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几天时间,在汽车圈,出现了一则小趣闻:赛力斯汽车法务部的账号被“禁言”了,尽管这种状态持续了不长时间,但是这也引发了很多人对于车企“法务部”的思考,那就是,车企的法务部,有没有可能也是一帮法盲?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全球范围内,车企的法务部是很少有机会走到前台的,所谓的车企法务,一般都是用来“对付”竞争对手、上下游供应商的。比如很多欧美车企对于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等权利非常看重,看到有其他厂商或者品牌出现了侵权行为,就轮到公司的法务出手了,该起诉就起诉,该谈判就谈判,该应诉就应诉。总而言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法务或者法务部,都是站在车企背后,一股默默的力量。
但是现在,“法务部”不得不站到前台了,相应的,也要直面更多人了……
从国内有了新能源汽车开始,法务部似乎一下子就站到了台前,开始直接和车主、网友“对线”了,也就出现了“临港必胜客”、“深圳必胜客”这样的昵称,用来形容一些车企的法务部特别强势,基本上告一起、赢一起,战绩非常辉煌……
不过现在的困局是,法务部能力不行,很多人觉得那不行;法务部能力很行,很多人觉得,那更不行!
其实这个矛盾或者困局的出现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当国内新能源汽车出现,就有一些新的品牌瞬时诞生了,而恰逢国内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手一台移动设备,也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声者。这两者一碰撞,就产生了一种结果,那就是“饭圈文化”进了汽车圈了,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关系,很多人开始通过网络来决策是不是购买某个品牌的某款车,对某个品牌或者产品形成思维定式等等。
因为人人可以发声,那就难保有些车企和品牌,会受到负面的评价或者攻击,这其中不乏被带节奏或者友商组织,也就是“水军”。这样的负面因素,对于汽车厂商来说,影响是相当大的,尤其是一些新品牌,本身市场上保有量就少,口碑的基础就没有那么牢固,短时间不可能产生“丰田抗造”、“本田省油”这样相对成形的口碑,如果遇到有组织的冲击,的确可能对用户形成误导,或者直接让一个新的品牌或者产品歇菜。
这个时候,对很多支持这个品牌的用户或者拥趸来说,法务部必须行!必须要通过诉讼、追责等手段让“水军”等负面评价者感到“肉疼”,从而以儆效尤,而不是畏首畏尾,怂到不行,任由他人泼脏水!
但是“法务部”强就行吗?那也不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个论调:法务部太强的车企,他们的车最好也别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论调呢,是因为之前有些车企起诉自己的车主,并且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诉求,导致大家对于车企法务部的认同感大幅度降低,也就是认为法务部=诉棍,专门用来对付弱势群体的。
所以其实在很多小伙伴相对朴素的印象里,一些车主或者用户即使发布了一些不当的言论或者做出了一些过激的行为,汽车厂商作为更加强势的存在,也应该有包容义务,要允许大家有不同的声音。如果一家车企的法务部特别强,车主说不好,就起诉车主,媒体说不好,就告媒体,最终会有很多人不敢说这个品牌或者车型的不足,那么消费者还怎么得到这款车的口碑和产品力的全貌呢?
因此,现在很多车企就陷入了“法务部”困局,对于尺度的把握非常困难,宽容和“瑕眦必报”的界限也非常不好把控,很多时候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却得罪了更多潜在车主,法务部赢了,市场和宣发很可能就输了……同样,如果宽容度过大,虽然摆脱了“诉棍”的嫌疑,但是各种轮番攻击之下,某些车企又会被说“软蛋”……
很多车企的朋友们,也感受到了这种困境,纷纷慨叹,真的好难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