不受任何道德和秩序文化的约束,为所欲为。
袁世凯发迹过程中,行贿始终是他最重要的手段。他先是贿赂荣禄取得信任,其后又贿赂奕劻打通关节,使自己的北洋集团一步步壮大。该集团的其他核心人物也是如此,视贿赂为第一要义,金钱为万能之法。
及至民国,袁世凯和北洋集团的政治行为越发不受限制。为了谋取利益,采取金钱政治、暗杀异己、摧残党人、背叛民国。由于这个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谋取个人利益的利害关系相维系,一旦利益目标不存在,或是得不到满足,该集团内部的分裂和瓦解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三,军队的私属性。
和湘淮两军一样,袁世凯侍北洋集团为私有,集团成员也同时视他为衣食父母,对袁世凯绝对服从、效忠是其基本原则,至于国家与政府的政治准则,几乎一钱不值。换句话说,除了袁世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维系这个集团的团结与权威。
其四,过度迷信于实力。
袁世凯起于军旅,并对李鸿章尤为崇拜。他看重实力,尤重军队,深深懂得在近代中国,如果手里没有枪杆子,政治地位就无法保证。因此,他们崇拜实力,首先依附清王朝和实力派官僚,进而创建自己的实力集团,并一步步从直隶进而掌控全国。
到了民国后,袁世凯依然崇拜武力,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袁世凯称帝时,幕僚张国淦曾以舆论、外交、军事三者劝他慎重行事,袁世凯说:“舆论是空气作用,已早有布置,外交有英美钳制日本,军事有我把握。”由于过度迷信武力而忽略其他社会力量,最终导致了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的失败。
其五,缺乏大局观,没有放眼于世界。
袁世凯长期以来依赖和实行的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套传统的官僚政治经验。作为北洋集团的领袖和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对世界大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他日常接触的大部分时腐败的官僚,与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事实证明,袁世凯的观念较为陈旧,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传统的官僚。这种情况决定了袁氏集团只能是中国政治舞台上匆匆的过客,而不能带领充满危机的近代中国驶向光明。
由于袁世凯集团上面的种种缺陷,注定了这个集团执掌国家政权只能是短暂的现象,属于过渡性的性质。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立刻土崩瓦解,纷争四起,很快在内讧中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