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孩子一起去踏青,在文化公园里,他捡起地上的树叶端详了一阵,突然说:“妈妈你看,这树叶边缘的锯齿,像不像AI画的?”我有点意外,没想到孩子的观察这么细致。
我家孩子喜欢研究植物,对AI作图也非常感兴趣。他曾用平板电脑的绘画软件,反复生成不同的植物图案,乐此不疲!所以现在我真的觉得,AI早已像空气一样,渗进孩子们的成长日常。
让AI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望远镜
朋友家五年级的女儿,最近成了班里的“小红人”。小姑娘经常用DeepSeek来帮助同学们润改作文,那些原本生硬和干巴的描述,经过AI润色后,画面感顿时跃然纸上!
“阳光像金色的云絮,懒洋洋地趴在窗棂上,把玻璃烘成一块温热的麦芽糖。”看着她作文水平越来越好,老师还以为她报了写作班,殊不知是AI帮她敲开了语言文字的美育之门!
还有我们邻居家的小哥哥,以前见数学题总皱眉,现在也知道了怎么用AI解决难题。它不仅能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还能运用动画来演示其原理。
那天来我家,他边给我家孩子演示边说:“数学有啥难的,分数除法就是把整体不断拆分,切像切蛋糕一样!”从两个孩子互动中,我深切感受到,AI不是冰冷的数据和代码,而是一位贴心讲师!
如何让教育在科技浪潮中获得平衡
就在前几天,我带着孩子体验了一把AI绘画工具DALL-E。在他输入指令“会飞的鲸鱼”后,屏幕上很快出现一条闪着荧光的巨鲸,遨游在星云间。
孩子惊叹,却不解:“可是真正的鲸鱼不会飞啊,为什么AI能创造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这个问题让我一愣,然后和他一起找AI解答。
得出的答案:AI的“想象力”在于把人类世界已有的元素打乱重组,就像孩子用橡皮泥混合所有颜色捏造型一样。这种“创造”,其实更像是拼贴画大师,而非真正的创造和发明。
所以AI看似无所不能,但并不能真正替代人类的想象力,只是拓展了我们认知的边界。比如孩子用AI绘制一幅恐龙与机器人对战的画面,他会主动查找《恐龙百科》对照骨骼结构和外形等。
所以,人工智能科技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也将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重要窗口,让他们适当接触,是培养未来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让AI教育回归成长的本质
但是人工智能也让很多家长陷入了担忧。比如,我家孩子写作业偶尔会“偷懒”,遇到不会做的题,会第一时间想找AI老师,而不是主动深入思考。
又比如上次,他通过AI完成了一份手抄报,画面过于精致。连他自己都说:“这是AI生成的,我不会画。”所以,AI带来的便捷性,也可能会侵蚀孩子动脑动手能力。
为此现在我和他约定,AI可以用,但前提必须得自己先尝试。这就好比,用导航前必须得先认路牌,否则哪天没了信号,连回家的方向都找不着。
给未来装上温暖的"人性芯片"
如今的AI有多火?宝妈遇育儿问题找AI比医生说得还详尽;公司同事分分钟用AI调试生成PPT;艺术生的美术作业,全班有1/3动用AI辅助设计;连楼下便利店大叔都在研究AI进货系统……
所以,为了更进一步接触并了解AI,我给我家孩子买了一套《孩子的AI第一课》。它专为0基础的中小学生而设计,引领孩子走进神秘而奇幻的未来世界。
它以漫画的形式讲解知识,知识概念和趣味情节相结合,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又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提升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写在最后
站在科技与教育交汇的潮头,很多家长还在焦虑该让孩子“拥抱”还是“远离”AI。这好比教孩子用勺子吃饭,并不会让他们忘记咀嚼的滋味。适当引导孩子体验新科技,只会让他们成长更全面。
如果您也正在为如何给孩子启蒙AI发愁,不妨从《孩子的AI第一课》开始。这套书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把技术分解成有趣的成长拼图,让他们既保持对科技的好奇,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毕竟,我们培养的不仅是会使用AI的人,更是未来掌握AI走向的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