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成
就在国内造车新势力接连出现停产、裁员风波的当下,理想汽车交出了一份堪称炸裂的成绩单:营收破千亿,净利润破百亿。这份财报一经面世,直接引爆了全球资本圈,理想美股市值一夜之间涨了500亿。
毫无疑问,理想是整个2023年表现最好的造车新势力。它卖出去的车最多,单价贵,同时还有很高的利润率。它的现金流也很好,账上趴着1000多亿人民币的现金,现在的市值为490亿美元,比蔚来和小鹏加起来还高很多。
耀眼的成绩之下,一向抠门的理想大方发出了年终奖红包,有员工领到8个月工资。
01
百亿利润,从何而来?
越高端的产品利润越高,汽车行业也不例外。
自理想ONE问世,价格定位就落在了30万元以上市场,主打的就是一个高端局。
曾经最火的新势力三位选手中,大家最不看好的就是理想,觉得它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许多人说增程式车型毫无技术可言;冰箱、沙发、大彩电,随便一个车企都能做。
尽管当时充满争议声,但理想ONE还是“出乎意料”地成功了,之后的L7、L8、L9三款车也延续了这种成功。
增程式减少了车主的里程焦虑,“冰箱、沙发、大彩电”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只能说李想很懂人心。
如今,理想已经坐上了头牌座椅,蔚来和小鹏还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在李想这样一位超级棒的产品经理的领导下,理想汽车在2023年交出了完美答卷。
根据理想的财报可以看出,2022年,它交付了13万辆车,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差不多翻了三倍,全年交付达到了37万辆。
按季度来看,2023年理想四个季度分别交付新车5.2万辆、8.6万辆、10.5辆和13.1万辆。
销量越来越高,交付越来越快。
这里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点——供应链。
对于部分车企而言,每个月能卖多少辆车,其实取决于能生产多少。曾经的蔚来、问界,都发生过订单来了,但交不了车的情况。而理想在这块做得还不错。
负责交付的理想汽车副总裁邹良军称,“理想的平均交付周期不到7天。理想以“天”为单位看库存,要求客户下5000块钱定金之后,从常州工厂把一台车运出去平均运输天数是 3-4 天,剩下1-2天要完成所有交付工作。
邹良军表示,2023年12月,公司销售了5万台车,大概就是0.2、0.3的渠道库存系数,效率是宝马、奔驰的数倍。
销量节节攀升之下,理想的门店也在以一天一家的速度在狂飙。截至第四季度末,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467家零售中心,覆盖140个城市。
邹良军称:“理想汽车未来将加大布局一线和二线城市,覆盖三线城市,到2024年底,差不多190多个地级市都会有直营门店。今年底的目标是开到800家,平均一天新开一家店。”
与此同时,在交付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理想汽车的毛利率也在同步增长。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2023年季度毛利率持续提升,四个季度分别为20.4%、21.8%、22.0%、23.5%;2023年全年毛利率达到22.2%。
这么说吧,从交付量上看,去年理想汽车为比亚迪的1/8,但利润上比亚迪仅比理想汽车高出3倍,足见理想的单车利润有多高。
翻开理想汽车过去五年的财报,2018年~2022年,净亏损累计超过64.5亿元。在登陆美股市场两年后,2022年理想汽车营收还不足500亿元,净亏损超过20亿元。
而现在,一年直接把过去五年亏损的钱,全都赚回来了,而且还大赚特赚。
值得一提的是,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为了提前开始产品的更新过渡,理想开始了降价优惠。
令人意外的是,单车价格虽然降了,但理想的毛利率却依然在增长,这足以看出这家公司对供应链采购价格把控,也充分说明了汽车行业规模效应的重要性。
除了产品层面的技术路线和成本优势外,理想汽车卖得好,也离不开李想本人的营销。
李想本人经常在社交平台上语出惊人,间接为公司赚来了流量,而且他对销售的服务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去年有很多空姐转行做了理想汽车销售。
现在,理想的新车MEGA即将上市,如果你近期看到很多有关MEGA的信息,或者李想又爆出惊人言论,那恐怕又是造势了。
02
2023年的两场战役
去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极度内卷的一年,大家纷纷打起了价格战,随之而来的是卷产品、卷技术、卷产业链上下游。在整个行业内卷之下,理想汽车也无法置身事外。
在2023年期间,理想重点打了两场战役。第一场是整个汽车圈的价格战。
比起主动出击,率先降价的特斯拉,理想一开始并不愿意掺和这场战役。
去年3月那波掀桌子式的价格战中,理想第一个跳出来拒绝,推出了保价政策,承诺不降价。随后,腾势、零跑、哪吒、领克都跟进了,异口同声拒绝价格战,大家默契的组成了“保价联盟”。
但在中国的汽车生态里,大家都在拼价格的时候,你不降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区别在于谁的降幅更小,成本能压得更低。
所以抵抗没持续多久,“保价联盟”就瓦解了。从去年8月开始,理想的各地门店推出各种形式的优惠,幅度在1.5万元到2万元不等。年底时,理想L系列车型的实际购车优惠在2万元左右。
第二场则是与华为的正面肉搏。在华为光环的加持下,问界对理想发起了直接挑战,双方差距持续缩小。
今年1月,凭借单月32973辆的交付成绩,问界力压理想汽车夺得新势力交付榜单第一名的桂冠,展现出了强劲的交付实力。这是问界首次成为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的月销量冠军,同时也是问界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辆大关。
面对问界1月交出的这份交付成绩单,余承东在自嘲道,“我们对智选车受欢迎程度的预估不足保守了,‘余大嘴’变成‘余小嘴’了”。
此外,上市七天便拿到3万辆订单的问界M9,对标车型是理想L9,在这个月底将开始交付。换句话说,华为将在产品矩阵上和理想展开全面竞争。
面对势头强劲的对手,理想汽车也很难做到无动于衷。
其实,早在去年6月,李想就曾在微博发文提到问界,“2022年三季度,问界M7的发布和操盘,直接把理想ONE打残了,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毫无还手之力”。
李想坦言,“华为的超强能力直接让理想ONE的销售崩盘、提前停产,一个季度就亏损了十几亿,团队都被打残了,我根本就睡不着觉,我们能力实在太差,面对人家很基础的出招就崩溃了,更造成大量奋斗在一线的产品专家离职”。
李想还表示,在2022年9月底的雁栖湖战略会上达成一个重要的共识,全面学习华为,学习最先进的企业。
对于华为,不管李想是真想学习还是假意谦虚,双方下起手来却是丝毫不留情。
2023年12月一辆理想L7在广东省清远市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在高速上追尾大货车,事故造成小汽车驾驶员及一名乘客死亡,另一名乘客受伤。随后在问界M9的发布会上,余承东就专门展示了M9被大货车挤压的碰撞测试视频,称A柱、B柱、C柱、D柱都没有变形的情况。这一幕也被认为是在“内涵”理想。
对此,李想也是毫不客气的回怼。2月20日,李想在复盘2023年做的不好的地方时直言:“做不到某些品牌的车,180时速追尾大货车,可以把货车撞到木星轨道上去,自车驾驶员毫发无损。”这一言论被外界不少人认为是在回击问界。
有网友在李想的这条微博下方留言称,“作为知名公司创始人,作为网红型公众人物,这样阴阳怪气的发言真的好吗”。
也有网友表示,“大货车的事,不管是不是理想的责任,都不应该这么拿来调侃”。还有一条点赞数破2000的留言称,“总结,被问界打急了”。
对于2024年,李想定下了80万辆的目标,放话要超越奔驰宝马,实现中国市场豪华品牌销量第一的目标。
而据多位知情人士透漏,问界2024年的全年销量目标为60万辆,比理想少了20万辆。随着双方的产品线越来越重合,免不了一番激烈厮杀。有华为这个对手在一旁虎视眈眈,理想汽车想要完成全年80万的目标,压力可想而知。
“应当注意到,中国汽车企业的数量仍过多,价格战在持续。”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直言,“只有少数车企能凭借过硬的经营和技术实力脱颖而出。”
03
结尾
今年开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真的是太精彩了,比亚迪秦先杀价到7.98,再是仰望发布售价168万的跑车。
26日坦克 700 Hi4-T上市、 紧接着全新极氪001,理想马上发布MEGA,小米SU7……
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新能源车企要发布106款新车。
而就在刚刚,苹果公司宣布了一个震惊业界的决定:
放弃了长达十年的造车梦想,转而全力投入到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研发中。
启动了10年,涉及2000人的员工,突然就放弃了。
如果非得有一个原因,那一定是全球新能源汽车被中国企业卷怕了,苹果觉得自己并没有很大的优势。
而小米汽车在这个时间点杀进来,真的是太难了。
新能源汽车这场大战,真的很精彩。
从十几年前的电池补贴开启,筹划了一个跨时代的战略大布局,目前这场局正到了高潮的部分,鹿死谁手未可知。
但毋庸置疑的是,汽车这个大赛道,一定会被我国这些卷王给啃下来,全球市场也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