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黄执中说过一句话:“人生的困扰,十之八九都出在人际关系。”
人的绝大多数烦恼、委屈、痛苦,都源于社交。
与人交往,入戏太深,其心必苦。
一念执,则烦恼生。
想要摆脱社交内耗,拥有更舒适的关系和圈子,还需从这四次放下开始。
01
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
美国咨询师罗兰·米勒,在长达25年的人际关系研究中经常被问:
为什么一段关系,越是在意,越是心寒?
他的回答很简单:如果你希望对方做某件事、成为某个样子,而他没有,你就痛苦了。
期待,本不会让人痛苦,而期待带来的落空感,才是最磨人的毒药。
作家冯仑曾谈起他人生中印象最深的两次经历。
他风生水起时,单位给他配了专车和司机。
司机特别体贴周到,每天准点接送,两人也无话不谈,俨然一对老友。
后来,他落魄了,照例给司机打电话。
哪知司机把他拉到半截,撂下一句:“就到这儿吧”,就把他赶下了车。
冯仑当场目瞪口呆,过了好久才缓过劲儿,搭了大巴回家。
第二件事,1989年,冯仑创业失败,手头拮据,连回家车票都买不起。
于是他向曾经资助过的好友求助。
他满心期待地打去电话,结果对方一听借钱,便支支吾吾各种理由,没说几句就挂了。
经历这两件事,冯仑非常失望难过,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郁郁寡欢。
他想不通,为什么明明自己之前待他们不薄,为何却换来这样的结局?
直至经历足够多才明白:
这世上,没有谁对谁会有求必应,没有谁对谁是义不容辞。
总用自己的想法要求别人,是为难,亦是妄想。
习惯性对他人抱有高期待,到头来只会自我折磨、自我受伤。
永远不要高估任何一段关系。
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是对自己的善待,不对任何人抱有期待,交往才会自在。

02
放下曲意逢迎的想法
前段时间重温了电视剧《女心理师》,看到来访者莫宇的经历,还是忍不住唏嘘。
莫宇是公司出了名的“老好人”。
下了班,同事让他回公司发封邮件,他说“好”。
休息日,领导让他回来加个班,他说“没事”。
原本约好的聚餐,同事们没通知他就临时改变地址。
事后同事们才想起他没来,面对同事们的疏远,他只好找借口:“是我自己有事耽误了。”
哪怕自己受了委屈伤了心,他第二天还要照常给同事们带各自喜爱的奶茶。
可一味地迎合,并没有得到别人的感恩,反而让他生活更加糟糕。
同事们孤立他,领导也不待见他,他每天都活得郁郁寡欢。
但他又不愿停止取悦他人,只能在一次次的付出与迁就中扭曲自己。
最后,实在受不了精神折磨的他,找到心理师,心理师分析了他的情况,说他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一味讨好,不敢拒绝,就势必委屈自己,活得遭罪。
把他人看得太重,甚至不惜曲意逢迎来换取尊重,就是把痛苦留给自己。
历史学者孙郡锴说:人活着应该是为了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旨意。
放下讨好他人的心,允许自己做自己。
当你不断向内求索、充实自我,烦恼会消散,欣赏你的人也会因你而来。

03
放下争强好胜的执念
国学大师曾仕强讲过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人却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常陷入关系内耗,多半是两个原因。
其中一个,便是争强好胜。
凡事都想强过别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假想敌,只会耗尽自己的心力,让生活一塌糊涂。
资深情感作家@摇铃铛曾分享过她和一位朋友的相处状态。
两人交往长达十年之久,但这十年,也是她最痛苦的十年。
朋友热衷于攀比和打击她,她就总想办法压朋友一头。
朋友三句不离自己赚了多少钱,买了多少包,她就熬夜加班赚更多的钱,买更贵的包。
朋友贬低她外貌,说她脸大长得老,她就以更恶毒的言语反击回去。
渐渐地,她行为举止变得异常高调,她知道朋友总能看到。
可与此同时,她的内心也开始扭曲、拧巴。
一旦某方面不如朋友,她就开始痛苦、焦虑,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中。
直至她与朋友彻底决裂,才从这种攀比的怪圈中走出来。
作家朱凌说:“将自己的生活沉浸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困境中,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悲哀。”
比较,无疑是一种精神凌迟。
生活好赖,全在自己。
与其深陷攀比的泥淖让自己的每一根神经都饱受折磨,不如把时间专注于自我改进和共同提升。
毕竟真正健康的社交,永远是托举彼此,而不是拖垮自己。

04
放下纠正别人的欲望
知名编剧@初小轨讲过她一个男粉丝的故事。
男生大二,经历3次换寝,把班里所有男寝都住了一个遍,却不受一人待见。
男生特别憋屈郁闷,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会遭所有人排挤,便大老远跑去跟初小轨吐槽。
他说:“这些室友太傻了,根本不识好人心。
我愿意主动劝他们纠正他们还不是出于好心,为什么都理解不了我的用心呢?”
原来,男生在生活中总是喜欢指点别人。
仗着自己在图书馆多读了几本书,就觉得所有人都是
一寝室喜欢弹吉他的男生想盘下家吉他店,边教吉他课边卖吉他。
同寝室的人要么出资,要么祝贺。
唯有他,拉着对方苦口婆心地分析接手吉他店的风险,一再劝对方不要接这个盘。
面对其他寝室室友的想法和生活亦是如此,总打着“为对方好”的旗号指指点点。
结果就是没人领会他的好意,反倒是他自己,在这种频频纠正他人的过程中筋疲力尽、痛苦不已。
作家李尚龙说:世上大多不高兴的事,都是从改变别人开始的。
你非要去跟别人已存在的想法做斗争,挑衅别人捍卫了几十年的观点,你不内耗谁内耗,你不痛苦谁痛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我们无法改变,也不能强求。
放下纠正欲,收起指点心。
尊重一切,接纳一切,社交中的委屈、苦闷,也就消失了。
▽
佛家有言: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人之所以会陷入社交内耗,无非就是在意太多,最后为难他人,也为难自己。
凡事心大一点,格局宽一点。
不争不斗不期待,不纠不评不委屈。
你自然能摆脱各种内耗,收获一个轻松、自在的社交圈。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