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妈妈在后台给我留言,短短一行字,看得我心里一紧。
她说:“多米妈,我家娃4岁,一凶她,她就闷着不说话,眼睛看着地,站着一动不动。你说这孩子是不是天生性格太闷了?还是脾气太犟了?”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那位妈妈的无奈和焦虑。
是不是觉得这娃脾气又犟又臭?油盐不进?
是不是觉得必须用更大的声音、更严厉的态度,才能把她“镇住”?
甚至,你内心深处会不会闪过一个念头:这么“怂”,以后到了幼儿园、到了社会上,还不得被人欺负死?
打住!
今天多米妈想说句最扎心的大实话:
你想错了。恰恰相反,你在家越是这样“欺负”她,她在外面就越容易被欺负。
你以为你在锻炼她的“抗压性”,实际上,你是在亲手折断她身上所有的“刺”,让她变得“光滑无比”,任谁都能来踩一脚。
01.
你看到的不是“犟”
是“恐惧性僵直”
我们先来还原一下那个场景:
孩子犯了个错,或者只是没达到你的要求,你声调一高,眉头一皱,吼了她一句。
她瞬间“定”住了。
不哭,不闹,不跑,也不顶嘴。
就那么垂着头,像个被拔掉电源的木偶。
你以为她在跟你无声地对抗?
不。
在心理学上,这叫“Freeze”,也就是“僵直反应”。
这是生物在面对巨大恐惧和压力时,除了“战斗(Fight)”或“逃跑(Flight)”之外的第三种本能反应。当一个弱小的个体,既无力反抗,又无处可逃时,大脑就会命令身体“装死”,以此来躲避伤害。
看明白了吗?
你的孩子,不是在跟你犟,她是在怕你。
那份让她“一动不动”的力量,不是来自倔强,而是来自被你的怒火所淹没的、排山倒海的恐惧。
家,本该是孩子的安全岛。可当这个岛上最亲密的人,动辄就掀起狂风暴雨,她能怎么办?她只能学会“僵直”,这成了她在家里唯一的“生存策略”。
可怕的是,这种策略会被她带到外面去。
在幼儿园,有小朋友抢她的玩具,她脑子里的第一反应不是“抢回来!”或者“告诉老师!”,而是……僵住。
在小区里,有大孩子推了她一把,她下意识的动作不是“推回去!”或者“大声喊!”,而是……僵住。
因为在她过去的人生经验里,面对“强者”的攻击,任何反抗和辩解都是无效的,甚至会招来更猛烈的暴风雨。唯一能让她“活下来”的,就是沉默和忍受。
家,是她学习如何应对冲突的第一个课堂。你在课堂上只教了她“认怂”,就别怪她出了考场只会交白卷。
02.
你在家摧毁她的“价值感”
她在外就会主动寻找“被欺负”
你可能要反驳了:“我哪有欺负她?我只是在教育她!”
那我们来看看这些“教育”的场景,你熟不熟悉:
“你怎么这么笨!教了八百遍了还不会!”
“哭哭哭,就知道哭!给我憋回去!”
“你要是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些话,像不像一把把淬了毒的刀子?
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说了就忘了。
错了!大错特错!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过一句话:“父母的声音,会成为孩子内心声音的一部分。”
当她一次次听到来自最亲的人的否定、贬低和威胁,她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一个可怕的认知:
“我是不好的。”
“我是不值得被爱的。”
“我总给别人添麻烦。”
这种低价值感,就是吸引“霸凌者”的黑暗体质。
一个在家被充分尊重、被无条件爱着的孩子,她内心是丰盈且自信的。当别人侵犯她时,她内心的声音是:“你不对!你不可以这样对我!” 她会挺身捍卫自己的边界。
而一个在家被长期打压、价值感被摧毁的孩子,当别人欺负她时,她内心的声音却是:“看吧,果然是我不好。他这么对我,是正常的。”
她甚至会无意识地讨好那个欺负她的人,希望通过顺从,来换取一丝丝的安宁。
一个在家从未被善待过的孩子,出门在外,会下意识地寻找符合自己“人设”的对待方式——那就是被欺负。
这才是最让人心碎的真相。
03.
别再用“为你好”的名义
当孩子世界里的第一个“恶人”
我知道,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我们之所以会吼,会凶,会“欺负”她,很多时候是出于我们自己的焦虑、疲惫,以及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我这是为你好”。
我们怕她学坏,怕她没出息,怕她以后吃亏。
可是,亲爱的,教育的逻辑恰恰是反过来的。
一个从没被好好爱过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也无法真正爱别人。
一个从没被真正尊重过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尊重,也无法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一个在家里从未感受过安全感的孩子,走到哪里,内心都是一座孤岛。
想让孩子在外面不被欺负,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家给她注入满满的底气和力量。
那具体该怎么做?
1. 戒掉你的“吼”
下次再想发火,请立刻离开现场。去洗手间洗把脸,或者深呼吸十次。告诉自己:我面对的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敌人。你平和的语气,是她安全感的定海神针。
2. 共情她的“感受”
当她哭泣、发脾气时,别再说“不许哭”。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说:“你很伤心是不是?因为玩具坏了。”先接纳她的情绪,再跟她讲道理。让她知道,所有的情绪都是可以被看见、被理解的。
3. 教会她说“不”
在家可以跟她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你扮演抢玩具的小朋友,教会她第一句话就是大声说:“这是我的,还给我!” 教会她,当语言无效时,可以立刻求助大人。让她知道,寻求帮助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真正的“抗欺负”体质,从来不是靠“打压”练出来的,而是靠“爱”和“尊重”浇灌出来的。
当你把家变成一个无论她犯什么错,都能被温柔接纳的港湾;
当她的每一次表达,都能得到你的认真倾听;
当她的价值感,被你的肯定和鼓励滋养得闪闪发光……
她走出去,才自带光芒和铠甲。那份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会让所有想欺负她的人,望而却步。
别再问为什么孩子一凶就“闷着不动”了。
答案,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别再用“为你好”的名义,去当孩子世界里的第一个“恶人”。因为,你给她的底气,才是她行走江湖,最大的武器。
#家庭教育 #儿童心理 #性格养成 #反霸凌 #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