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一个专为感恩父亲而设立的节日。在人生的第五个父亲节到来之际,我已是远近闻名的“好爸爸”。
三个月前,我作为发起人之一的“爸爸陪亲子公益行动”正式启航,每周末邀请社区内3—6岁儿童在家长陪同下,一起来听故事、做实验。活动全程免费,但报名条件中有一项特别的要求——家长中必须包含儿童的父亲。
当二胎、三胎家庭越来越多,当“丧偶式育儿”问题直指“爸爸们”,在这个都市的忙碌空气中,有多少爸爸愿意在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的路上,锚定长期主义?
看见孩子眼中的光芒
前不久,位于金杨新村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科学育儿指导站里,“爸爸陪亲子公益行动”再一次迎来了新老朋友,20组3—6岁儿童家庭共同度过了一个特别的父亲节。
作为父亲节特别策划,这场以“今日宜炫‘父’”为主题的活动设置跟以往的稍有不同:不仅安排了需要爸爸和孩子共同完成的游戏,还为爸爸们量身定制了互动心声环节。通过分组抢答,爸爸带娃的优越性被一一挖掘:这样的孩子“智商更高”“体魄强健”“更有勇气、信心和安全感”……
“爸爸育儿的重要性”,需要让更多人接收到。“带娃,从来不应该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需要让更多人接收到。时间拨回到今年3月,我们几个发起人决定说干就干的时候,脑海里装着的就是这些最朴素的想法。
三个月来,我们先后在浦东的金桥镇、金杨新村街道的社区科学育儿指导站开展活动。在活动主题方面,我们聚焦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以及一些全球性节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等),将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以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
左手培养阅读习惯,右手探索科学启蒙。在此前开展的一场“世界水日”主题活动中,我们团队中的学历“天花板”、“爸爸陪”主角之一瞿博士还带领孩子们进行了“火山爆发”科学小实验。伴随着用柠檬酸、小苏打、颜料和水调制的“岩浆”喷发而出,在场的爸爸们听取“哇”声一片。
那一刻,所有的好奇、兴奋都化作了孩子们眼中闪亮的光芒。毫无疑问,那光芒是未来与希望。

瞿博士正在讲解“火山爆发”实验
不是妈妈想“偷懒”
伴随着每周一次的“约会”,大家发现,“老面孔”越来越多。在几位家长的建议下,“爸爸陪”微信群建了起来。
“之前我们为了每周末去哪里遛娃挖空心思,现在不用了,每周六老时间老地方见。”小汤圆妈妈一边跟志愿者聊着天,一边把娃的手交到爸爸手里,“今天爸爸们是主角,我可以放假了”。她转身走到场地的角落里,席地而坐的一瞬间,和另外几位妈妈用眼神“击了个掌”。
让爸爸带娃,绝不是妈妈们想要“偷懒”的一厢情愿。美国耶鲁大学一项追踪了12年的研究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亲参与度更高,孩子的智商也更高,他们在学校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爸爸和孩子一起做实验
令我们这些志愿者欣慰的是,现在,每周的报名通知一经推出,有限的活动名额即被“秒杀”。参与者笑称,“爸爸陪”活动的“含爹率”之高令人惊讶。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的印证。金杨社区活动中心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活动中心常年开设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各种活动,别说由爸爸们自发组织,就连有爸爸来出席的都很少。“你们这个‘赛道’真的很好。”这位老师一脸诚恳地说道。
然而,我们深知,在“爸爸陪”公益行动这个赛道上,注定不会涌入千军万马。即便如此,在孩子健康成长这一家庭的共同目标下,每一位爸爸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责、权、利”。育儿,不应是父母任何一方的“独角戏”。夫妻共担育儿责任,才是正解。

父亲节特别活动上,孩子给爸爸颁发“奖杯”
在社区垂直深耕的潜力
“六一”前夕,我们接到了一张“订单”,一家幼儿园想要“包场”,希望“爸爸陪”定向为该园中班的20组家庭开展一场儿童节主题活动。面对这个信息,团队成员们一时懵然,下一秒却臭美起来,“我们已经名声在外了吗?”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恰逢端午小长假,我们提前一个周末,给“包场”的孩子们送上了欢乐:先从充满想象力的《云朵面包》的故事,讲到不同馅儿、不同口味的端午粽子,随后教孩子们用事先3D打印好的材料拼装小小龙舟,紧接着,一场“激烈”的龙舟竞渡便拉开了帷幕……
活动渐入尾声,幼儿园的几位老师齐刷刷地向志愿者们投来赞赏的目光,“你们太厉害了!”当得知志愿者们都是来自另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家长,一位老师忍不住打趣,“你们能集体转学来我们园吗?”

正在观察科学实验的孩子格外专注
一句玩笑,十分褒奖。在这场活动的复盘中,志愿者们没有沉溺于专业人士的认可与肯定,大家划出的重点非常一致——科学育儿要想打通“最后一公里”,关键在社区。
以我们所生活的浦东新区为例,幼儿园、社区宝宝屋、街镇科学育儿指导站等儿童友好设施,共同构建起了“家门口”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体系。在政府提供的资源之外,每个社区中庞大的、不断滋长的家庭科学育儿服务需求,也呼唤着公益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的有力补充。
在“爸爸陪”下一步的活动计划中,除了讲绘本、做实验,还将纳入户外拓展、体育运动等更多展现“爸爸育儿优势”的项目。由此产生的对运动场馆、户外草坪等多样化场地的需求,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社区资源潜力。
“爸爸陪”需要积极探索与各种社区活动资源的联动、融合,在社区科学育儿服务已经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基础上,垂直深耕。

作者王勇是“爸爸陪亲子公益行动”发起人之一
原标题:《当一群父亲看见孩子眼中的光芒,新的“事业”开始了》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柳森
文中配图均作者提供
来源:作者: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