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为陪跑员(大陆车企一年到头的忙碌,却被点名批评)
从欧洲,南美洲,东南亚等地区传来的声音是:大陆新能源车企为何这几年会独占鳌头?嚣张跋扈!
的确,新能源车的发展是大陆引领,甚至可以说是推动整个工业革命的大进程,然而,即便我们连续九年产销跃居全球第一,也难掩丰田,本田等传统巨头暗中嘲讽与蔑视。
当然,客观来看,丰田本田的确掉队了,但除了安全气囊造假之外,整车制造性能上的出色表现目前还是首屈一指,踏实严谨的工业水准,也正是德国日本几十年攒下的优良传统。他们或许暂时掉队,但那严谨的制造工艺,就像老树的根深蒂固,不容小觑。
而我们在这方面差距明显,一度骄傲外溢,不仅车企的管理层,甚至是董事长,都开始飘飘然不知所以然,把企业,行业带向了畸形。
如果只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确实可以夸赞一下,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6%。
但数据的背后,怪像频出,让经济日报都开始看不惯,毫不留情的批评了!
比如我们的新能源发展不能只看量要看质,整个利润加起来还不如丰田的十分之一。市场地位不牢固,价格话语权不够,定价权不够,出现这种现象就是遍地开花的车企太多,不集中,很多品牌型号压根没有多少销量,导致无法摊薄成本,实现利润率。比如本田思域,丰田卡罗拉,轩逸,速腾,海鸥,奔驰c级等,都能实现高利润!原因就是销量大!这也就导致大陆车企里比亚迪,理想才能赚钱,而蔚来,小鹏这类就很难有利润。
即便赛力斯,去年也亏损二三十亿。既然没有规模效应,那就更不能轻易造太多车型,除了内卷,别无好处。一个还没有站稳脚跟的轿车,立马又搞suv,又搞越野,除了烧钱,还有什么核心优势?或许小米su7就是悟透了这点,开始精简颜色,有做爆款思维。所以,单一车型,单一品牌没有规模效应,最终是浮肿,企业是要破产是要倒闭是要瘦身的!
另外一个怪像就是夸大陈述,如果把几十万元的车,非要说“500万元以内最好”“1000万元以内最好”,那就同样可以把一千块钱的手机,说成十万以内最好。这种表达,不仅刺耳而且蹿味,一款本可以靠低调,硬实力。好口碑宣传,却偏偏用口水战,在市场里喷洒。这种持续一年多的狠话,大话连篇,应该停止休息了!长安董事长朱荣华也强调过类似现象,开始一段火辣喷的发言,引起讨论。
好一出现代版的“卖油郎独占花魁”,技术讲解成了夸夸其谈的大舞台,满耳朵都是“遥遥领先”“无敌于天下”。价格战引发的口水战,从年头打到年尾,比春节的鞭炮还热闹。
流量就是爹,为了吸睛引流,造车新贵们一个个都变成了说书先生,大话连篇,狠话不断。竞争压力是大,可这夸大其词的营销,简直是把行业生态当成儿戏,玩火自焚,反噬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些怪像,犹如小孩儿办家家酒,一边是利润微薄,品牌散乱,规模效应全无;另一边是夸大其词,把小车夸成了豪华战车。如果持续下去,很容易自我陶醉,也许不久,丰田本田大众又靠实力与利润,再次碾压比亚迪,华为。也许不久,英伟达联合小米,低调研发,又像手机一样,拿下全球前三,所以,要像雷军一样,低调,踏实,不夸夸奇谈!才是正常的企业家形象!或许我们接下来很少听到余承东的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以及遥遥领先的呐喊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