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孩子出生时的体重,暗示“智商”高低,离这个数越近越聪明

我之前听过一个说法,说是孩子出生时的体重,可能跟他长大后的聪明程度有关系。

那时候觉得,这怎么可能呢?

可后来看了不少研究,发现结果还挺有意思。

研究发现:出生时,体重在一个“黄金范围”里的孩子,长大后大脑发育得更好,学习能力也更强。

那,到底多重更合适呢?

一:离这个数越近越聪明

英国有一项研究,工作人员追踪了上万名孩子,从他们出生到上小学。

结果发现:出生体重太轻的孩子,到了7、8岁,数学和阅读成绩,明显比不过体重正常的孩子。

挪威也有研究人员,跟踪了几十万个青少年,结果更有意思。

他们发现:孩子出生时,体重每减少一公斤,成年后,智商平均就要低两三分。

而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体重在5-7斤半之间的孩子,大脑发育往往更理想,更利于以后学习。

因为体重太轻,可能说明,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没吃饱、没养好”;

而太胖的孩子呢,有时候反而是妈妈血糖太高、生下来“胖”但并不“健康”。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大脑,想象成一个“电灯泡”——

太瘦了,像灯泡里电线没接好,亮得慢;

太胖了,电线粗但费电,亮是亮,可用起来不灵活。

医生常说“七斤左右最理想”,不仅是身体好,脑子也能更灵光点儿。

二:你家娃出生几斤?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也开始琢磨——“我家孩子出生那会儿到底几斤来着?”

没关系,咱们一起来“对对号”,看看孩子出生时的体重,可能暗示了什么:

出生5斤以下:可能是早产或营养不足,身体和大脑发育节奏慢一点,要多补、多养。

6斤~7斤半“黄金区间”:身体匀称,大脑发育通常也更平衡,是最理想的范围。

8斤以上:孩子结实是好事,但也可能容易偏胖,要注意饮食和锻炼,别让“笨重”拖了脑子的灵活。

当然啦,这只是从出生那一刻的平均情况来说的,并不代表命运就定了。

毕竟,聪不聪明,不光看起点,还得看后天怎么养、怎么教。

不过,如果你家娃刚好在那个“黄金区”,那可别浪费了这个好底子;

如果偏轻或偏重,也别急,后天的养育方式能“拉回来”不少。

三:聪不聪明,后天很关键

虽然说,孩子出生时体重,会对大脑发育有影响。

但其实,聪明是能“养”出来的。

就算孩子出生时不在“黄金体重区”,只要养育方法对,我们照样可以养出聪明娃。

①每天说话+讲故事,不怕多,就怕不说

我们很多人不知道,大脑最怕的,不是累,而是“闲着”。

很多孩子看起来话少、反应慢,不是天生不聪明,而可能是小时候,大人跟他说话太少,大脑“没被唤醒”。

我们带孩子时,每天多跟孩子说说话、聊聊天,不管是讲天气、说邻居,还是一起看窗外的花花草草;

最好讲点故事,哪怕是老掉牙的“狼来了”“三个和尚”。

孩子听故事时,大脑就在运转、在想象。

而且,我们讲多了,还能让孩子也重复讲一遍,这能锻炼他的表达能力、记忆力。

一举两得!

②早睡早起,比熬夜校习强十倍

说到学习,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多写作业”。

其实比作业更重要的,是大脑有没有休息好?

研究发现:孩子睡得足、早上起得早,大脑的记忆力、理解力、注意力都会大大提高。

尤其是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大脑“修补”和“长记性”的关键时段。

如果天天熬夜写作业,反而事倍功半,第二天脑子迷糊,效率低得很。

想要孩子有个好睡眠,我们就要帮他固定作息时间,晚上9点半准备睡,10点前躺下。

早上也尽量让孩子吃个热乎乎的早饭再出门,不空肚、不急匆匆。

哪怕是周末,也别睡太晚,生物钟乱了,记忆力也容易跟着乱。

③多鼓励、多肯定

很多家长,习惯动不动就说孩子“你怎么这么粗心”“怎么这么笨”。

这是在给大脑“贴负面标签”,越说,孩子真的会越笨。

聪明孩子不是夸出来的,但笨孩子,可能真是被“说”出来的。

大脑是很敏感的,尤其在孩子小时候,“你怎么说他”,他就慢慢“变成那样”。

孩子写错了题,我们不急着吼,先说一句:“你这个思路有点意思,我们再来看看”。

他帮我们干了点小事,比如扫地、洗碗,我们可以鼓励一句:“你真是个能干的孩子!”

鼓励和肯定孩子,会让他有成就感,也就愿意动脑、愿意尝试。

每天睡前,我们夸一句孩子当天做得最棒的地方,哪怕只是写作业时坐得比昨天直,都要鼓励。

我们多鼓励孩子,他的大脑,就会觉得“我可以”,自然越变越聪明。

其实,出生体重,只是孩子来的那一刻的“初始数据”。

但人生是一场长跑,养得对,比生得好更重要!

我们愿意每天多说几句话、多鼓励几句、多给他睡个好觉。

孩子的脑子,就会像花园的土地——越养越活,越长越旺。

聪明,不是命好,是养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