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在“充分懂得和理解孩子”的大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很在意孩子感受,也时时提醒自己要给孩子留面子,尽量不严厉斥责、不大声吼骂。
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在做事之前就给他立好规则,反而越是能让孩子感知到安全感。这比起我们总是在孩子“犯错”后安慰孩子要更重要,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总活在“做错”事的世界里。相比起做错事后的被温柔以待,孩子更需要的是被肯定,因为越多的肯定越能提升自尊感。
3岁以后的孩子,会越来越在意自尊感。比如说,孩子知道妈妈不愿意她吃很多的零食,所以她不选择在妈妈面前吃,这就是她为了维持自己在妈妈面前的自尊感;同样的,背地里吃的时候发现妈妈看到了,会迅速放下,也是因为他不希望在妈妈面前输掉自尊感。
这其实和孩子们会撒谎是一个道理。对于低龄的孩子,说谎不是人格或品德上有问题,而是他们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行为。
宝宝从一出生,就有一种本能——取悦他面前比较权威的那个人。1岁左右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等两岁以后,孩子可以自己把“饭弄得到处都是”和“妈妈不高兴”联系起来,为了避免挨训,他会说“这不是我弄的”。
这其实标志着孩子大脑进一步成熟,可以用语言来掩盖行为。要知道6岁以下的孩子很少能分辨幻想和现实的区别。其实孩子4岁前的说谎,很多时候可能就是把自己听过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想象说出来而已,带有明显的幻想痕迹。
如果他们第一次说谎,我们用放松的心情面对,用温柔的语言了解,用坚定的态度引导,即使今后还会有类似事情发生,也绝对不会成为恶性事件。其实处理孩子说谎的问题,还反映了一种教育的现实问题:我们习惯用非黑即白的思维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
想纠正孩子的“出格”行为,充分了解孩子心理是第一步。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